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入場短視頻,谷歌能否藉此緩解20年之癢?

激進入場短視頻,谷歌能否藉此緩解20年之癢?

剛剛過去的9月27日是谷歌生日,它已經年滿20週歲了。

在這20年的過往中,谷歌重塑了互聯網世界的搜索。如今,在20週年的時間節點上,谷歌迎來了變革,告別極簡主義的主頁,以期觸碰“未來搜索”的形態全面擁抱信息流和短視頻。

不過不得不說,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信息流紅利皆為巨頭收割,搜索和信息流的融合在谷歌這能否行得通還是未知數,而單獨看短視頻,其獲取流量和提升活躍度的力量正在爆發,或許更能緩解谷歌的焦慮。

跑步入場短視頻,谷歌為何如此激進?

當蘋果、亞馬遜相繼跨過萬億美元關口,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順理成章地成為下一個名額的有力競爭者。

2018年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深陷隱私洩露的醜聞,隨之受影響的不只是千億的市值,還有它在年輕用戶中的信任。 SimilarWeb與CNBC聯合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全球熱門網站排行榜上,Facebook的亞軍寶座可能很快會讓給谷歌的YouTube。

只可惜谷歌遠沒到能高興的地步。雖然Snapchat首創了Stories,開啟了短視頻時代,但Facebook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信息流、短視頻這些新興內容形式的潮流中,其原先把持的流量入口正在不斷被Facebook分散,這種結果直接反應在數字廣告的核心業績上。今年Q2谷歌的廣告業務貢獻了280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4%,而Facebook的廣告收入則從91.6億美元增至130億美元,同比增長42%。

按照這種增速,Facebook已成為谷歌最大的潛在威脅,這可能正是迫使谷歌在20週年紀念之際變革搜索激進擁抱短視頻的主要原因。

激進入場短視頻,谷歌能否藉此緩解20年之癢?

TechCrunch報道,目前Stories的增長速度是Feed的15倍之快,諮詢公司Block Party的數據稱,自2016年初以來Stories的創作和觀看量已經增長了842%,極大地拉昇了Snapchat、Instagram、WhatsApp的活躍度。這一狀況同樣發生在國內,也就是各大平臺的短視頻之爭,而且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谷歌信息流、短視頻變革的靈感可能很大程度上來自百度。

畢竟,一直暗暗與自己較勁的“老朋友”百度都已經走上了信息流、搜索加短視頻融合的道路,同樣搜索起家的谷歌自然明白這一方向的重要性,所以此次變革也算屬於意料之中。

單就短視頻來講,百度信息流中短視頻內容的分發,從2017年Q1的19%增長到了2018年Q1的48%,好看視頻用戶過億、日活躍用戶過千萬。Quest Mobile發佈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報告也顯示,2018年Q1全網APP日活躍用戶規模增長最快TOP20列表中,好看視頻在橫屏短視頻平臺中位居榜首。

短視頻拉昇信息流活躍度,信息流為短視頻提供賽道,這也是谷歌想要的“Story”。

谷歌的野心:再造一個YouTube?

曾經YouTube掀起的UGC大潮讓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為之推崇,如今谷歌入場短視頻,似乎還想再造一個YouTube。不過一向以創新聞名的谷歌這次卻參考了國內短視頻的發展模式,如此變化恐怕是外界所難預料的。

2015年Facebook初步佈局網絡視頻,谷歌高管宣稱社交網絡服務商進入視頻領域,不可能對YouTube的霸主地位構成任何威脅,並斷言“我們和Facebook正面碰撞可能會在十年之後”。然而藉助產品矩陣和短視頻的興起風潮,Facebook正在將這場正面碰撞的時間提前。今年Q2 Facebook 電話會議透露,4億用戶使用Instagram Stories進行分享,WhatsApp status用戶量達4.5億,僅推出不久的 Facebook Stories 每天就有1.5億活躍用戶。

由此,谷歌不得不化被動為主動,親自上線Story。不過姍姍來遲錯失的時機,或許使得谷歌很難通過相同的路徑超越先入場者,尤其是社交短視頻在歐美市場成為主流的大環境下。那麼,信息流+短視頻的模式是否適用於谷歌?拋開很多人所謂的學習抄襲百度論,國內具有相同搜索基因的百度,在這一模式上的嘗試,本來就值得谷歌參考一番。

