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老家許昌

文‖張延偉


又是一年秋收時。不經意間,田間的玉米就被玉米收割機械收完了。只是,地裡遺漏的玉米粒在秋雨的浸潤下很快生根發芽,密密匝匝地就像鋪了一層綠毯。看著眼前的場景,我不由心生感慨:現在用機器收莊稼,人是省力多了,可這灑得滿地的糧食讓人心疼。要是擱以前遛(搜尋遺漏)玉米,可就拾著大漏兒啦!

小時候,生產隊裡沒什麼機械設備,種、收莊稼全靠人力。農曆五月份麥子成熟時,學校裡放麥假,卻要佈置拾麥任務,按年級高低每人三四斤到七八斤的樣子,開學時逐一過秤,名曰“勤工儉學”“顆粒歸倉”。因此,當大人頭頂烈日在田間忙活時,孩子們也沒有閒著。晴好天氣,用鐮刀割下來的麥子要裝到牛車或人力車上拉到麥場裡時,很容易“掉頭兒”,於是我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擓個小籃子,到裝完車的麥地裡拾麥穗去了。

田間小路狹窄且坎坷不平,有時因為繩子沒紮緊,運麥穗的車上會突然掉下一大撮兒來,跟在後面的孩子就“呼啦”一聲圍上去,爭先恐後地往自己籃子裡抓。當然,有淘氣且膽大的孩子跟在車後,時不時伸手拽下幾根來。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我膽子小,麥穗都是自己一點點從田間或道路上撿得的,我細心地掐去麥稈,回家後或是倒在面箱裡用鞋底子反覆揉搓,或是裝在袋子裡用棒槌使勁捶,最後請奶奶幫忙用簸箕篩乾淨。開學時,我總能超額完成拾麥任務,並獲得學校獎勵的圓珠筆或作業本,心中有種別樣的幸福與快樂。

秋天,生產隊收穫並已脫粒的大豆秧和角皮堆在曬場裡,一場雨過後,只一夜功夫,裡面沒揀淨的豆粒便在地溫和雨水的浸潤下發芽了。雨一停,不用大人吩咐,孩子們便都爭先恐後趕到曬場裡,先攬佔一堆秧皮在自己身邊,悶著頭細細扒拉,把剛發芽、胖嘟嘟的豆子一顆顆地挑揀出來。

手腳麻利的孩子半晌功夫就能撿出一大碗,回家淘洗乾淨了,放入辣椒、蔥花兒等佐料煎炒,那清香味兒啊,永遠令我饞涎。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大豆收穫後,花生也成熟了。一放學,我們就揹著小鐵耙到地裡“遛花生”。父親教給我一個竅門:花生一般是在去土的過程中碰掉的,都在淺土層,撿漏兒時要用鐵耙挨著地皮輕輕扒拉,否則帶起的土塊兒就又把落下的花生埋起來了。不得訣竅的小夥伴費勁不少,卻總沒我撿的多。

逢著下雨天,埋在淺土層的花生被雨水衝得露出頭兒來,就更容易發現了。我們披塊塑料布,踩著泥濘來回穿梭,鞋底上沾了二三指厚的“泥巴沓”,渾身上下像個“泥猴兒”,冷得直打哆嗦,可是想著花生煮熟後噴兒香的滋味,也就顧不得許多了。

接下來是掰玉米,一塊地十幾甚至幾十個勞力一字排開,每人兩三壟一起掰過去,嘻嘻哈哈地說笑著往前“攆活兒”,自然免不了遺漏。這就又給孩子們增加了“小副收”。只要一得空,我們就拿個小布袋到掰過的玉米地裡去拾漏兒。

除了用心搜尋大棒子,更要留心下面的“次棒兒”,次棒兒個頭小,籽粒少,一般人不在意,而我只要見到苞皮圓實一點兒的,都要用手捏一捏,大凡裡面有幾粒籽的,都要剝開苞皮掰下來。稍大些的玉米連苞皮一起掰下來,被母親編成串兒掛在屋簷下,陽光照耀下泛著金色的亮光,放學回家一抬頭就看見自己勞動的果實,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遛紅薯是所有拾漏兒項目中最累人卻也最快樂的活兒。鐵耙是專為孩子們特製的,比平常的耙子窄了三分之一,耙齒也更細,但要把深埋土裡的紅薯刨出來仍要真力氣。

我們認真查看地勢,依著經驗找一片平坦的地方就撅著屁股刨起來,因為大人教過,平整的地方多是原來收紅薯的人沒用全力,或許遺漏就多些。運氣好、耐得住性子的,不斷有大個兒紅薯刨出來,一會兒工夫,身後就撂下一小堆;有的孩子刨一會兒見收穫不大,就趕緊換個地方;還有的羨慕又妒忌,乾脆從有收穫的夥伴對面開始,相向刨著前進,惹得人家嘟嘟囔囔的不高興。

半晌時間過去,小夥伴兒們或多或少都有收穫了,這時也累了餓了,就圍攏在一起挖“地窯”燒紅薯吃。大家有的挖坑,有的撿柴,有的拾土坷垃……不一會兒,一個小地窯便做成了,把乾柴放在裡面點著,等火焰落下去了,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紅薯放進火堆,迅速把周圍烤得滾燙的土坷垃推到紅薯上,再用土把窯坑兒封得嚴嚴實實的。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等到收拾好了該回家的時候,大家便不約而同地奔向那個早就惦記著的地方,扒開仍有餘溫的覆土,裡面的紅薯早已燜熟了!於是,打鬧著,爭搶著……熱得上躥下跳,嘴裡哧哈著……一坑兒紅薯很快就被填進肚子。我們一個個也顧不得擦去臉上手上的灰,就這麼打著飽嗝回家了。

童年的秋天,我還有過和小夥伴一起到生產隊瓜田裡撿“生瓜蛋兒”、去蘋果園找樹上落下青蘋果的經歷。總之,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無論吃的用的,但凡有一丁點兒用途的,在我們眼裡都是稀罕物兒。

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農村收種莊稼實行了機械化,先前拾麥穗、遛玉米、撿花生、刨紅薯等“拾漏兒”的經歷,也都成了歷史。更何況現在家裡打的糧食都吃不完,往往是留下當年吃的,餘下的直接賣給上門收購的人了,很少有誰還在乎灑落在田間地頭一丁半點的糧食了。而對現在這些孩子來說,他們怕是永遠體會不到,在田間地頭“拾漏兒”該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啊……


小時候田間地頭“拾漏兒”的快樂,你還記得嗎?


(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張延偉,男,70後,土生土長的禹州人,現供職於禹州市國土資源局,業餘碼字為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偶有文字散見於各級報刊電臺。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