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濒临失败时,为什么不祭出毁天灭地的油纸包这一大杀器?

人间曾伏虎


二战时期的德国是一个科技正在迅猛爆发的国度,世界上第一个开始研究原子弹、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发明出导弹的国家就是当时的纳粹德国。

还有当时他们正在实验研究的飞碟、号称着能逆转时光的纳粹钟、能在太空中对地面发动攻击的太阳炮、史上最大的大炮古斯塔夫巨炮等等,虽然最终都没有取得他们想要的成功,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纳粹德国的疯狂。









神秘的德国油纸包

当然除了以上我们所述的这些种种武器之外,纳粹德国还有着一种非常强大的杀器。

这种杀器并不是希特勒时代发明出来的,而是在希特勒之前的德意志帝国所发明而出的。

这种大杀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油纸包,油纸包这种杀器虽然听起来感觉很一般,但是它的作用却极其的神奇,因为它具有着一种可怕的时光保留能力。







凡是被它包住的物品,都将会在它的功效下万古不朽,无论是任何物品,都不会腐烂生锈,在希特勒准备横扫欧洲之前,他就用这种油纸包储存下来了数量多到无法估计的武器弹药,想借此在以后遭遇危局的时候拿出来力挽狂澜。

至于为什么希特勒到最后没有取出这些被油纸包包住的强悍武器,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关于青岛德国下水道油纸包的谣言

好吧,其实说到这里我编不下去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油纸包这种神秘的大杀器,这只是前些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起来的一个谣言罢了。

因为之前国人非常迷信于德国人的严谨精神、把德国人的严谨精神追捧到了一种神话的境界,因此才编造出了油纸包这种谣言。

这个谣言跟青岛地底下曾经被德国人修建出来的下水道有很大关系。

100多年前,在德国从清政府手中拿下青岛的租借权后,青岛就成为了德国的租界,当时德国人对他们所占领下来的租界进行了一番大改造。

在他们修建青岛下水道的时候,因为之前他们的租界名声一直不太好的原因,所以他们为了能在亚洲树立他们的新形象,就花费巨资在青岛修建了超等级的下水道,在这些下水道修成之后,接下来几十年内,德租界范围一直未曾出现过水涝现象。


因此很多人开始借这件事情炒作起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在这些人的传言中,正是有着德国人修建的这些下水道保佑,青岛这才在百年来一直未曾出现过水涝。

而当时德国人在修建这些下水道的时候,他们也考虑到了未来,因此专门在庞大的下水道空间中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墙上挖一个空格,在里面存放了用油纸包包住的各种修理工具、零件。

一直到百年后的今天,如果这些下水道出了问题,修理工人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油纸包包住的工具、零件修理下水道。





德国修建的下水道质量为什么那么好

这样的传闻在当年传得很火,在不知根底的情况下,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些空穴来风的谣言。

不过真要考究起事实来的话,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不攻自破的。

德国人工作严谨、生产的各种机器可以比我们使用得长久,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因为他们的质量确实做得很好,但是在100多年前修建这个下水道的时候,他们的工程却是超过他们本身常规的。


因为在当时修建这座下水道的时候,德国国内是没有这么高规格下水道的。

这些下水道只是德国人当时为了树立新形象采用了超档次的金钱、规模修建出来的,当时还在德国的报纸上引发了不少声讨。

当时德国的民众们觉得德国政府花了那么大的金钱在国外修下水道,而国内的下水道却屡屡出现问题,因此感到愤慲,由此可见当时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并不是普及到他们全国各地的。

当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对青岛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夸张

还有这些下水道并不是保障全青岛100多年来不出现水涝的保护神,当时的德国人只在德租界的范围内修建了这些下水道。

这一百年来,青岛随着城区的开发早已远超了当年的规模,又哪里来的德国下水道保佑全青岛的说法?

以及据青岛方面的调查,当年的德国下水道除了一小部分仍然可以使用之外,其余的早就在之前的动乱中,因为没有用心疏通而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堵塞、报废。

因此这些下水道直到现在仍然可以使用的只剩下了几个街区,说整个青岛现在都还在受着它的影响是有些夸张的。

至于所谓的油纸包,在很多青岛人现身寻找无果之后更是证实了这只是一种谣言。

从这方面来说,这些谣言都是人们太过于神化德国人所形成的产物。

要敢于承认别人的优秀、长处,这样才是强大之本

不过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大多数德国下水道因为没有梳理而报废是一个事实,但是其余下水道在保养之下100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使用也是一个事实。

