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永璘,最終的命運如何?

文史磚家


清宮大戲《如懿傳》漸進尾聲,劇中“女反一號”炩妃的歷史原型,正是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生前封號是令皇貴妃,嘉慶帝登基後追尊為皇后),只是事蹟跟史實出入較大。且說,輝發那拉皇后被不廢而廢后,乾隆帝便專寵魏佳氏,不僅將其進封為皇貴妃,還跟她在十年時間裡,連續生下四子二女,用情可謂極專。


永璘是“炩妃”的幼兒,乾隆帝第十七子,同時也是他最小的皇子,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彼時皇帝已年近花甲(虛齡56歲)。天下父母多愛么兒,即使身為天子的乾隆帝也概莫能外。乾隆帝對於永璘是如此的溺愛,以至於連永璘的親哥永琰(後來的嘉慶帝)都“大吃起醋”,在稱帝后發佈的上諭中,都一再聲稱其父對永璘過於鍾愛,為其他皇子所不及。


滿人雖然從馬上打天下,但自從入關之後便推崇以文治國,尤其是皇室成員,無不以嫻習詩書、多才多藝為能,乾隆帝諸子皆是如此,唯有永璘是個例外。永璘既不肯用心讀書,對滿人傳統的騎射事業也絲毫不感興趣,天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在兄弟當中最是不成器,但饒是如此,卻依然得到乾隆帝的喜愛。“慈父多敗兒”,大抵指的就是永璘這號人。


諭內閣:朕弟慶郡王永璘,幼齡時仰蒙皇考高宗純皇帝鍾愛。每逢巡省,必蒙考命同朕及成親王隨扈,共荷恩慈。因伊幼年讀書資性稍次,騎射亦未甚嫻習,仍邀眷愛。見《清仁宗實錄》。



永璘雖然不學無術,但對自己的定位卻看得很清楚,所以等到乾隆帝晚年,有人在私下裡提議他站出來爭取儲位時,永璘卻並不為所動,而是淡淡地說:“治理天下的擔子對我來講過於沉重,我一生中最大的夢想,便是將來能得到和珅的府邸,此願足矣。”等到和珅倒臺後,嘉慶帝果然將和宅賜給永璘,滿足他的願望。


純廟末年,或有私議儲位者,王曰:“天下至重,何敢妄覬,唯冀他日將和珅邸第賜居,則願足矣。”故睿廟籍沒和相,即將其賜王居之。見嘉慶年間禮親王昭槤所著《嘯亭雜錄》。


嘉慶帝雖然把和宅賜給永璘,但後者卻並沒有拿到整座宅邸的使用權,原因無他,有一半的宅第被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佔據,而豐紳殷德的妻子,正是乾隆帝最溺愛的女兒固倫和孝公主(生母為惇妃汪氏)。有鑑於此,所以等到豐紳殷德去世後,永璘才將另一半宅第收回,並恢復往日的規模。



慶僖親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乾隆五十四年,封貝勒。嘉慶四年正月,仁宗親政,封惠郡王,尋改封慶郡王。三月,和珅誅,沒其宅賜永璘。見《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


永璘既是嘉慶帝的親弟,又因為“愛豪宅不愛江山”,很是讓後者放心。所以等到嘉慶帝親政後(1799年),便將永璘由貝勒進封為惠郡王,不久又改封為慶郡王,准許其在內廷行走。可永璘實在是不爭氣,屢屢有違禮之舉,以故常遭嘉慶帝的懲罰。


比如,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永璘在為穎貴太妃祝賀七十大壽時,因為沒有向皇帝奏明,結果被勒令退出乾清門,並交由宗人府議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永璘在奏事時把奏摺交於內奏事太監,因與體制不符,結果被罰俸祿,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以上事蹟皆見於《清史稿》)。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只想享樂的永璘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嘉慶帝儘管對這位不爭氣的親弟屢有怨言,但此時卻也是心如絞痛,屢派皇子到病榻前探視。為了能幫助弟弟“沖喜”,嘉慶帝還將他進封為和碩慶親王,然而這一切卻依然無法挽救永璘的性命。


二十五年三月,永璘疾篤,上親臨視,命進封親王。尋薨,諡曰僖。命皇子往奠,上時謁陵歸,復親臨焉。引文同上。



就在進封為慶親王后不久,永璘便撒手人寰,虛齡55歲。永璘病死後被諡號為僖,葬於昌平城西南40裡處的白楊溝內,至今該地仍留有墓園遺址。縱觀永璘的一生,雖然才智平庸、無上進心,但能在乾隆朝晚年波詭雲譎的政局中全身而退,在嘉慶朝安穩度過餘生,並且還實現生平最大的夢想,如此來論,未嘗不是人生贏家。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高宗實錄》、《清仁宗實錄》、《嘯亭雜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