不參考百度的好看短視頻難道要跑去學抖音嗎?谷歌是強大,但也懂得怎麼取長補短才是對自己有利的。

首先可以相提並論並且直觀借鑑的經驗,就是短視頻分發背後的技術支持。“推薦算法”原本就是百度作為一家搜索巨頭獨具的優勢,谷歌當然也具備。好看視頻之所以能在9個月時間裡用戶過億,就是有賴於大數據算法配合用戶畫像以及深度學習所構造的知識圖譜,提高分發的精準性。這也是李彥宏所謂的“用AI思維做互聯網產品”。

其次,產品矩陣所形成的的內容生態更具競爭力,而在這點上谷歌似乎並不擅長。退出中國前,谷歌便受制於百度所打造的貼吧、音樂、知道、文庫等內容護城河,導致搜索份額與百度相差甚遠。而如今百度系的短視頻佈局依舊如此,包括好看視頻、全民小視頻、夥拍(原貼吧nani視頻),以及愛奇藝旗下獨立出來做的納豆,不僅形成差異化的產品矩陣,而且相互引流、相互補充。

而頗為巧合的是,隨著好看視頻內容覆蓋搞笑、音樂、影視、娛樂、遊戲、生活等綜合性優質視頻內容,其發展方向更趨於“短視頻領域的YouTube”,業內也普遍認為百度要把其打造成中國版的YouTube。而谷歌也意圖在信息流變革下構建另一個“YouTube”。這或許說明相同的搜索基因和技術實力,讓谷歌和百度在內容重塑上出奇的一致。

當然,這些優勢發揮的前提在於好看視頻依附百度信息流+搜索的核心主航道,換句話說,谷歌信息流變革的效果也將直接影響新生短視頻業務的發展狀況。

借道搜索+feed,突破社交短視頻的包圍?

以信息流“帶”短視頻是好看視頻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誠如頭條的視頻產品依賴其平臺的入口資源把用戶嫁接過去,依附於其核心主航道內生出來,百度也是通過以搜索+信息流業務帶傳繼而內部孵化短視頻業務的增長。故而,這對谷歌切入信息流和短視頻來講,是一個核心的啟迪。

但是國內外市場形勢的不同,可能使同樣的路線走下去有所偏差。

在歐美地區主流的短視頻產品中,可以明顯看出社交巨頭把持短視頻市場的趨勢越發明顯,尤以Snapchat和Facebook為主導,前者首創Stories的模式,卻讓後者成了最大的利益收割者。與此同時,Twitter、Skype、 Instagram 等都是以社交平臺開發短視頻業務,歸根結底,這都是由其用戶逐漸養成從社交平臺獲取內容的習慣所致。

來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4年64%的美國成年人使用Facebook,約30%的人用其瀏覽資訊。到2017年末,使用率僅上升至66%,但在Facebook上獲取資訊的人的比例卻上升到了45%。

所以,當用戶習慣在社交平臺上獲取信息流形式的新聞資訊,同樣適應碎片化、互動性更強的短視頻功能一經推出,便利用這一習慣得以迅速積累用戶,其實這也是側面把用戶固定在社交平臺上。正是這種國內外用戶習慣的差別,決定了谷歌未必一定能如百度一樣,走通信息流、搜索及短視頻結合的道路。

而且畢竟除了用戶習慣,如何在Snapchat、Facebook等社交短視頻的包圍中突破也是一大難題。

以最關鍵的優質內容來源為例。雖同為搜索巨頭,谷歌與百度利用搜索深入內容生態的發展方向不同,它更傾向於單純索引一切,讓優質的信息、數據和應用更便於分享和傳播,這導致谷歌的內容更多是通過爬蟲抓取,而不是聚集內容生產者獲得。與之相反,Facebook收攏大量優質的內容生產者支撐信息流及短視頻的內容,這才威脅到谷歌流量霸主的地位。

百度也是如此搭建了信息流的“頂層設計”,所以在Facebook、Snapchat等社交平臺掌握了優質內容生產的核心資源後,谷歌能否撬動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谷歌手握搜索和YouTube這兩大流量入口,其信息流變革依舊令外界期待,而且一旦這條路走通了,無疑也刺激百度將這一模式擴大到全球,屆時即使谷歌不進來,也將與百度正面對抗。

20年前,佩奇和布林在宿舍裡開發的BackRub利用PageRank技術檢查整個網絡鏈接結構,時至今日PageRank技術仍然是谷歌搜索排名的核心,但技術內核沒變,谷歌搜索卻已不是原來的搜索。窮則變、變則通,在變與不變之間,谷歌的任何嘗試都將關乎未來。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