《道德经》第71章,该怎么解读?

四真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了你不要自满,不要认为我真的知道了,才是最高境界。

其实大多数人也都知道,道家的修养很重视深藏不露,只是大家听完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怀疑,只是有的人不说出来,有的人说出来。深藏不露跟没有才能有什么两样,有才能不露就等于没有才能,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实际上真的是不了解《易经》的思维。

深藏不露不是没有才能的人,没有才能的人不需要 深藏不露,你再怎么露就那么一点点。深藏不露,跟没有才能的 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深藏不露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你一定要有才 能,而且你的才能不小,你才需要深藏不露。

相反,“不知知,病也”,你根本不知道,或者就知道那么一点点你就认为你都知道了,然后抓到机会就吹嘘,抓到机会就宣扬,抓到机会就说我有好东西 要跟你分享,弄得人家看到你就很讨厌,你那一点东西你还拿来 跟我们分享,但是他不方便说,所以你永远不知道,“病”就是 很大的毛病。

以其病病因为他知道这种毛病是真的毛病,必须要去除这种毛病,才能够不病,这样才叫“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因为圣人把这种毛病了解的很透彻,而且去除地很彻底,所以他没有这个毛病, 也能够避免自己再犯上这种毛病。

自己认为毛病的人就是毛病一大 堆,而且非常严重,我们大家都要互相勉励,不要害自己!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众信公号:曾仕强!谢谢大家!


曾仕强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怎么解读?

先看原文:“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如下:“真正了解‘道’的玄妙的人,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这是聪明的人;不了解‘道’的玄妙的人,总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道’的要义,这是愚蠢的人。只有把对‘道’一知半解或不懂,当成毛病的人,才能避免犯错误。圣人不犯错误(不病),就是因为他把这种缺点(毛病)当作毛病,所以才不犯错误”。

这一章是讲对“道”的态度问题。真正了解了“道”的奥妙的人,总感觉了解的不够,并把了解的不够看作是自己的毛病,这样就会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对“道”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就认为懂得了“道”的奥妙,并且认识不到这是学“道”的毛病,这种人是愚蠢的人,犯错误是必然的。所以,只有对“道”的奥妙真正有了了解,才会成为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的圣人。

这一章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满招损,谦受益”;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不自满,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布衣闲人10


这一章(71章)老子的文字太过精简,而且一个"病"字,时而是名词,时而又作动词用,理解起来有些烧脑,尤须仔细辨别。

以下是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对71章的译解,供大家参考。

原文: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解:

1能认识未知世界的知识技能代表最高级的认知水平,明明不知道偏要装作知道则是一种病症,大家都患有相同的病还不自觉有病,因此认为都没病。

2圣人很健康,指出大家的病因并想为大家治病,目的是让天下人从此不再患这样的病。


刘怯之


无为,以无为有也。

为有,先知后为。

《道德经》: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有也,不知,无也,有而不有,上矣!故:知,不知,上矣。

自知,有也,不全知也,自知即不知,故自知,病也。以有观有,病也。故:不知,知,病也。

故,无为,以无为之有,先无知之,后为之。

人若无知,若无色之水。可知有,可明有。

人若有知,若有色之水,不可知有,不可明有。

故无为也,先无知而为也。

好吧,我再解释一下:

《道德经》: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有也(知道,就是有颜色,有认知,有主见,有意识。),不知,无也(相反,不知就是无,无色,无主见),有而不有(知道却不依赖自己所知,上等的知!),上矣!故:知,不知,上矣。(所以知而不知,上等的知道。),《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知而不知),为而弗恃(有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成了不居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不有,不居,不依赖,不知,才可以不自圆其说,才可以看见和再突破。)

自知,有也(自己以为知道,就是有颜色),不全知也(实际客观上并不是全知,大道那么大,那么深远,怎么可能尽知?!),自知即不知(客观上,自己以为知道了,实际上并非知道,只是知道了一部分,自以为知道了,对事物的认知就结束了,所以有害啊!),故自知(所以,自己以为知道了,并依赖这个知道的理论发展,必然会病!),病也。以有观有,病也(就像你是一杯有颜色的水,你是黑色的,看事物都是黑色的,所以要知而不知,无色之眼睛看事物,才是事物的本质和本色!)。故:不知,知,病也。

至于故怎么怎么样,就是结论,和前边意思差不多。因为比较叨叨,我就不解了。

好吧,我再解释一下:

圣人病病,以其不病。意思就是圣人有有,圣人知知,该知知,是以自己不知,自己无知!知而不知!这样明白了吧?!

让你逼的我给解全了!哎呀,进步了!然后最好忘记今天的解释,这样才可以无知,才可以再知。

以往我写过的关于“知”的文章如下,或与主题有关,可以参考:

2017/11/4

无知

两个傻子碰到了一起,

发生了美好的爱情。

因为很多事偶然的发生,

给了我们惊喜。

因为我们不懂,

所以未知那么充满想象力。

因为我们不知道路,到处摸索,

所以看了更多的美景,享受了更多的过程。

因为我们错过了风,

所以我们收获了雨。

未知,

那么神奇,

那么美妙,

那么理想。

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们为什么都要循规蹈矩,

我们为什么都那么相信经验,

我们为什么要约束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道可道非常道,道路那么多,答案那么多!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广泛认同的那个!

抛弃已有吧,

都是束缚与枷锁!

不知无知吧,

让一切皆有可能!

何必那么确定?

何必非要答案?

何必相信权威?

何必追求永恒?

何必?何必?!

多彩的大千世界,

为何要拘束于一种颜色?!

