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一、

近些年来,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大家总喜欢去陕西骊山看兵马俑。

表面上是看兵马俑,其实是去看秦始皇。

看不到尽头的长队蜿蜒十八曲,没有一丝混乱,大家默默等待着进去的那一刻,瞻仰心中的圣贤。

到底是什么魔力在吸引着他们呢?

有位大爷说:“没有秦始皇,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可是,以前的人不是这么说的呀!

那时候的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无非是“暴君”、“独裁者”,每个人都以唾骂秦始皇为荣。怎么几十年过去,画风彻底反转了呢?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独裁者?是真的。

人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怀念秦始皇?也是真的。

憎恨与爱戴,都是发自内心的。只是秦始皇早已不是一个人,而成了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一面招牌。

时代变了。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中原大地经过500年的战乱,早已支离破碎。

肥沃的农田上长满杂草,泛滥的河水没人治理,光天化日就私闯民宅的罪犯也管不住,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别以为只有老百姓过的很艰难,中产阶级也受不了。

今天官府来征粮,明天派人来抓壮丁,后天干脆来了土匪洗劫一空。这么下来谁受的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秦始皇用了26年的时间,重新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山河。

他把六国贵族的土地没收,分给无田耕种的流民和为国立功的大臣,让所有人都有饭吃,再也不用担心人祸,除非是天灾。

百战的秦军精锐也被派往各地,开始战后大剿匪,原本拉几个人就占山为王的土匪,基本被消灭殆尽。

这时的大秦国,生机勃勃一片兴旺。

平整农田、兴修水利,全国上下都掀起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农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臣也为自己的盖世功勋而自豪。

秦始皇也很高兴,于是把“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摘出来,成为自己新的称号。

没有人反对,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秦始皇的威望如日中天。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三、

秦国刚完成统一的时候,外部还不太平。

北方有一个盘踞千年的民族,之前叫鬼方、昆夷、戎狄,现在叫匈奴。

当得知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匈奴单于感觉很不安全,一个强大中国的潜力实在太庞大了,不论是隔山还是跨海的邻居,都吃不消。

他决定:三个月内一定要消灭新生的秦国。

统领骑兵的将军也信心十足,来去自如的骑兵怎么会怕行走的步兵?他打算三个月完成任务后回家过年。

到底是迎战还是退让,大臣们都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秦始皇拍板——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于是,刚猛的蒙恬率兵北上,硬生生的用步兵的双腿,挡住了匈奴骑兵的骏马,向北驱逐700里,最终把边境定在400毫米等降水线,

在那里修建了长城,后来还派了长子扶苏去监军。

南方的百越,也想趁机占便宜。

可他们实在太穷太弱了,秦始皇派了几个青年将领带着二线部队,就把他们打来个底朝天,与之前的辉煌战绩相比,实在不值得大书特书。

内政兴旺、外敌尽灭,新生的大秦国好像如日方升,在秦始皇的带领下走向万世不朽。

如果没有后来那些事。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四、

如果把大秦国放到其他时代,可以心安理得的混几百年太平日子,可现在秦始皇和大秦国要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要适应时代变化,就要做出变革,就要得罪人。

首先是思想的变革。

周朝的礼制施行了近千年,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它仍然统治着大家的头脑。

但事实证明,只有法家思想才能救中国。

法家思想造就了强盛的政权,却要求贵族和百姓终生为国付出所有。

一辈子爬升劳碌,所图的无非是人上人的地位,和物质享受。现在要求他们像战争年代那样吃苦,凭什么?就凭你是皇帝?

老百姓也不理解,一辈子辛劳就想吃饱饭,国家强盛与否也不是我能决定的。

秦始皇想要大公无私,其他人想要大私无公。

一条无形的裂缝就此产生,以后关东暴乱、大秦覆灭的源头也在这里。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其次,是制度的变革。

对一部分人而言,春秋战国是自由经济的时代。

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做点生意致富,然后娶妻纳妾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如果资本再雄厚一点,还可以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走向。

对贵族而言,分封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在那一亩三分地上,自己就是神,主宰一切人的生死。

最重要的是,他们占有大量资源,只要联手就能与朝廷相抗衡。

这显然不符合秦始皇的预期:资源都被你们占了,老百姓和朝廷怎么办?

最后是文化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乱世中出了很多大师,他们保存了自古以来的文化,教出了很多杰出的弟子,为文化的传承做出重要的贡献,所以他们被徒子徒孙们捧上神坛,接受顶礼膜拜。

但现在是什么时代?

