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戰轟炸衝擊波改變大氣結構

研究:二戰轟炸衝擊波改變大氣結構

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轟炸行動不但對地面造成嚴重損害,其產生的衝擊波甚至穿透大氣層抵達太空邊緣,改變了大氣層的結構。這提醒人們,人為爆炸的毀滅性有多大。

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研究表明,當時盟軍飛機在歐洲城市空投炸彈所產生的衝擊波,足以削弱1,000公里之外的英國上空的電離層。

該校太空與大氣物理學教授史考特(Chris Scott)表示,歐洲各地的瓦礫堆可以提醒人們,人為爆炸會帶來毀滅,但這些炸彈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直到現在才被發現。

史考特說,看到人為爆炸所引起的漣漪如何波及太空邊緣,是非常令人驚訝的。每次轟炸都釋放至少300次閃電的能量。這可供科學家計算每次轟炸如何同時影響電離層。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國無線電研究中心(Radio Research Centre)在1943至1945年之間所記載的每日資料。在一個短波頻率範圍內,無線電脈衝可連續送到地表100至300公里上方的大氣層中,這可顯示電離的高度和電子集中程度。

電離層的強度會受到太陽活動的強烈影響,但本次研究揭示,它也會受到爆炸衝擊波的影響。

電離層會影響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GPS)和無線電波望遠鏡等現代科技,但它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無線電通訊的影響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

該校參與這項研究的歷史學家馬吉爾(Patrick Major)說,儘管執行投彈任務的飛行員飛行在一定高度之上,但他們的飛機也會被爆炸的衝擊波所傷。

這些爆炸的力量除了會造成地面的破壞之外,也會對地表上空幾百公里造成衝擊。

科學家利用這項研究成果進一步瞭解閃電、火山爆發和地震等大自然的力量如何影響地球的大氣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