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爾克斯到略薩,拉美文學爲什麼很受「諾獎」青睞?

陳京-曾經


有時候一個偽問題,卻可以帶出真相來。

諾貝爾文學獎真的青睞拉美文學嗎?多看數據,別被表象迷惑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恩格道爾說,儘管每個文明都可能產生很有力量的文學,但是有一個事實無法迴避,歐洲仍然是世界文學的中心。他的這番話未必正確,卻道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視野和偏好——從整體上看,諾貝爾文學獎真正關注的或者說重點青睞的,還是歐洲的文學,而非什麼拉美文學、非洲文學或者亞洲文學。

數字也完全能說明這一點。據統計,在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72%來自歐洲國家,16%出自北美,而其他地區的得主僅佔12%。而拉美地區的得主,顯然只在那12%裡頭佔有一定的比例。

另一組數字更直觀。從第一屆算起,迄今為止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共計117人,拉美得主多少呢?從1945年智利女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獲獎算起,總共6人。

所以,認為拉美文學受諾獎青睞的印象完全是錯誤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錯誤的印象呢?主要是因為,中國作家受拉美文學的影響很大,中國讀者對他們也很熟悉。比如題目中說到的馬爾克斯、略薩,還有詩人聶魯達。


西閃


博爾赫斯、科塔薩爾、胡安魯爾福、富恩特斯、卡彭鐵爾、波拉尼奧、巴列霍……這麼多優秀的拉美作家沒獲獎,怎麼能叫受青睞?

如果說胡安魯爾福作品太少,富恩特斯等人有不少同級別作家競爭,那麼,阿根廷的兩位大師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吧?

博爾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當年馬爾克斯獲獎而他沒獲,都已經引起轟動。科塔薩爾作為把小說技巧玩得妙之毫巔的藝術大師,也依然沒有獲獎。

作為拉美文學爆炸主將,魔幻現實主義經典作家富恩特斯逝於2012年,這是一個諷刺,大家注意一下年份就懂得了。

拉美文學從十九世紀末以來,一直是世界文學重鎮,先是詩歌崛起,湧現了魯文達里奧、米斯特拉爾、博爾赫斯、巴列霍、聶魯達、帕斯等超級明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拉美小說異軍突起,除了老一輩的阿斯圖里亞斯、博爾赫斯等人外,科塔薩爾、馬爾克斯、富恩特斯、略薩四人同一時期推出重磅作品,形成文學爆炸,此外,稍早的卡彭鐵爾、胡安魯爾福和稍晚的波拉尼奧、阿連德等人也是世界知名作家。

以如此眾多的作家群,如此強大的陣容,拉美作家遠遠不算受到諾獎重視,而是獲獎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