是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关键时刻,只有法家才是唯一的真理,儒、道、阴阳、纵横等等,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作用嘛,还处处唱反调。

秦始皇知道诸子百家的文化优秀,但他要面对的是国家千秋万代,那么对于不符合这个目标的一切东西,只有用强力手段抹除,于是“以吏为师”来了。

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如登天。

在26年战争年代积累起来的威望,让秦始皇可以用权威去贯彻自己的意志,

但百姓不理解、同事不支持、中产阶级强烈反对,他们服从的只是权威,而不是理念的认同。

事实上,只有秦始皇一个人孤独的前行,背负着时代的枷锁拖着帝国走入新社会。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五、

在秦始皇的变革激烈进行时,地方上有一群人在磨刀霍霍。他们是山东六国的后裔,准确的说,是豪门贵族的后裔。

他们提起秦始皇、秦国这样的字眼,就恨的咬牙切齿。

“如果没有你们,老子的日子舒服极了。”

是啊,秦国建设了安稳的社会、驱逐了强大的敌人、改变了落后的制度,却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如果没有秦国和秦始皇,现在他们正在各自的国家世袭官职,家中还有封地和奴隶,哪用像现在这样东躲西藏?

恨呐,恨呐。

这时的秦始皇,被所有人很透了。

当初获得土地而感恩戴德的农民,恨他禁锢了自由。

当初位极人臣的同事和六国贵族,恨他剥夺了利益。

当初歌功颂德的大师,恨他败坏了自己的前程。

其实也不怪他们,毕竟大部分人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在秦始皇的心中,早已不在乎自己的荣辱,他在乎的是国家的千秋万代。

他在与所有人对抗,甚至在跟时代对抗,但是他说:“不怕,无非是粉碎而已。”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9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几百人的小规模起义迅速发展成烈火燎原,农民们群起响应,大师们执笔宣传,新旧统治阶级也都倒戈相向,发誓要把秦始皇从神坛上拉下来。

秦始皇付出毕生努力的东西,被他们贬的一文不值,并昭告天下:“秦始皇是恶魔,谁要是想回到那个时代,就是余孽。”

他们成功了。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六、

秦始皇和他的成就不在了,世界变好了吗?

好像并没有。

原本安定的城市,被项羽一怒之下就屠城;

憎恨没有自由的农民,在乱世中连命都保不住。

在反对秦始皇的大潮中唯一的胜利者,是项羽、田荣这些世袭的贵族,是刘邦这样浑水摸鱼的枭雄,还有到处谋求做官的大师文人。

他们用天下的血泪,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到这时候有些人才发现:秦始皇时代也没有那么坏嘛。

事情还没有结束。

汉朝建立后吸取教训,对社会管制的特别松,朝廷的权威大幅度下降。大家很开心啊,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了。

汉朝初期的日子,还算一片阳光明媚。可没有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劲。

开国公侯的权势不受限制,在朝廷可以左右政策的制定,在地方可以跑马圈地,抢占民田。

得益于“休养生息”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也在抢夺老百姓口中的粮食和田地,甚至能巴结到朝中的官员,背靠大树,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早已被剿灭干净的土匪,现在又卷土重来,只不过换了个马甲:现在叫做游侠,也就是黑社会。

他们当街杀人却能逃脱法律制裁,只因为有权有势有靠山,至于死的是谁的儿女、谁的丈夫,又有谁会在乎呢?

那个破碎的家庭以后怎么生活,压根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直到这时候,受尽欺辱的老百姓才会想起来,秦始皇是保护他们的,还是秦始皇好啊。


每到节假日,人们为什么怀念秦始皇?


七、

当初恨秦始皇的,是贵族、中产、大师、老百姓;

现在爱秦始皇的,只有老百姓。

在反对秦始皇的大潮中,其他人都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只有老百姓成了牺牲品。现在想起秦始皇的好处来,晚了。

他们能做的,只是在骊山焚香祷告,乞求他再次回来为他们做主。

这时的秦始皇,早已不是当初严刑峻法的秦始皇,而是人们心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借他的嘴说自己的心思。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让他们回到物质匮乏的年代,恐怕是谁都不乐意的。

他们怀念的只是那个年代的气质。

如天地初开的莽荒一般,对一切都保持好奇,在新天地中有万丈豪情可以挥洒,就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

这个道理,汉武帝也懂。他知道秦始皇失败的根源只有10个字: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他将继承秦始皇的遗志,将变革进行到底。

唯有如此,他们才是秦皇汉武;

唯有如此,他们才是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