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偏愛」高學歷高智商人羣 科研圈「壓力山大」

抑鬱症“偏愛”高學歷高智商人群 科研圈“壓力山大”

在多數人看來,擁有著高學歷的學子們往往風度翩翩,談吐不凡,擁有著傲人的薪資,從事著高端的職業。但是,此前杭州第七人民醫院參與的一項全國性精神健康方面的調查發現:抑鬱症患病率有所增加,並且抑鬱症“偏愛”高學歷高智商人群。

高學歷高智商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但同樣也帶來了各種困擾,這一點在科研領域尤為突出。近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敬文講堂,一場由知乎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手舉辦的主題鹽沙龍拉開帷幕,這場關注科研人群心理健康的科普活動同時也通過知乎Live的形式進行了直播。

活動邀請到幾位著名的心理學專業人士,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李松蔚博士、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教授徐凱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藺秀雲、澳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王怡蕊組成了“專家團”,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抑鬱症的種種現狀與應對措施。

高壓之下,必有“鬱”夫

科研人員的壓力在哪裡?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令科研人員感到[痛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答主AI Euler從心理層面上給出了一個接地氣的回答:

抑鬱症“偏愛”高學歷高智商人群 科研圈“壓力山大”

這些壓力(痛苦)來源於自身對心理、職業、未來、學術的一種“迷惘”,而徐凱文在鹽沙龍上表示,還有一種壓力非常重要,這種壓力是一種科研圈的背景壓力,那就是來自於“錢”的壓力。

“當你有機會拿到很多項目可以拿到很多錢的時候,當你接了很多項目的時候,毫無疑問要有很多人去做,所以很多壓力是來自於拿了那麼多重要的項目。為什麼要拿那麼多的項目呢?我都已經是一級教授了,為什麼還要拿那麼多的項目呢?好像就是一個面子,我這麼一個大牛怎麼可以沒有一個幾百萬的項目,但是問題是,你要知道這些科研經費是什麼,這些科研經費不是錢是工作,是壓力。”

由此看來,壓力,有時候不僅僅來源於學生自身,同樣導師也會出現很大的壓力。徐凱文老師講到:目前,很多優秀的985、211大學的科研圈,呈現出一種“論文大躍進”現象。

導師們想要在高校的科研系統中生存下來,他們同樣有著巨大的壓力,導師們要發佈大量論文、學術文章才能保證傑出青年、優秀青年的稱號……所以也不難看到大量導師們都超負荷工作,糖尿病、高血壓、心臟驟停猝死、抑鬱症、憂慮症等慢性病也就找上門來。

如何預防慢性病的來襲?徐凱文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與其想著如何吃藥,如何對抗焦慮和抑鬱,不如管理好自己的科研,保證生活的平衡,讓自己活得更加健康,每當陷入抑鬱時,就想一想,科研是為了什麼?這是一個永遠值得深思的話題。

是什麼掠奪了你對科研的信仰

現場,澳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王怡蕊講了一個小故事,她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快樂進程的研究調查,調查結果發現,與出過交通事故有了身體殘疾的殘障人士和大學生相比,殘障人士的快樂值居然要高於大學生群體,而且伴隨著學歷的增高,快樂值也就越低。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一項科研項目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和普通人一樣,如果對工作失去了快樂感,失去了興趣,那該如何排解這份壓力?

徐凱文講到:“很多時候研究生的壓力都是來自於導師,這大概是一個事實。”他認為,不少學生特別怕導師,怕導師批評,怕自己的論文導師不滿意。所以就會很擔心,這也會影響自己做事情的狀態與情緒。有些學生做完了,寧願壓在自己手裡,然後還要積攢很大的勇氣才能把自己的作品上交導師,這些學生都犯了一個通病:把導師當成了一個批判者的角色。

藺秀雲對此情況也提出看法與建議:“我最想說的一點就是把導師放在一個合作者、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而不是批評你、指責你的那樣一個角色,可能你跟導師相處的時候,你就可以表達出你的想法,也可以把你的東西交給導師。”將導師與學生這兩者的身份擺正,讓導師充分知道自己的情況,瞭解實際狀況,這樣導師們也從批判者身份轉換為幫助者身份。

感受來自論文的惡意

對不少喜歡認真做科研的人來說,論文是擺在他們的一座大山,甚至可以算作一大人生“夢魘”。要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呈現在大家面前,論文卻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這意味著,他們往往需要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也讓他們慢慢喪失對科研課題的興趣。鹽沙龍現場的幾位嘉賓,也都曾被論文折磨過。說起論文撰寫,他們紛紛回憶起過往寫論文時的經歷,並分享自己如何應對寫論文所帶來的焦慮或者抑鬱等負面情緒。

徐凱文奉勸大家要“先完成,再完美”,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論文寫得很爛,覺得自己做的很糟糕,也寫不下去。但是很多時候,無論多爛,都要寫下來,然後給導師。這個動作完成之後,焦慮就會轉移到導師身上,然後再改,由於數據是真實的,實驗也是自己做的,只要根據導師的指導改出來就可以,最後再進行逐步完美。

“沒有人期待你能夠一下子做出一個震驚世界的科研結果,現在這個示範你能拓展一點點,就是非常不錯的進步。”徐凱文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在場的以及網絡上一起觀看Live的朋友們。

高壓環境與對自我的高要求,造成了抑鬱情緒在科研領域彌散的現狀。知乎與北師大心理學部希望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沙龍分享與科普,藉助心理學專家的知識與力量,幫助科研人群瞭解並正確面對抑鬱情緒。此外,抑鬱症也影響著更為廣泛的大眾人群,知乎將攜手平臺上的眾多專業用戶、親歷者,以不同的方式,幫助更多人瞭解、對抗抑鬱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