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1949年,32岁的张荣贵也许怎么也没想到,69年后,有关于他的消息牵动着一座城市的心。

半个月前,我们发布了一条为烈士张荣贵寻找后人的消息,引起广大市民关注。文中,一张老旧的阵亡通知书告诉着我们关于烈士的全部信息:“张荣贵,湖北省荆门县黄土坡村人,586团九连战士,1949年1月入伍,太原战役牺牲。”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张荣贵烈士的阵亡通知书

“太原战役”、“荆门籍”、“黄土坡”,这些关键词描绘出一幅幅潦草的画像:战士即将背上行囊远征,转身挥手告别,宽慰家人胜利之日就是相见之时;战场上,势如破竹的英雄们冲向敌阵,他却不幸被连天的炮火击中,失去意识前,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个生养自己的“黄土坡”……

先烈用生命换来了现世安宁,却一直未能魂归故里。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更不能让这份记忆被遗忘!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决定:行动起来!寻找张荣贵烈士的后人,送上这份迟到的阵亡通知书。

说来容易做来难。距张荣贵牺牲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时过境迁,是否还有人存有关于他的记忆?阵亡通知书上寥寥几笔,能否带着我们寻到当年的“黄土坡”?茫茫人海,要找到一个69年前战死的英烈的后人,又该从何处开始呢?

我们兵分几路,立即联系市公安局、民政局、档案局翻阅查找资料,把目标锁定在解放前旧荆门县管辖的区域。遗憾的是,并未在现有资料中找到张荣贵烈士的任何信息。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荆门新闻网记者在市档案局查询烈士名录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在热心网友留言提到的20余个关于烈士和“黄土坡”的线索中,我们筛选了最有可能的5个逐一排查。热心市民王先生8点刚过就打来电话提供建议;牌楼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筛查有价值的信息;八里干沟的周主任鼓励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沙洋县政府工作人员一听说要找烈士后人,马上帮忙联系各村各户;京山市的一位村书记挨家挨户地跑到老乡家里,想打听出一些有用的线索;栗溪镇新华村袁书记是个热心的人,带着我们爬上“黄土坡垭子”,还说:“如果你们决定上山通过墓碑找线索,我们就在前面给你们开路!”……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记者采访栗溪镇新华村陈其美老人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9月13日,记者一行来到东宝区栗溪镇新华村,村里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前这里也一直叫“黄土坡”,只是张姓很少,以前的张姓人家也已经搬走,失去了联系。也许能从张家老屋的碑文中寻找一丝线索。因为天色已晚,我们未能前往山顶。从新华村回来后,我们将当天所闻整理成稿件发出,这一次收到了比前一次更热烈的回应。留言里,网友所说的地方和我们排查的方向基本吻合,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虽然希望渺茫,我们还是与袁书记约定了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再次来到新华村寻找张家碑文。“开荒进山”并不容易,山上是荒芜之地,已无路可走。所幸一路有热心的村民在前面砍掉荆棘,我们在后面跟着,这才勉强在中午时分到达。由于年月太久,碑文表面已经被风化得不成样子。村民用石块沿着脉络再次将碑文磨出来!结果让我们渐渐确定了一个事实——新华村这边的“黄土坡”,也不是我们要找的地方。虽然新华村被否定了,但谁说这不是另一种程度上的进展呢?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村民用石子磨出碑文

也许是“好事多磨”,筛选出的沙洋、牌楼、子陵、仙居等地的“黄土坡”,随后都被我们一一排除,寻访活动一时间失去了头绪。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记者在牌楼农户家中寻访线索

这时,桌上的一页笔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一份来自市民张先生的报料,记录着:漳河八庙村里张姓人家很多,在当地正好就有‘荣’字辈,有位张荣胜老人已经93岁。而且,距离八庙村不远处就有个“黄土坡”。

这份资料躺在桌上已有一天,我们都觉得它描述得过于“可信”了,这么多巧合,仿佛已经看见我们苦苦寻找的张荣贵站在了八庙村头一样。

也许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经过一番联系,张先生二话没说,带着我们踏上了去往八庙村的路。

“张荣胜老爷子,你别看他年纪大,头脑灵光得很!每天都要走几里路到镇上和人聊天。”张先生的话让我们心中有了底。

冒着淅沥的小雨,我们来到张荣胜老人家里。老人正在剥玉米,黄灿灿的颗粒装了大半个桶。刚刚坐定,张先生便主动问老人:“那个参军牺牲的张荣贵,是这儿的人吧?”

“是,是这里人!”老人不加犹豫,“他和我们家走得很近。”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张荣胜老人(中)接受采访

笃定的语气让我们惊喜万分,一行人就这样和老人聊上了。老人所说与我们得到的信息大致一致,只有一些出生和入伍时间上的细微差别。从他口中,我们知道了“张荣贵”的家庭状况:他自愿参军,那时尚未结婚;他只有一个亲哥哥,早年病逝,妻子改了嫁。兄弟二人都没有后人。这让我们既喜又忧:“喜”的是,记忆清晰的老人所说的“张荣贵”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人,“忧”的是就算查明了他的身份,家族无后,这份阵亡通知书又应该给谁呢?

临走前,我们最后确认了一次张荣胜老人的姓名。“您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是草字头的‘荣’吧?”老人掀开门帘从屋内走出来,手指在空中比划:“就是那个‘荣华富贵’的‘荣’!”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探出头,“真相”似乎就在眼前。我们无法揣度当年的张荣贵是以怎样的心情告别了故乡和家人,踏上了从军之路。其实,是否找到张荣贵的后人已经不那么重要。来自四面八方陌生人的热心和善意,才更像黑暗中的灯火,照亮了我们的寻访之路;这些荆门人民热切的牵挂,最终会指引英雄归家。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结言

张荣贵走时

共和国还未建成,满目疮痍

如今,她已安稳度过了69载

千千万万个“张荣贵”铸造了她最坚固的基石

这一份不能忘却的家国记忆

未来也必将回荡在每个人心间…

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寻访烈士张荣贵后人之路

热点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