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一场短暂烟火

吴国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吴国相较于其他诸侯国,虽然建国比较早,但戏份却比较少,一直偏安东南籍籍无名,它的兴起和衰落都比较突然,就像是一场短暂的绚烂烟火。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一场短暂烟火

1. 民心归附,自成一国。

吴国虽然身处蛮夷之地,但却与周王朝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吴国的开国之君吴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当时太伯、仲雍和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因为季历比较贤能而且还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姬昌,所以周太王就想将王位传给季历。太伯和仲雍知道季历必然推辞,于是就离家出走,跑到了荆蛮地区,自号为勾吴。另一方面,这两个人对自己也是下了狠手,文身断发,让自己彻底失去了继承王位和主持祭祀的资格。就这样,季历顺利继承了国君之位,之后又传位给了周文王姬昌。

吴太伯本身也是品行高贵,十分贤能。到了荆蛮之后,当地的人都崇敬他的德义,因而归附他的有数千家之多,并且拥立他为吴太伯。太伯没有子嗣,死后传位给了弟弟仲雍。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大封天下诸侯,为了表彰太伯让贤的仁义之举,想要封其后人为诸侯。当时吴国已历经四代,仲雍的重孙周章已经君吴,于是武王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到了北方,建立了虞国。虞国后来被晋国灭亡,而吴国却越发的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一场短暂烟火

2. 旧戏重演,“名”比国重!

吴国到了寿梦时期,已经成了东南大国,并且开始称王。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偏安东南”的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吴王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吴王将目光盯向了离他最近的邻居,久病缠身的楚国。

楚国经过夏姬之乱,君臣乖离,拉开了“楚才晋用”的序幕。被族灭的申公巫臣逃亡到了晋国,并被重用,楚晋这两个老冤家可谓是水火不容,为了进一步打击楚国,晋国派巫臣出使吴国,并结成了晋吴同盟,吴国也揭开了对楚国积极进攻的序幕。此时的楚国虽不及庄王时期,但好歹也是个大块头,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积怨日深。

吴国对外采取新政策,积极进攻,对内却翻出了老剧本!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和季札。季札不仅才智过人,为人也是品行端正,于是寿梦就动了传位给季札的念头。季札表示坚决不接受,并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吴王无奈,便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诸樊继位后下令“兄终弟及”表示“必至季札而止”,还是想要秉承寿梦的愿望。诸樊死后,馀祭继承了君位;馀祭死后,传位给了馀昧。但是馀昧死后,国人试图拥立季札,季札却逃跑了,这让大臣们犯了难,无奈之下立馀昧的儿子公子僚继承了国君之位。

季札好“名”而不好国,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他的举动就让公子光十分不爽。公子光是诸樊的儿子,得知王僚被拥立后的公子光愤愤不平“兄终弟及,至季札而止是我老爹的遗愿,如果季札继承了王位,我也无话可说,现在季札坚辞不受,还逃跑了,那这个位置难道不该是我的么”?于是就为专诸刺王僚埋下了伏笔。吴国的这次让位可谓是翻出了老剧本,又加了点新元素,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一场短暂烟火

3.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人兴国,一人亡国!

楚国的内部斗争不断,伍子胥和伯嚭作为流亡之人被吴国收留,然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个人,却将吴国的命运引向了两个极端。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伍尚被楚平王诛杀后,一路辗转,最后流亡到了吴国。伍子胥一心想为父兄报仇,不仅举荐了专诸,帮公子光夺得了王位,还尽心尽力为吴王献计献策。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将,联合唐、蔡攻打楚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当时的吴国因为重用伍子胥,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吴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伯嚭是楚国大臣伯州犁的孙子,跟伍子胥一样因为政治迫害来到了吴国,被伍子胥收留,而后举荐给了吴王阖闾。伯嚭贪残好色,溜须拍马,却深受夫差的宠爱,夫差一继位就拜伯嚭为太宰,可谓是地位显赫。然而,伯嚭却将吴国引向了另一个极端。

伯嚭收受勾践的贿赂,为其美言,保留了越国。为了争权又多次在夫差面前诋毁伍子胥,最后将其逼死。还为了满足夫差的虚荣心,大肆鼓励吴王北上争雄,劳师远征齐鲁,并与晋国争夺霸权,使得吴国国力日益疲弊。正所谓此消彼长,与此同时,越国的国力却在不断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兵北上会盟诸侯,同晋国争夺盟主,越国趁吴国国内空虚偷袭吴国,俘虏了吴国太子友。夫差无奈与越国媾和。

公元前478年,越国更加强大。越王勾践率兵伐吴,大败吴兵于笠泽。

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此时的夫差才幡然醒悟,后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灭亡越国,于是拔剑自刎。吴国从此退出了春秋战国争霸的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一场短暂烟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