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普遍没有民国前好听而内涵?

中国人历来讲究取名,每个人的名字或铭刻着时代特征、家族烙印,或凝聚着父母的殷切期望、美好愿景。国人取名素有“女诗经,男楚辞”的说法,看看来自《诗经》《楚辞》的如诗美名! ​​​

为什么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普遍没有民国前好听而内涵?


1、名字取得有文化感或者取得好的,必是文人名士大家才知道,而这部分人在民国及以前都是士族子弟,家庭出身决定。至于平常老百姓,从古及今,都是张三李四,更有时代特色的。
感觉以前更好,应该是,以前的你知道的都是名人所以觉得好,现在的是因为你知道平常人的更多,所以觉得差一些,与接触的名字范围不对等。
2、取名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寄托为主,如果请人取名,一般是算命的,首先考虑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二是考虑前途未来,大概如此。
为什么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普遍没有民国前好听而内涵?

说一下古时是什么取名字的吧。
因为当时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真的有文化啊!
中国到民国,能识字书写的人在唐朝也只不过占了人口的2%,一人读书往往是全家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人做劳力支持的结果,这样这个人什么可能不拼命读书呢?我们所知四书五经无不烂熟于胸,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是书,无不过目不忘。这是因为能读书的人,本身就已经经过淘汰,留下都是优秀的人。
再说考秀才举人,这是要命的事,全国这么多人,选几十个,选上是不正常的,选不上才正常!范进中举疯掉是真的,全家干活养你考试,你考到几十年才中,不疯才怪。
回到正题,因为不识字,所以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去找读过书的取,前文所述,这些人没中秀才不代表他没文化,从易经诗经中信手而来,名字自然就好听又有喻意,有文化的人一读就知取名人对其的寄托。
ps:古代取名字,还要求读音的声调,像写诗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要有喻意,这名字真不是普通半桶水的人能取好的。
回到现在,教育普及了,文盲少了,个个牛逼烘烘说自己有文化,初中毕业相当于举人,别说笑了大哥,就那洗脑的东西,学了等于没学,试问除了会写字,你还会什么?(并非仅仅学科的问题,古代考试是精英培养,和现代差不多,但那些连中三元的人和现代高考状元天差地别,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统一的绝顶聪明之人了)。

明明只识字,偏偏要说自己有文化,给自己孩子取名字就像冷哲的例子一样,读起来普通平常没什么意思,就是个记号罢了。
以本人为例子,父辈的名字是当时村里的秀才取的,个个都响亮好听,而且我们讲究字辈,三个字其实只有最后一个可变,但那个秀才真是取得好,一个字也能生出花来,几十个不重复还各有特色,更难能可贵,和他们的性格与及现在的前途都有贴近之处,令人佩服(一看命二看运,三看风水四看姓名,姓名对前途也是有影响的,取名时都是经过面相而取,这种讲究不说现在没有,面相这东西又有谁会?一杆子说迷信,当然也可。)
到我这代,都是我爸这半桶水取的,无非也就扬帆刘畅没什么意思。
取名在民国及之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大都从四书五经中某句取意,又讲究平仄,自然好听了(也仅限有条件的人家)。现代人不讲究和文化的水平有关,自己倒想取好,水平不够也就随便了。
ps:冷哲说改名字像喝水一样容易是错的,当时的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比如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字和号可以随便改,名是不能随便改的,要上族谱,而且官衙也会发类似身份证一样的东西。出远门过关隘要出示盖章,不然就得抓起来罚款服兵役。

为什么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普遍没有民国前好听而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