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祕的大涼山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現學現賣,施法中···

一直以來,我都對少數民族文化充滿好奇,旅行的軌跡也基本上圍繞著“探尋少數民族印記”這個主題。

這些年,我接觸過朝鮮族、滿族、白族、傣族、摩梭族、納西族、回族、哈薩克族、藏族等多個民族的朋友,通過他們,我瞭解到當地的一些民俗和特有文化。

第一次接觸彝族朋友,是在2017年8月,那時候我還在做民宿,接待過幾個十八九歲的小朋友。其中有一位是彝族男生,他的身份證很獨特,上面印有很多“蝌蚪文”。他介紹說,那是彝文,彝族的傳統文字,有幾千年歷史了。

後來,來自大涼山的文七告訴我,涼山彝族是全國唯一一個直接從奴隸社會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地區,讓我對這個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更感興趣了。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再秀一次我的彝族耳環

這次在大涼山,我把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認真逛了逛,對彝族歷史、文化算是有了透徹瞭解。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位於瀘山北坡上,背倚青山,正臨邛海。博物館早在1985年就建成開放了,是我國的第一個民族博物館。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博物館門口的雕塑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博物館門口的觀景臺,可以俯瞰邛海

博物館門前有寬敞的觀景臺,可以一覽邛海秀色。門口還有出租彝族服飾供遊客拍照的,租一套衣服10元,很便宜,想要體驗一下民族服飾的可以去租一套。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拍照的遊客

博物館免費,憑身份證領票參觀。博物館內設八個展館,展示了彝族同胞生產生活、奴隸制度、家支和習慣法、宗教信仰、文學藝術 、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全程逛下來需要兩三個小時。

據彝文古籍記載,在距今約兩千年前,涼山彝族的直系祖先古侯、曲涅兩大氏族部落從今天雲南昭通一帶輾轉遷徙進入涼山,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兩大氏族部落譜系(點擊可放大)

隨著彝族的落腳生根,涼山彝族奴隸社會也就開始了。

彝族奴隸制度存在了千年之久,除了地處深山導致與中原脫節外,最主要的還是“血統論”的束縛。

在血緣關係的支配作用下,形成了等級隸屬、等級剝削、等級婚姻等社會制度。

彝族奴隸制度有五個等級,茲莫是最高等級,在元代被封為“土官”,即土司。諾合是貴族,也稱“黑彝”,處於第二等級。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奴隸制度等級表

而曲諾雖然是被統治階級,與茲莫、諾合存在人身隸屬關係,每年為主子服一定時間的勞役,並承受其他形式(如送禮)的剝削,但卻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相對獨立的經濟。


嘎加是主子的生產奴隸,為主子勞動耕作,並上交口糧以外的一切收成。

嘎西則是最低等級的奴隸,他們往往是阿加子女,更多的則是被掠奪來的漢人。嘎西是主子的私有物,沒有任何財產和人身自由,隨時都可能被殺戮、買賣、饋贈。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1930年的奴隸價格表

而且1956年以前,涼山地區都還處於奴隸制度之中,挺難想象的。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習慣法,相當於我們的法律,約束著家支。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擁有自己的天文曆法,“十月太陽曆”產生於遠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時代,已有大約上萬年的歷史。

彝族曆法中,一年被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入這10個月。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天文曆法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28星宿

所以彝族過年的時間跟漢族不同,這也是讓我感到好奇的一點。彝族年一般定在農曆10月,而各地彝族的過年日不固定,由畢摩(彝族巫師)確定。

除了彝族年,彝族還有一個特殊的節日—火把節。彝族人民非常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彝族先民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所以就有了火把節。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火把節

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節,節日期間,彝族人們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還會在田裡、山裡打火把,驅趕害蟲。

火把節期間,彝族還會舉行摔跤、選美比賽。這也是彝族的狂歡節,節日時的西昌處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

額,原本今年我計劃去看火把節的,但是因為泥石流沖垮鐵軌,我們的火車被取消了。無奈,只能明年去感受了。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涼山彝族自治州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往往帶有一些神秘色彩。