虽然当时德国人修建这些下水道是超规模的、是当时他们为了打造面子工程而花大力气建造出来的,但是它本身的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与100年后我们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所建造出的面子工程相比,这就有些耐人寻味、让人深思了。

承认别人的好不是捧他们的臭脚,而是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为目标把自己打造得更好、更完美的一种态度。

日本人的劣根性虽然非常强,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特点。

19世纪的时候,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大、感受到了科技所代表的强大力量。


因此他们放下了所有身段去学习西方的科技,并最终在短短几十年内崛起成为了列强之一,最后把侵略的战火喷洒了我们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

而当时的清政府呢,虽然在感受到科技的强大之后他们也有所学习,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高高在上的骄傲,把这些科技当成搬不上台面的小伎俩而去蔑视它。

以至于最终留下了一个落后不堪、饱受欺辱的国度给后人。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拥有清政府拒绝承认别人优秀、始终固守在自己小井里面的那种精神。


这种精神虽然能让人感到一丝自我满足,但是最终留下的是什么?那将是一种永远无法追赶上别人脚步的落后。

我们与日本的仇恨不共戴天、那段屈辱永远都无法洗刷。

但是他们那种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我们也应当接受,因为只有真正虚心、积极地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最快地使自己强大起来。

因此承认别人优秀的心态我们还是要有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压迫感、才会有向上的动力。

理性看待别人的优秀

而这种承认别人优秀的精神还是要有一定尺度的,不能超过了事实所有,要理性地去看待,不能太过于夸张。

青岛油纸包的谣言是一个例子,国内很多人迷信于日本的工匠精神,专门跑到日本去买电器、买大米,最终发现这些电器是国内生产的、这些大米是东北出口到日本、被日本加工过后以高十几倍的价格转卖给国人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的。



所以说为什么二战德国失败时没有祭油纸包,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大杀器,如果有的话他们肯定会拿出来,不可能会隐藏到苏美联军兵临柏林城下都不肯使用出来,这些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个题目我感受到了提问者带着的一丝玩笑意味。


孤客生


其实,正是油纸包这个大杀器,导致了德军战败!

众所周知,德国人做事一向特别严谨认真,他们建设的所有工程项目,都特别坚固耐用。

而且在三米之内,一定能找到用油纸包好的备件。这个在中国青岛的下水道,兰州黄河铁桥,已经被公知们证实了。

德国不光中国建设工程时使用油纸包。二战中,在欧洲等国的占领区,油纸包使用更加频繁。从大西洋壁垒千里防线,到苏德战场的前沿阵地,德军的每一个碉堡、每一个炮位、每一个机枪阵地……周边3米内,一定会有用油纸包好的:备用火炮、备用机枪,备用弹药,修复碉堡的备用钢筋水泥……

(德军阵地旁发现的 用油纸包好的备用手榴弹)

(油纸包好的MG-42机枪 2013年发现于德军东线一个机枪阵地)

(一名用油纸包好的党卫军士兵,1987年被考古学家挖出时还活着,醒来后大叫道:“什么!元首死了!”)

但德国的工业产能毕竟有限,这无数的油纸包备件严重消耗了德军宝贵的钢铁,导致德军在战争后期虽然不断研发出虎式坦克、喷气式战机、V2导弹这样超时代的武器,但却没有足够的钢铁来大量生产。甚至连德军战士的常规武器弹药都不能充足供应。

最终被盟军的钢铁洪流打的节节败退,无数埋在地下的油纸包备件也落入盟军手中。德意志第三帝国最终覆灭~

这正是:

德国岂是池中物?一遇油纸便化龙。

九霄龙吟惊天变,油纸耗钢浅水游。

成也油纸,败也油纸!


福林说历史


二战时期">链接的德国是个独领风骚的强大帝国,军力之强悍有目共睹。在二战的头几年,德军摧枯拉朽般的横扫了所有阻挡在面前的对手。从欧洲大陆到北部非洲,创造了不少辉煌的战绩。但这样一台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链接,为何最后撞的粉身碎骨了,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从三个方面作深度分析,可以看出德国失败的命运早就注定好了的。



首先德军太过于迷信闪电战。闪电战">链接是德国二战期间诞生的超前军事战术思想,比其他国家还停留在一战时的阵地战要先进不少。闪电战尤为注重坦克装甲集群的大纵深突击作战,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而团灭。从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可以看出闪电战的威力。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的半年时间,苏军被闪电战打得丢盔卸甲损失惨重。一个基辅">链接会战德军就抓获了60万苏军俘虏,战死和被俘的也有200万,放在任何国家直接是灭国的节奏。但是苏联地大物博和广阔的战略纵深让苏联受住了第一波打击,还有严寒的冬季救了苏联。



