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大家好,我是陳社長,今天帶來「再讀三體」的第三部分,本次針對《黑暗森林》做一次全面解讀。

錯過前兩期的朋友可以查看我的歷史記錄。

如果你讀過劉慈欣早期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很擅長描寫發生在當代中國的,有著鮮活氣息的生活,一種被現實往下墜著的生活。

同比較現實的《三體1》相比,《黑暗森林》則給人感覺不一樣,在《三體1》裡大家還需要結合現實的文革甚至是現代世界的虛擬遊戲來跟隨主角逐步地發現迷局的真相,而《黑暗森林》則已經構架出一個脫離了具體現實世界的束縛,充滿詭局、衝突和不確定變數的世界。

這個世界的基調是灰色,有著一些冷酷的法則和不遠之後一定會到來的確定災難,這些都是遠遠超過其他類型小說描寫的愛恨、生活、道德,甚至是人性的主題。

正是因為這樣的厚重質感,很多人都說《黑暗森林》有著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風格。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黑暗森林》故事本身已經離開了我們熟悉的21世紀初,進入了一個近未來的世界,這種狀態會更加純粹,大劉的想象力也可以更加集中在設置那些詭局和矛盾上,而不用去分心,再去描畫一些我們熟悉的現實。

這樣的創作難度當然更大,因為你要讓讀者信服一個虛擬的未來世界,而且沉浸於其中的規則,是比描繪一個構建在現實世界基礎上的想象世界要難得多的事。

我覺得把雨果獎頒給《三體1》,可能是因為評委們對於神秘東方國度的科幻小說的新鮮感和獵奇感佔了一部分因素。

特別是第一部裡面對於文革的描寫很能滿足西方國家對我們的窺探欲。系列的第一部屬於拉起大幕的開端,而真正讓人屏住呼吸的大量精彩創意都在《黑暗森林》裡面。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閱讀《黑暗森林》需要一定的智力與想象力,對讀者會有一些挑戰,但最終如果你接受了作者的挑戰,在最後幾頁結局的時候,這本書會給你一個至高無上的閱讀體驗。這就像是一個思維遊戲,如果讀者能夠跟上作者設置的線索,就能獲得最大的閱讀樂趣。

其實不需要到最後幾頁,《黑暗森林》裡的創意隨處都是,貫穿全書,一開始驚豔的,就是面壁者和破壁人的設定:

在第一部故事之後,地球因為受到智子無時無刻的監視,所以任何形式的與三體人的作戰計劃都不可能會起到作用。這也是大劉在上一部結局時給人類設置的一個巨大困境。

但智子有一個弱點,它無法進入人類的思維中,無法獲取人類的想法。這樣的話,人類就存在一種作戰可能性:給與一個人最大的權力,可以調動最多的資源,作戰計劃就在他們腦中,任何人無法知道,人類就有可能出奇制勝。

聽起來這樣的作戰方式太扯了吧,怎麼可能把所有的賭注都壓在一兩個人身上呢?

歷史上其實真的有這種孤注一擲的作戰方式的。在二戰時的一些潛艇上,艦長會安排一個完全不重要的船員,告訴他最核心的秘密,比如魚類的發射密碼,或者潛艇的自爆密碼,在最終的危急時刻,這個船員可能會做出最重要的決定。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在《黑暗森林》裡這樣被授予巨大權力的人被稱為“面壁人”,而代表三體文明要破解面壁人計劃的人,就叫“破壁人”。這是個非常精巧的設計,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維遊戲。

所有的面壁人都會面臨一個囚徒困境,就是你無法結束這個面壁遊戲,哪怕你哭嚎著我要退出,別人也會認為“這是你計劃的一部分”。

這種設定其實仔細想想,是與我們人類的交流溝通方式有關的。作為人類,我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其實是非常弱的,比如螞蟻是靠觸碰頭部的觸鬚來傳遞信息素從而交流,或者像小說裡的三體人一樣通過思維直接傳播想法,這些方式都比我們現在使用的方式高級得多。

人類是靠語言來表達思想,這種每分鐘只有幾百字節的傳播方式還有著極大的被誤解、扭曲的可能,因為這樣的生物特徵,我們無法知道別人的想法,

所以才有了哲學家薩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都是基於這樣的無法理解甚至是無法交流的情況,猜疑才會產生,也就有了衝突和矛盾:

