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农业大学,还有农科院,可农民还用传统方法种地,设立农业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寻觅不迷茫


大学农业科学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从难到易,从低到高,逐级逐层的发展起来的。传统农业现在在很多地方还是使用传统的农业工具、传统的农耕农艺,有些是非常好的历史经验,有的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需求了。

设立农业大学以及农科院所,以及生命工科院校都是为这些“为什么”以及怎么更好发展而存在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之前,有的是需要技术,有的是需要设备,有的是需要理念,有的需要人才,农科院所就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存在的。

不仅仅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农科院所这样,现在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农学院,比如北京大学、中科院大学都是最近两年设置了,农科研究机构。

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科技,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就是人的作用。


农业引擎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中国那么多农业大学,还有农科院,可农民还用传统方法种地,设立农业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这看似一个问题,但实际上有两个疑问,第一个:农业大学和农科院那么多,农民的耕种方式为什么没有改变?第二个:既然如此,设立这些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意义何在?

其实对此来说问题本身就显得不正确,而今的农业还是以前的传统农业吗?显然不是!而今农业中所应用的化肥、农业、机械化耕种、以及高产的种子都已经和过去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有很大区别。

比如说传统农业当中的机械人工除草,而今可以使用除草剂,为了更高的产量可以田间用有机肥、化肥,而当植物生病了,还有农药!提到种子方面变化则就更大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家留种,这同商业化种子基本上扯不上关系,但是而今基本上所有的种子都是商业化了,对于产量的提升更是相当显著,比如玉米传统的自交种产量能够在500斤每亩就不错了,而今的单产可以达到1300斤每亩。

而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显著,众所周知的黄金大米,目前虽说没有在我国推广,但是对于治疗夜盲症患者非常有帮助。而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应用更是节约了大量的农药,不仅体现在增产,还更加环保。

凡此种种那一项不是和农业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呢?大学以及农科院的成果不止不见得你一定看得见,但是却在你的身边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你看不到的地方,不见得就没有改变。

而设立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不止应该存在于实验室当中,还应该走向田间地头能够发挥出实际价值。当前全国八亿农民,然而农业科研从业相关人员仅仅百万,显然不成比例,并且不少农大或者农业相关人员在毕业之后转行改投其他行业。

不过当前的许多过于基础性的研究短期内来说或许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是这并不妨碍科研的继续,农大或者农科院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也真是农大与相关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

并且大家可能对于农大的理解有些狭隘,因为无论是农科院还是农大其研究范围都是很广的,不要仅仅局限认为只是农业生产,农业是一个涉及民生的行业,比如饮食安全自然也是其一部分,像现在许多农林院校的食品科学研究,也使得我们的饮食更加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不也是农业科研的价值所在吗?

过去从成果到转化应用需要十几年,而今仅需一两年的时间。在这一方面来说也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姑的农业科研与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未来或许农业相关机构不止需要培养大学生,也需要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有所作为方能改变人们对于农大或者农科院无作为的传统印象。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你这个问题让我想哭又想笑!第一,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人才的地方,第二,谁告诉你农民还用传统方式种植?

比如,大棚温室,这是传统方式么?

地里打得那些农药,这是传统方式么?

温室里作物如何栽培、农药如何配量,这些在农民眼里可能很简单,说明书上有农药的使用量,作物如何栽培跟村里其它人学就可以......但你想过这些知识的根源来自哪里么?

还不是农业科研从业者花费时间研究出来的么?

再比如玉米的抗倒伏品种,这些是普通农民研究出来得么?是传统就有的么?

诚然,中国农业发展较慢,但绝对不是所谓的大多数农民都用传统方法种植,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粮食产量连现在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当然好处就是全都是无公害。

你习以为见的东西不一定是简单的东西,只是你懂得怎么操作了。比如,你会用手机,全国人大部分都会,但你会制造手机么?你会开发app么?

都不会!

农业也是这样,农民是农业里的生产者,更多得像是在执行某一种种地的程序,而开发这个程序的是研究农业的那些人,也就是农业的研究者。

这些研究者90%的以上的都来自农业院校。

其它大学有用没用不知道,但是农业院校的农业专业,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孩子,也绝大多数后来都从事了农业相关行业。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的话,农业技术可能比现在更落后,也就是你口中说得“传统”!

本问题由头条合作伙伴云种养app专业解答,咨询更多相关问题,可下载云种养app!