其次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莫斯科会战进入冬季难熬的时刻,希特勒鼓励他的将军们说,俄国就像一所破房子,只要再踹两脚就垮了。以希特勒">链接为首的德军高层对苏联的实力严重估计不足。苏军战斗力是不行,但并不代表苏联战争潜力就差。跟着德军玩,苏军也是有样学样,交了学费后,苏军的战术思想和武器装备都跟上来了,想几场闪电战吃掉全部苏军那是痴心妄想,一旦闪电战模式失灵,就将拖入消耗战,苏军人头比德军多,德国">链接就是被消耗战所拖垮的。 还有德国没有很好的拉住日本,希特勒被日本给坑了。其实能挽救德国的只有日本,当年德国有和日本两头夹击苏联的计划。但是日本在诺门坎之战中被朱可夫">链接的苏军打怕了,让日军产生了心理阴影,以后死活都不北上了,转而南下东南亚抢石油,还把美国拉进来了,希特勒气的半死。如果德日联手,二战历史就要重写了。 顺带提下美军。美军在欧洲战场表现不如人意,苏德战场经常出现的几十万人被团灭的战役在西线战场从来没出现过。阿登反击战差点让整个西线战场崩溃,只是希特勒">链接耗尽了手中最后的预备队,才让英美盟军喘了口气。美军表现是稳打稳扎。美军的强项在海空军,陆军相对差点。



最后要说的是德国军力再强大终归是个小国。在人口,战争资源,战略纵深都是很小的一个国家,经不起战争的长期消耗。二战前德国有6600万人口,苏联">链接有1亿9000万人口。德军入侵苏联的550万兵力中有120万是仆从国的军队,可见德军从人数上就少于苏军。所以德军要想取胜,必须每场战斗都要打赢。一场战役失败,损失几十万就可能对整个战局产生连锁反应。斯大林格勒">链接会战德军损失150万,苏联加上老百姓损失200万左右。到库尔斯克会战出现德军90万对苏军130万的状况,德军越打越少,兵源不足为失败埋下隐患。德国狭小的国土经受盟国空军的轰炸,军工生产能力下降也影响德军战斗力,重武器的数量不如苏军,第三帝国">链接最后战死在了东线战场上。总之,希特勒死前最后悔的事是招惹了苏联这头毛熊,当他明白过来时已经于事无补了。


相忘于江湖有缘方聚


这是一群挖土党大概在2016年挖出来的一批70年前的,二战时期德国特工的藏物他们在拉脱维亚的一个森林里,挖出了5个这样的弹药筒。里面的各种武器、物资保存良好。

毁天灭地的油纸包只是一种诙谐的说法,事实上油纸包虽然在有些时候有效的保障了德国的功业和经济生产。但是这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战争期间,这种浪费资源的行为是极为不可取的。

早期的德国,在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中,除了生产出来的产品经久耐用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习惯性的在机器、设备出厂以后,再生产一些关键部位的备用零配件用油纸包包起来,跟随设备一起运走。

当设备安装好以后,这些备用的零配件在不适用的情况下,都会用油布或者油纸仔细的密封起来,然后放在关键部位的附近。当若干年以后,这些设备的关键部位因为磨损等原因出现故障的之后,维修设备的工程师就会从密封点拿出备用的零件,对设备进行维修更换。

德国的这种产品保障模式,在和平时期的经济生产中,给德国创造出了产品优质,设备保障有力的好名声。但是等到了战时,德国还是使用这种保障手段,就开始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德国匮乏的原材料保障,使得“油纸包”战术在战争时期大量浪费生产物资。

这个原因主要还是当时的德国在海外基本上没有殖民地,因此国内的原材料来源匮乏,仅仅靠本国的原材料产出是完全不够的。而但是的德国在二战期间,虽然左冲右突所向睥睨,但是其国内的物资保障始终都是出于消耗状态。

大量的军事消耗,又没有充足的物质补充,这使得德国的战争潜力几近干涸。同时德国在生产设备时还备用大量的零配件的习惯,更加剧了这种物资消耗的速度。因此在战后,才会有很多人诙谐的说当时的德国祭出“毁天灭地的油纸包这一大杀器”这种搞笑的说法。