比如在諾蘭導演的

《蝙蝠俠:黑暗騎士》裡有個經典橋段,反派小丑在兩艘船上都裝了炸彈。一艘船上載著普通的遊客,另一艘船則載著罪惡的囚犯,兩艘船無法通訊也無法和外界聯繫,船上都有可以引爆對方炸彈的開關,大家可以去投票按開關或是不按,如果你是船上的乘客,你會怎麼選?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在這部電影裡,因為電影本身要符合大眾審美的主流模式,最終兩艘船都選擇了救贖對方,同時也救贖了自己。

而在另外一部電影《電鋸驚魂》裡,則完全不是這樣的溫暖。在電鋸驚魂第四部,兩個受害者在一間骯髒詭異的房間醒來,一個被縫住眼皮,只能說話,另一個被縫住嘴巴,只能看無法發聲,兩人同時被齒輪機關困住,在一定時間內,只有殺死對方才可以活著逃出機關,

這就是《黑暗森林》裡提到的猜疑鏈,在信息無法溝通的太空中,即使是盟友之間,當完全無法交流時,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猜疑鏈。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大劉對於這樣的猜疑鏈其實沒有諾蘭那麼樂觀,他猜想的人性選擇和電鋸驚魂裡的設定是一樣的,人會為了自己的生存,犧牲別人。

兩艘飛船“萬有引力”和“青銅時代”的互相攻擊,就是這樣的冷酷選擇,在《黑暗森林》的世界裡,是容不下道德的。

兩個相隔不遠的人類艦隊是這樣喪失人性的,更不用說宇宙間相隔數光年的文明瞭。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我在幾年前第一次讀到《黑暗森林》的最後幾頁時,真的被震住了,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反轉,與主角羅輯的一個計謀有關,

書裡的三體人最後也悲傷地說:我們還是失敗在計謀上。

最終羅輯在窺探到黑暗森林法則之後,運用這套法則,設計了一個非常震撼的對抗方式。

黑暗森林法則來自於宇宙文明的基本規劃:宇宙社會學。

他有兩條具體的原則:第一,生存是文明的基本需要。第二,文明不斷的擴張和增長,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第一條是說,宇宙是個零道德的環境,生存第一。第二條是說,如果物質總量是受限的,那麼所有文明總在發展和增長,當到達一個級別之後,就會對其他文明造成威脅,那麼對高級文秘最有利的方式,就是把低一級別的文明消滅。

有人說不能交流和解釋嗎?不行,因為宇宙的尺度讓交流變得不可行,於是會自然產生出猜疑鏈。宇宙就像是一片黑暗的森林,所有的人都在為了生存隱藏著自己。

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是,突然冒出一句:到底他們都在哪呢?

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費米悖論”的隱含之意就是說: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的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

換言之,就是這樣:① 外星人是存在的,外星人的進化要遠早於人類,他們應該已經來到地球並處於某處了。② 外星人是不存在的,因為迄今為止人類並未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

而針對這個疑問,大劉的回答是:因為黑暗森林法則。

因為在無法交流又有資源總量限制的前提下,一片森林裡的獵人都會躲起來,只有人類這樣天真的初級文明才會主動向外發送信息。

大劉在《黑暗森林》這本書裡,先是提出了最基本的宇宙社會學兩大定律,然後在這樣的定律之上進行思維延展,構想出了相應的技術爆炸和猜疑鏈假設,並且有了黑暗森林法則,然後再以這樣的法則,設定了兩個對壘的文明,和他們之間的種種詭局和計謀。

最後,再用一個基於黑暗森林法則的計謀將原先已經完全無望的敗局瞬間逆轉。能設計出這樣故事結構的人,究竟長了個什麼樣的腦袋?


「再讀三體Part.3」讀懂之後才明白,羅輯可能不是真正的主角


貫穿全書的,其實正是這種冷靜甚至是冷酷的邏輯,所以我覺得《黑暗森林》的真正主角並不是羅輯這個人,而是羅輯法則。

這個冷酷的宇宙,和它的冷酷邏輯,才是這本書真正意義上的主角。

三期的三體系列文章完結了,喜歡的話別忘了關注轉發點贊!之後會推送更多的有意義有思考的文章,sk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