我最好奇的還是畢摩,也就是彝族的職業祭司。他們通神鬼,負責彝族社會里的祭祀、占卜、醫治,還有文化傳承,以及充當人們與鬼神之間、祖先之間的矛盾調和者。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畢摩

畢摩做法必備法器,包括經書、神籤、水鼓、籤筒等十多種。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經書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經書筒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畢摩法器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銅鈴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神具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羊角卜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瑪都(靈牌)

除了畢摩,彝族社會還有“蘇尼”,即巫師,是專事擊鼓抖動舞蹈之儀式活動的人。

畢摩父系相承,傳男不傳女。即使在當今的彝族社會里,畢摩依然存在,並且地位很高。一個彝族人即使家庭不富裕,但一旦需要祭祀,也一定會盡力拿出祭品進行祭祀。所以畢摩的收入,反而會比一般務農的彝族高許多。

而蘇尼的傳承既不是世承家學也不是拜師學藝,而是無師自通,是神授的,感覺比較像薩滿巫師。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鑽牛皮(左)和撈石頭、端鏵口(右)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鑽牛皮解釋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撈石頭解釋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端鏵口解釋

在博物館參觀時,遇到了一個從鹽源縣過來玩的彝族小哥。他告訴我們,“漢族生病了就去醫院看病,我們彝族人生病了就找畢摩做法,覺得這樣就能好起來,事實上也沒什麼用,但就是信這個,沒辦法。”

當我們看到關於畢摩做法的一些影像中,有將燃燒的火吃進嘴裡的做法方式時,我們大吃一驚。彝族小哥則有些無奈地笑著問我們,“可怕吧?”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參觀博物館的彝族阿婆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在西昌我們看到很多賣彝族漆器的店,這些漆器精美絕倫。彝人擅用紅、黃、黑三顏色,而日月、山水、羊角、鳥羽、火鐮、魚網都是常常出現在漆器上的圖案,他們還喜歡用動物身體的某些部分來做器皿的底座或是直接用來做器皿,挺神奇。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鷹爪酒杯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奴隸主食器

跟漆器同樣美妙的還有彝族服飾。彝族人愛披名為“查爾瓦”的羊皮披氈,白天為衣,夜晚則可為被,高山地區的彝族常用查爾瓦來抵禦冬寒。

除此之外,彝族服飾繁複多樣,絕大多數都是手工刺繡,還有大量的銀飾裝點。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武士服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武士盔甲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武士馬鞍

彝族尚銀,盛裝的彝族女子身上從頭到腳盡是銀飾,頭飾、耳環、項鍊、領牌、手鐲、戒指等等,都是用銀來裝飾。所以彝族女子的一套衣服加上飾品,也算是天價了,唉,可望不可及啊。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銀飾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彝族銀斗笠

彝族男子的“天菩薩”髮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產物。彝族男子從小就在頭頂前腦門處開始蓄髮,成年後挽成髮髻,彝語稱“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

彝人的行為禁忌中,忌諱觸摸男子的“天菩薩”,除了父母和長輩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觸摸。不過現在在西昌很少看到這樣蓄髮的彝族了。


看完古老的畢摩文化,我想施個法|走進神秘的大涼山


▲中間的彝族大叔就是“天菩薩”髮型(照片來自圖蟲)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博物館裡蘊藏著如此多的知識、趣聞,真是大開眼界。如果有想到西昌或者大涼山遊玩的朋友,不妨先去博物館看一看。

分享完彝族的起源與歷史,下一篇文章我們一起走進彝族人的生活。

(有木有人跟我一樣,對那些神具充滿好奇?)

Tips:

1、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在瀘山景點售票處附近,票價0元。

2、博物館門口有許多野生猴子,生性頑劣。不要嘗試給他們投食,也不要戲弄它們,否則容易遭到攻擊。

3、建議尊重彝族人的習俗和文化,不要在館內隨便調侃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