落下m


油纸包

基本上是相当于一个小型军火库,曾经在拉脱维亚的一个森林里,挖出了好几个密封完好的弹药筒,打开之后是一堆油纸包好的各式各样的炸药。由于密封完好,埋藏在地下也极大的隔绝了氧气的作用,这些炸药尽管历经几十年岁月依旧崭新。

据史料记载这应该是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留给间谍使用,由于当时拉脱维亚人民对苏联政府十分不满,很多人都加入了德国武装党卫队,帮德军在苏联后方打游击战,志愿加入的兵力,

德国自然要给他们提供军火。

德国人的谨慎

德国人做事一向严谨,无论是工程项目还是军事武器和机械仪表,他们都习惯用精密的数据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德国在建设工程时期使用油纸包,在中国青岛的下水道,兰州黄河铁桥,都可以看到油纸包的身影。在二战期间,德国调用了大量物资,在占领区频繁使用油纸包。从碉堡到机枪阵地,都会有用油纸包好的备用小型军火库,或者是修复碉堡的钢筋水泥。有了这些就可以保证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到,并且包装的如此精细,如此注重形式不得不让人感叹德国人做事的谨慎。

经济

一场战争很可能会拖垮经济,德国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产能力有限的国家,这无数的油纸包,以及油纸包中的物质严重损耗了德国的钢铁。在战争后期为了取得战场上优势,德国纳粹不断加强科研投入,研发出了很多超时代的黑科技武器。但由于钢铁产能不足,没有办法批量生产,到了最拮据的时候,甚至连常规武器弹药都供应不足。


品读武器装备


其实纳粹某种意义上是死于油纸包的,可以和苏联的暴力美学做对比。

战争初期,德军通过大量的战前积累,囤积了数千辆性能优异,一辆能打四五辆苏联坦克的虎式坦克,在开始的闪电战中取得巨大成效,所向披靡。但再后来战争陷入对峙阶段,双方开始互相消耗武器装备弹药乃至人命的时候,德国工匠精神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德国人对工艺的追求导致武器产能低下,虽然性能优异,但一件合格品总抵不上两件次品好用,况且在战场上,什么坚固耐用都是扯淡。反观苏联就把消耗战用到了极致,苏联算出了一辆坦克的平均寿命大概六十小时(也就是六十小时之内会被炸毁),所以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吨位,装甲,和对抗性,至于零部件的耐用,,呵呵,发动机的一部分部件居然是木头的,这种理念不但能够快速的产出装备,还能节省国家资源,这也是苏联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战争期间,在生产力没有达到一个临界点的前提下,德国的精益求精害死了自己。


炙炎66963536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我赶紧激动地查了查“毁天灭地的油纸包”是个什么东西,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又是某个威力极大的大炸弹,然而……

原来,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3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但是,这一切后来都被证实为谣言,并不是真实发生的。

油包纸其实是之前有谣言称,德国一直以工业生产制作精良,品质有保证著称,在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初期,除了产品品质有保证以外,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习惯性的在机器、设备出厂以后,再生产一些关键部位的备用零配件用油纸包包起来,跟随设备一起运走。这样产品如果出问题可以直接在附近找到可以替换的零配件。

当然,油纸包虽然在有些时候有效的保障了产品的使用,但是这必然也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战争期间,物资本来就极其匮乏,这种随时准备备用零件的行为就更不可取了,在那种情况下,这甚至可以视作是浪费资源的行为,肯定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据说在战争中,由于德军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并数次错估战场形式,导致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闪电战模式垮台,就将拖入消耗战,消耗战再坚持油纸包应该是自杀行为了,德国军力再强大终归是个小国。它的工业产能毕竟有限,这无数的油纸包备件严重消耗了德军宝贵的钢铁,导致德军战士的常规武器弹药都不能充足供应,在人口,战争资源,战略纵深都是很小的一个国家,经不起战争的长期消耗,最终被盟军的钢铁洪流打的节节败退,无数埋在地下的油纸包备件也落入盟军手中,德意志第三帝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巴黎八卦资讯


哈哈,看到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油纸包是啥。后来我才想明白,德国失败油纸包不重要,油才重要,也是最大杀器,可惜德国木有。

有无数的理论分析家都在分析德国为何失败,有人说以一国敌全球,实力不济,有人说,盟友坑爹,日本害人,意大利拖后腿,也有人说,战略失误,没有彻底打败英国,我要说,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油纸包,对,油纸包,没有石油。

首先,我们都知道,二战前到初期德国军事进展可谓顺风顺水,合并苏台德,合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闪击波兰,闪击法国,占领丹麦,挪威,鏖战北非,直到苏德战争前期一直非常顺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石油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完成的。德国不缺煤铁,鲁尔,阿尔萨斯洛林,北欧的挪威,都有数不尽煤铁资源。唯独石油是软肋。

再次,在战争前期,凭借着战前充沛的战略储备,还有盟国罗马尼亚油田的全力支持,闪电战才有飞起来的可能。我们来理顺下闪电战的理论基础,那就是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面坦克横冲直撞,直线推进,定点突破后,在利用突破点部队的速度优势对敌军主力部队进行合围歼灭!!关键点就是,滚动出击,速度极快!