云种养


这个很好解释,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大部分都走在了体制内部了,你见过哪个局长或高官在田间地头指导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只是过来看看说了一句废话“很好”就离去了,所以说农业大学培养的不是高官,就是那些从不去地里不着边的农业机器设计师,


芸閣妓方雅清


农业大学具体的我不太清楚,但是我们这边潜意识里就是,农业大学出官员。

首先,“想当官,考农大”,这是民间对农大的印象,也许是农大真的出了不少的高级官员,就比如南京的南农大,牌子很响,但被民间称为“干部的摇篮”;

其次,农业知识真正学的如何,恐怕很少有人过问,大部分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跳板。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大学生就读大学现状的一个缩影;

最后,农业大学确实很牛,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相关的专业,依然有金融、计算机等热门学科。

至于把我国农业没有太大进展归咎于大学,个人认为不妥当,这应该是研究院的事,而不是把责任归咎于所谓学农业但“对未来还不确定干什么”的大学生身上。

个人喜好社会领悟的话题,欢迎友的关注和邀请问答,吾必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沭阳往事


学校自古以来都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地方,虽说社会是个大熔炉,但是学校的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在那里可以更有效的获取理论知识,更纯粹的师生情,同学情……这些在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后也是非常难得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大学有很多,我国有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也有一些定位在某个领域(专业)的大学:医疗、理工、农业等,其中农业大学作为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类高等院校,每年都在为三农领域输送着新鲜血液,无论在哪个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作为能够为人类提供温饱的农业,怎么能不重视发展?国家的大力扶持农业使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有机会、有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添砖加瓦。理论知识上,作为农业院校毕业多年的小编来说,知道了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限制因子驴和报酬递减率等施肥的基本原理;学习了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的初步知识;接触并学习了作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技术;懂得土壤也并非我肉眼所见非黑即黄、红,土壤的机械组成、元素成分、菌群、生物等等共同作用着,才能长出我们生活所需的食材!农业机械的研究设计也离不开农业院校的师生们的努力……


如上种种,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农业大学设立的必要吗?再看一下题目中说的“因为农民还在用传统方式种地,所以设置农业大学没有意义”这样的论点还能成立吗?现在的农民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种子化肥农药,没有听说谁在中苞米的时候还留有种子,都是买的农业育种人员培育经过国审的杂交种,已然不是传统种植了,另外从整地、施肥、播种、除草……都多为机械化作业,这也非“传统种植”。新时代的农民不仅仅是实战家,更是掌握了丰富理论和实践的农业从业者,这些伦理甚至实践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农业大学师生的参与。可见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不但不能取消农业大学、农业科研院所,更应该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增加扶持的力度,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终身!


骏景农业


设立农业大学有什么用?农民还用传统的方式种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的耕种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

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十四亿人,对传统的刀耕火种而言,根本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其贡献是巨大的。总会想起袁隆平那句话:"小时候我有一个梦,就是在稻子下乘凉…”



△袁隆平

知识总是有用的。就如家家都做饭,为什么还要去学烹饪?设立农业大学是为了科字、高效从事农业生产而培养人才。

如果你经常看CCTⅤ7农业节目,你就会发现,很多特种养殖的经营户,都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而且基本上就是农业大学里的老师或农科所技术员。我们今天的农产品市场极为丰富,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


我们经常听到棉花某某号,水稻某某号,小麦某某号。这些新品种优质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最早也是从试验室和地里优选出来的吧!当然和我们印象当中,科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袁隆平,也是一个科研团队的工作,只是他最著名,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所有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大学。

种了一辈子的农民,很难把庄稼种得好的经验数据化。手把手教和大规模推广是有区别的。如同一个大厨,做得一手好菜,但他教出来的徒弟,每个人炒的菜都不同,因为传统中餐盐少许,香油少许…不如盐5克,香油20克容易量化执行。营养学家除口味,则更讲究科学食材的配比。


△现代化养猪场

但是题主的意思并不仅于此,更想表达的是科学技术,如何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

的确在今天,年轻的大学生怕苦怕累,直接深入基层的少了。二来就是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的待遇问题。实际上据我所知,比如川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都是很好的,就业率也很高。

当然,现实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农业面临的现状。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已经不太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也许更能促进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有一年饲料公司,请了一位川农的技术员,从从事新饲料的开发,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给他年薪10万,另外按销量有提成。当时一般的工人才拿三四百块钱。结果按他的配方生产出来,吃了这种鸭饲料的鸭,生的蛋变成了鸽子蛋一样秀珍。公司前后投入接近十万元,(还不算养殖户的损失)就打了水漂。最后他也就解骋了。