何必活的那么明白?

何必凡事计较清楚?

因为已有,

所以赋予万物颜色,

因为认知,

所以不能再认知,

一切已有皆是片面,

相对来说就是错误。

我们在自以为正确的道路上,

越走越偏,

越走越远,

中毒越来越深,

仿佛在追求着真理,

其实都是他人设计和自己以为是的不归路,

没有颜色,

就会看见多彩的世界,

去除自知,

就会接受它知,

放下所有,

就会什么都有,

也会找回快乐!

2018/3/7

无知

关键词:

知道是自我麻醉,

自我蒙蔽,

自我欺骗,

自我灭亡。

小时候的月亮很美,

月亮如诗如画的仙境,

住着逍遥的嫦娥和仙女。

长大了再去看那月亮,

坑坑洼洼,死气沉沉,

不愿看不愿想那荒凉,

如挂着的干粪球。

迷雾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

小时候我看不见什么山,

我想象着那连绵的群山,

或者那样或者这样,

山里住着神仙,

还有小桥流水的人家,

都是想象的。

长大了我在迷雾里能看见那片山,

我自信确定权威的鉴定了那山,

什么也没有,

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山,

没有那么高大,

没有连绵起伏,

没有神仙和小桥流水的人家,

我看见的。

我看见的就是答案?

自我麻醉、蒙蔽、欺骗,

其实那只是山的一角,

那群山还都在迷雾里,

郁郁葱葱住着神仙,

还有小桥流水的人家。

月亮坑坑洼洼?

那也是群山的一角,

月亮里如诗如画,

月亮里住着神仙,

而我们以为月亮坑坑洼洼,

我们这是明白呢还是糊涂?

我们是长大了还是智障了?

所谓知道就是自我欺骗,

其实科学家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不喜欢不确定的事物,

不知道会使我们恐惧,

不知道会使我们不安,

所以我们就去相信那月亮坑坑洼洼,

如同我们相信世界上无鬼,

所以我们也不必害怕。

不害怕你就去试试,

自以为什么都知道,

其实只看到那群山一角,

其实是真正的无知,

无知者无畏罢了。

自以为知道就是真正的无知。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天地孕育而生,

想象力丰富,

看待世界全面,

每一个老师都是愚蠢路上的向导,

他们统一标准,统一价值观,

扼杀大千世界的可能,

日行千里的马,

会飞的马,

认路的马,

呼风唤雨的马,

经过老师和大人的手,

都变成了会被人骑的马,

到底是孩子长成了,

还是孩子愚化了?!

变成一个个傻B,

一个个痴呆的眼神,

一加一等于几?

二。

好像一群被驯化的猴,

都知道了马戏团人的口令,

一二一一二一,

可怜的猴,

本来大自然的猴,

鄙视这些愚蠢的人吧,

一群大自然的神经病,

精神病院的神经病患者,

神经病们听口令,

一二一走着。

2018/9/7

论知

无知即是知。

知即是不知。

无知后可知,

知后不可知。

心有一则外观一,

心有二则外现二,

心有三则外照三,

心若无则外大千。

情天欲海,

水浊色染,

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

生生死死,

来来去去。

若有若去,

得失损益,

祸福推转,

美须护损,

恶须耗损,

一场颠倒梦,

带走梦中人。

道德经,第二章,我不知道解了多少次!如今又重解,为何?上文已经说。

如今思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非一般解可通。应如此解:有了美必有恶,有了恶则有颜色,有爱憎,事物皆是有无相生的,生生不息的,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无,无美无恶,皆可通容,若水,玄同!这样才可以讲的通!!

感叹!我都到了自以为末世,难有大突破了,没想到又又又出新解!若有就是解不完的,凭你如何想,想不完的!

2018/9/8

论知

知有两端,

各有层次。

一谓本端,

一谓客端。

本端知异,

见物知人,

或入骨髓,

或见表肤。

外端万物,

见或不知,

或若深渊,

或如白浅。

本端高见,

客端高现,

本端浅知,

客端浅见。

实本端并无高低之异,

有高必见高不得见低,

故无高无低无美无恶,

故圣人处无而为之事,

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实客端也无深浅,

万物至简而不简,

万物同一却玄万,

可谓之大道至简,

可谓之深广远大。

知不可尽知全知,

知其骨不知其表,

知其表未知其骨,

知其一不知其二,

事物皆由一生出,

时空物质易成万,

而时空物又不息,

安可言知或不知?!

可知一同大妙,

不知一生之具,

故知不知上矣,

故不知知病矣,

不病以其知知,

知知是以不知。

读经书如识人,见一面知其貌,但不知其心,多日不见,貌亦模糊了,见其善行,知其善,见其恶行,知其恶,他是何等人?不可断!表象不等于心相,需要长久知长久见。经书也是如此,见一面你我若是知了,那便是大错特错,第一错,不识真理。第二错,以此非真理而用之,必起连环错。以假论真,万物皆假。

以前的问答答案,我没改,也没动。后补了一些以往的文章,算作辅助。


迟程阳911


知道不知道的知道是最本质的知道。本来不知道的知道被知道是知识。知识有危险,知道知识有危险就不会有危险。“善”是本质没有危险,也知道知识有危险。所以就不会有危险。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不知道却装知道,这是很不智的行为。

有道的智者没有不知道的,因为有道的智者不会把不知道装知道,正因为有道的智者不会把不知道当知道,而不断从"无”,"有"中领悟感知,所以有道的智者就没有不知道的了。


19992138478


道德经71章内容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现代翻译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这就是所谓的自知之明吧。要怀着谦逊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