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公元1296年,中国元朝的成宗皇帝铁穆耳可汗征服真蜡(今:柬埔寨),派遣了一个使节团到吴哥做情报搜集的工作。这一场计划中的战争并没有执行,却意外地由当时使节团的领袖周达观留下了一本详尽的《真蜡风土记》。

这部书,几乎是唯一一本对强盛时代吴哥王朝忠实记录的史料。

大约一百年后,在1431年,暹罗族入侵吴哥,屠城之后,发生了大瘟疫,吴哥王朝就此覆灭,整个吴哥城被遗弃在慌烟蔓草丛林间长达四百多年。

欧洲的传教士在17世纪前后陆续有对吴哥文化的报道,周达观的《真蜡风土记》被翻译为法文、英文,成为探险者寻索古文明的重要蓝图。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

大吴哥城:南大门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走进大吴哥城(Angkor Thom),每一个城门入口都有54尊石像,左右各27尊,分列两侧。一边是慈善的力量,一边是邪恶的力量;一边是神,一边是魔。它们像拔河一样,双手紧紧抓着一条粗壮的蛇身。蛇身静止不动,蛇头高高昂起,一共有七个头,狞厉威猛地张望人间。

巴扬寺: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着雕刻着加亚巴尔曼七世国王的那一尊一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面容,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巴扬寺的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

空中宫殿与象台:七百年前,周达观光看到的皇宫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空中宫殿”又译为“天宫”,是皇宫内现存较完整的建筑,是三层加高金字塔造型,西面有石阶可以攀登,但因角度的关系,感觉非常陡峻。真腊国王是神的化身,他们在人间的统治,虚拟为天神的附身。“天宫”或许是国王夜晚祈祷奉祀上天的所在,整座建筑陡峻庄严,也特别具有仪式的意味。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是当年王朝政治权力的中心象征,虽然原来石台上木构造的建筑都已不见,还是不难从现有的尺度,感觉到昔日帝国强盛的程度。走在象台,看到宽度达350米的宽阔平台,四周用巨石砌造,石头大多雕刻成象的造型,浑厚大气,可以看到一个文化昔日辉煌繁荣的盛世景象。平台前有极宽阔的广场,可以感觉到当年君王在象台上接见外宾,或检阅军队的气势。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小吴哥城:城中之城的吴哥寺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小吴哥(Angkor Wat )的五座塔尖倒映在水池中,形成明显的黑色剪影,有一种华丽虚幻的美。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跨越到另一层,攀爬的阶梯都跟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后逼近于90度的仰角。攀爬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加分心。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如此精进专一,使物理的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计白以当黑”,像老子强调的“有无相生”。“无”的空间,构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

舞蹈的传承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柬埔寨的古典舞蹈,基本上就是在模仿蛇的动作,人的手是蛇的头,脚是蛇的尾巴。柬埔寨宫廷舞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吴哥窟建立之前。9~14世纪﹐吴哥王朝时期﹐高棉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宫廷和寺庙中蓄养了大批的舞蹈家和乐师﹐在皇族庙宇和各郡神殿所奉行的宗教仪式中﹐音乐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家被视为人间神女﹐享有尊贵地位。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多达1700多尊造型优美﹑舞姿纷繁的舞蹈神女阿普萨拉的浮雕像。阿普萨拉虽出自印度神话﹐但窟中阿普萨拉的体态﹑舞姿﹑相貌和服饰已不同于印度神女的形像﹐而具有鲜明的高棉民族特征﹐为后世柬埔寨古典宫廷舞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丰富的想像。

吴哥寺的浮雕:神话文学的美术绘本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吴哥文化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而又崇高,有戏剧性活泼生动的人物肢体动态,又能呈现细腻的心理静态之美,艺术成就能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吴哥寺外围回廊上的浮雕,有强烈的史诗性质,每一段浮雕的长度在100米左右,一面行走一面浏览,好像阅读一本书,故事娓娓道来,用画面叙述情节,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早的文学绘本了。

未完成的塔高寺:形式还原的建筑美学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塔高寺因为意外的原因中止了雕饰,使美归零到只是材料和结构本身。塔高寺是空白的画布,是未经渲染的纸,是尚未构成旋律的音符,是正在暖身的舞者的身体,是等待被捏塑的泥土,是被期待开发的玉石,是一张没有完成五官的面孔,是天地初始时的寂静……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美,总是走向废墟

吴哥的建筑美吗?吴哥的雕刻美吗?

为什么一直到此刻,使我错愕悸动的,其实是那一片片废墟?那些被大树的根挤压纠缠的石块,那些爬满藤蔓苔藓蛛网的雕像,那些在风雨里支离破碎的残砖断瓦,那些色彩斑驳褪逝后的繁华的苍凉,那些原来巨大雄伟、却在岁月中逐渐风化成粉的城垣宫殿。

「海平面」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美无法掠夺,美无法占有,美只是愈来愈淡您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吴哥使旅者走到了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

美,总是走向废墟~

结语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带着书去旅行,那么身体和灵魂两个都在路上了。在吴哥旅行,就遇到法国游客,手上拿着法文版的《真腊风土记》,安安静静的,阅读与旅游相互搭配,都对增长见识有益,才了解到,原来“观光”也可以那么肤浅,的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