这里想说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不可避免的需要资本的支持。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很难实现科技创新。经常会遇到失败的情况,农民对于新技术的运用,也是心有余悸的,认识推广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不能够承担相应的损失。今天农民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生产,也有这个原因。

有个亲戚,她报考的是川农的畜牧兽医专业。全家人都嘲笑她:"你一个女生,天天要给猪接生牛看病,怎么弄啊?会臭死你的。"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学农科又脏又累没前途。她毕业以后,最终还是报考了公务员。却因为是畜牧兽医专业加分不少,成了一名村官。据她所说,从来就没有真正想做过一名农村兽医。当初她不过是喜欢猫狗,一心想要做个宠物医生。

还有一点呢,就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农家的孩子好不容易越出农门,毕业又回去做农民,实在是心里难以承受。其实这都/是过去的落后观点。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的卢艳丽

农业作为个国之根本,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优化,对农民的大力扶持,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大农业的发展,农业耕种方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大学生作为高科技农业人才,从长远来看,农村广阔天地大有所为,必将成为新农民的主力军。

(一花一世界。元元,金沙江边的小闲🐟,与你共品百味人生。)

元元的天下


然后,这个问题问的不怎么样!

一、说一下农业大学

为什么要有农业大学,那是因为农业是一门技术行业,也需要传承、需要保留。

1、学生

很多人都误解了农业大学的作用,认为农业大学出来的学生将来都是去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先不说那些英语、文学专业的,就直说农业专业的。

这些农业大学的学生,读了四年大学,几年的硕士、博士,到农村当技术员、当农民,会去吗?

当然不去!因为技术要追求高回报,中国农村小农经济没有可能支付高价读大学后所需要的回报。结果就是有农业技术的大学生远离农民、远离小农经济。

比如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据2016年的统计,有全日制本科生21868人,各类研究生8923人。不管你信不信,这三万多人中回到农村去的不会超过500人。

这些学生上了农业大学,学了知识和技术,当他们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的,会有多少农民听他们的?

比如他们在农村的父母,当他站在科学的角度,指出父辈们的错误时,父母会理直气壮的说,我都种一辈子了,这样也挺好的,干嘛要听你的……

2、老师

农业大学的老师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教书育人的,而是科研研究的。

这些年来,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层出不尽,可是大多数的成果却只停留在试验阶段,为什么不向农民推广呢?

其实,不是专家教授们不想推广给农民,而是成果的运用有时是有偿的,而农民生产的现实需求与对成果成效的认识却有很大差距。

有些农业大学经常会组织农民培训,但是也只有部分附近的农民和某些农业企业参加,稍微远一点的农民想去就得考虑车费、伙食费、住宿费怎么办?花了这些钱值不值?

虽然这些钱对于学校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也不可能让学校给你掏啊,可是让农民掏钱,那去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二、再说一下农民用传统方法种地

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说的传统方法种地可能是指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国家相比吧,但是我得说,如今的农民他们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起在进步的。

比如温室种植、农机应用,这怎么可能是传统方法种地呢?只要比较一下以前每亩地能产多少粮食,如今的每亩地又能产多少粮食的,你就能得出结论了。

当然,有部分山区,可能是因为道路崎岖、贫困等原因还在刀耕火种,但是他们也不算是传统方法种地啊,他们用的种子是不是杂交的?他们是不是也用了化肥?打了农药?

现代农业不止是国外那些很高大上科技感十足的农业科技,它是包括各方各面的,只要提高了生产效率,你用了化肥,打了农药,收获了更多的粮食,它就是现代农业!

三、为什么农村的科技水平看起来还是那么落后

1、农民的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大批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能力的高质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和就业。

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强。

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信心不足、特别是降低风险的保障机制不明显等原因,导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不开,许多农民群众接受农技人员的服务既不迫切也不主动,有的农民甚至拒绝接受一些推广服务。

2、推广的问题

县、乡两级农业科技部门经费紧缺问题普遍存在,财政投入的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这就导致通过实地进行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很少,大部分仍停留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口传面授等传统宣传式的农技推广模式上。

所以,如今农村的农业科教是有进步的,但是进步较为缓慢,还需各方面的努力!


大农圈


象袁隆平式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太少太少了!真心希望在农村产业结构词整上,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上,农业科技工作者能深入农村,因地制宜,提些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阿宽观天下


农业大学不能说一无是处,但现在看来,脱离土地的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所,真的是有些跑调!国家政策也很主要,毕业生就业就是一个问题!有门子的还能在本专业里就业,大部分没有门子的只能另谋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