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拓撲社5 月 18 日報道 文:王藝多


5 月 15 日,我代表拓撲社出席了雲計算廠商 UCloud 在北京舉辦的 Think in Cloud 2018 峰會(以下簡稱 TIC 2018)。

或許,其他媒體同行們都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了 UCloud 與英特爾以及思科的兩次合作上。

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不可否認,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獨立互聯網企業單一的生態建設一定無法滿足企業的戰略佈局,以及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

這一點,對於 2012 年成立的 UCloud 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UCloud CEO 季昕華宣佈與英特爾達成戰略合作,並推出 UCloud 全新的雲生態戰略:應用牽引形成應用生態,重點突破打造行業生態,國際合作共建基礎生態。也正是基於該生態理念,UCloud 同時與思科達成戰略合作。

這兩次合作,UCloud 不僅把英特爾的硬件創新技術應用在雲平臺的計算、存儲、網絡等多方面優化上,同時還會通過聯合研發,將 AI、區塊鏈加密技術應用至創新服務領域;並且 UCloud 藉助思科的端解決方案及應用集成能力,針對全國範圍內的物聯網領域,在端-雲-網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

不過,除了這兩個合作之外,縱觀整個 TIC 2018,給我感受更深刻的其實是兩個字——中立

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不僅在會場中隨處可見大會標語,而且就連 CEO 季昕華也在演講時屢次提到「中立」二字。季昕華甚至借用了最近在雲計算業內流行的一種文體,幽默的表達著 UCloud 的中立:

「雲行業分為兩種雲,一種是從來不與用戶競爭的雲,一種則是經常與用戶發生競爭的雲,我們就是前者。」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 UCloud CEO 季昕華)

我們必須承認,無論從什麼方面說,雲計算都應該是巨頭們的天下。但作為成立僅 6 年的創業公司,UCloud 正是堅持把中立作為自身的差異化定位,才能從最初十幾人的創業團隊,逐漸成長為今天服務超 8 萬用戶、產值千億的雲計算企業。

實際上,區別於互聯網巨頭的業務線廣泛,UCloud 在創立之初,就明確了「只做平臺,不做內容」的原則。「中立」一直被 UCloud 奉為立身之本。「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價值觀,也讓 UCloud 在傳統政企、教育、金融、軍工等行業具有獨特優勢。

而現在,UCloud 更是將自己的中立提煉成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它就是UCloud 在去年 6 月時上線的「安全屋(SafeHouse)」

「大數據時代,每個企業都認識到數據的巨大價值。但這也導致企業間數據合作的鴻溝:數據安全、數據歸屬權、數據使用權等等。企業的擔心非常有道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問題一直不能被很好解決,數據合作和變現更是基本無從談起。」

陳曉建,UCloud 高級副總裁,也是安全屋產品的負責人。

除與英特爾思科合作,解決數據變現痛點的UCloud安全屋你也該關注

(UCloud 高級副總裁陳曉建)

陳曉建認為,雖然我們每天都在產生海量數據,但大數據行業整體依然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數據碎片化、非法交易、可用數據產品缺乏、數據價格體系缺乏、個人隱私數據保護缺乏等等問題每天都在困擾著我們。

在他看來,數據應用和數據保護一定是矛盾的,但 UCloud 希望解決這個矛盾。

安全屋就是他們嘗試給出的答案。

用 UCloud 的官方介紹,安全屋是一套通過實現數據所有權和數據使用權分離,以確保數據流通過程安全可控的產品技術方案。安全屋的產品構成包括:數據流通平臺、計算平臺、安全機制。

官方介紹不免有些過於抽象。簡單舉個例子:A 企業(如人工智廠商)希望藉助 B 企業(如數據廠商)的數據來指導後續的產品研發,B 企業也希望實現數據變現,但擔心自己的數據安全。

以往的解決方案通常都是尋求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可實際上我們也很難真正保證第三方對數據的安全保護。

安全屋通過隔離沙箱機制,將 B 企業數據注入沙箱,再由 A 企業向沙箱灌入自身所需算法,進而得出所需的數據結果。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沙箱中的數據任何一方都無法帶走,甚至無法看到,連 UCloud 自身都不能。

不過在我對陳曉建和 MobData 聯合創始人蘭旭的採訪中發現,實際上現階段的安全屋,由於僅上線不到 1 年,所以很多業務,包括商業模式都還尚處摸索階段。上述方式也並非安全屋主要的商業模式。目前來說,安全屋更傾向於選擇與 MobData 這樣的上游數據提供方合作,共同打造場景化的數據使用方案。

「我們(MobData 與 UCloud)都認為,大數據最關鍵的一環還是在使用場景上,脫離了使用場景,也就談不上什麼大數據應用和變現。我們和安全屋的合作,很明顯降低了數據在場景應用的門檻。」MobData 聯合創始人蘭旭表示。

比如安全屋和某汽車大數據廠商合作,共同為車企提供車輛相關的運行數據。這一點在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智能汽車、無人汽車方面的應用極其明顯。

從去年 6 月低調上線至今,UCloud 和 MobData 在安全屋方面重點合作了互聯網、金融、房產等行業,付費客戶已有百餘家,其中不乏科大訊飛、同程旅遊等知名互聯網企業。

在我看來,安全屋的確是現階段 UCloud 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給出的最優解。發展至今,「CBA 路線」(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已成為 UCloud 的核心發展戰略。但無論是 C、或 B、或 A,中立都必將是 UCloud 乃至其他廠商的服務基礎。畢竟沒有任何一家客戶願意給別人做嫁衣。

並且還是花錢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