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大知識」毒品知識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冰毒,新型毒品的一種,又名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黃鹼,是一種無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結晶體,純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稱冰毒。吸、販毒者也稱之為“冰”。

作為正式毒品的冰毒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90年代進入中國。

1991年中國大陸首次發現“冰毒”(甲基苯丙胺),當年就繳獲351公斤,到1999年繳獲數量猛增到16.059噸,超過了以往十年繳獲總和。

「禁毒大知識」毒品知識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被認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但其危害程度並不亞於傳統毒品,聯合國禁毒署的統計數字表明冰毒類毒品吸食者人數已經列世界第二位。

冰毒的起源

1887年,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 在德國柏林首次合成了麻黃素的類似物苯丙胺(amphetamine)。

同年,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Nagai Nagayoshi)也從麻黃素中結晶提取出了苯丙胺(也有宣稱是1883年),最早曾用於治療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並抑制食慾(至今治療肥胖症的藥物中也有苯胺類藥物)。

1919年(也有說1917年),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A.ogata)或緒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由於是麻黃素的副產物,一般稱為偽麻黃素。

吸食方法

早期製備一般用麻黃素還原法,現今多采用全化學合成法,製備工藝較為簡單,有“廚房毒品”之稱。

「禁毒大知識」毒品知識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有膠囊、粉劑、小塊等多種形式,可抽吸、鼻吸、口服或注射。

冰毒吸食者將吸食冰毒稱為“溜冰”,方式多為口服或混合於酒類、可樂等各種飲品中服用;也有鼻吸式(或煙燻)或注射服用,比如使用一個透明瓶子,上方裝有吸管,點火吸食,這種瓶子稱為“冰壺”,簡單的冰壺用普通水瓶甚至礦泉水瓶即可,但有些製作精美的冰壺可達工藝品的級別。

作用機理

吸食後會出現精神興奮、性慾亢進,對食物和睡眠的要求降低,常導致激動不安和暴力行為。長期吸食可產生強烈的依賴性,一旦停止,會出現戒斷症狀。

冰毒在人體內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人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迅速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之興奮性提高。

此時吸毒者全身會出生一種難以形容的、騰雲駕霧般和通電般的欣快感。吸毒者把這些體驗形容為“飄”的感覺。

藥勁過後會感到頭昏、精神抑鬱、焦慮、激越,注意力減退,尤其是抑鬱。

用量達10-30mg 時即可能出現急性中毒。連續使用在產生耐受性的同時出現慢性中毒症狀、並把它稱為“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

「禁毒大知識」毒品知識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吸毒前後對比

吸毒的危害

對身體的危害

由於冰毒的毒性作用,濫用冰毒將對濫用者的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其中尤以精神系統的損害為甚。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大多數冰毒成癮者思想苦悶、性格扭曲、意志消沉、人格變異、精神偏執心胸狹窄、行事孤僻、人際關係破裂,以致對生活失去了興趣,逐步走向死亡。

對家庭的危害

由於吸毒者成癮後對毒品需求的難以中斷性及其無以節制的覓藥行為,使作為家庭結構中的物質要素即家庭經濟崩潰,家庭解體加速。

「禁毒大知識」毒品知識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同時,由於毒品的毒性導致吸毒者心理變態,精神頹廢,道德淪喪,失去對子女的義務感和責任心,使子女身心倍受摧殘,埋下不幸家庭的遠期隱患。

對社會的危害

作為中樞興奮劑,其濫用可導致各種暴力行為,包括殺人和強姦等。調查研究表明,10.2%的冰毒濫用者出現過攻擊他人的暴力行為,30.4%出現過性衝動,5.4%發生過性暴力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