最后,这里有必要说下,一战和二战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战是一场静态的战争,战壕战是主流。二战是一场动态的战争,海陆空立体战争第一次进入人类视野,速度颠覆一切,而一切速度的基础是石油。

由上所述,德国当年情况,是什么样子。

第一,石油需求,当时战争初期,德国一年的石油需求量大约需要1000万吨左右,而德国,每年的石油产量只有可怜的50万吨,可谓杯水车薪!大量的石油需要进口,而主要来源就是从罗马尼亚以及美国墨西哥进口。

第二,战争开始直到苏德战争前,德国表面上还是只和英法在作战。进口石油渠道还可以继续。可是在苏德战争开始后,日本愚蠢的招惹美国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那就是,石油进口渠道被关闭啦,除啦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没有石油来源。

第三,很多人都知道德国战败于苏联!肯定会想,为何德国占领欧洲后,不休养生息,全力占领英国。非要开辟苏德战场,二面受敌,不是一战德国失败的教训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占领英国没有实际意义。英国已经产业空心化,没有石油资源,打下来还得耗损大量人力物力!

第四,德国闪击波兰,占领西欧七国后,巅峰时期的石油消耗量是2000万吨!而石油生产加上各种进口也不过1500万吨,500万吨的石油赤字。时间一久,闪电战的理论基础,快速就会在石油缺失情况下消失!

同样的,感受到威胁的苏联也在积极备战,时不我待,德国对苏联的战争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德军统帅部的计划很简单,五百万大军,以最快速度三线推进,三个月打到莫斯科,进而从南线占领年产量2000万吨的巴庫油田,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保证石油供应,就是保留闪电战的希望。

很可惜,德军低估了苏军力量!两个月仅仅推进到计划一半的位置!就燃料耗尽,然后朱可夫组织的突围反击,就打退了德军一百多公里!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没油可用,只能够撤退!德国不甘心,在存啦半年石油后,又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结果,也是因为石油耗尽,机械化部队全部无油可用最后失败。转折点就在这时发生!德国国内的石油储备全部耗尽,产量又严重不足,计划中的巴庫油田没有拿下。当闪电战变为持久战以后,德国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啦。


油纸包真是大杀器,可谓成也油纸包,败也油纸包,没油,一切都成空,如果德国石油储备充足,苏联真拦不住闪电战的大军。


阿斗不傻


我想问题主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关于网络上一直流传的青岛那个地区德国人修的下水道管里面经常会拿油包纸将要修复的图纸,还有使用的部件全部封存在里面,然后即使过了100多年,修复下水道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它们。

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调侃,问题主题这个问题应该是被网络上那些德国人所谓工作严谨,技术规范,网络轰炸给轰炸的有点儿体无完肤了,所以才提了这么个问题,说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么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什么还会打仗失败呢?

很简单,战争上面所使用的武器,他不是工艺品,它是消耗品,无论你这个武器使用的再好,技术再高,你能够在战场上面以一敌百,以一敌千的那样不受损失吗?是武器就肯定要遭受损失的德国人正是被敌人绝对的数量优势压倒了自己,不绝对的质量优势。

前苏联面对德国虎式坦克的威胁,选择用T34进行自杀式冲锋,然后贴近到虎式坦克及其近的距离以后,再把敌人给打掉,这样的话,势必会承受损失t34坦克的损失数量肯定会超过虎式坦克,但是没有办法替三四总产量达到了5万多辆,而虎式坦克即便加上豹式坦克,两辆坦克加在一起一共也就4000多两。

对于美国人来说,美国人贯彻这一条路走得更加彻底呢,打掉一辆谢尔曼坦克,我就再去运五辆谢尔曼坦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用数量把你给堆死。

再先进的武器也有自己的弱点,再先进的武器也有自己被击落的那一天,美国人的f22力不厉害f35历不厉害f117里不厉害,照样全部要面临坠落的危险。

仅仅是德国的战车,德国的军工业,包括冲锋枪自动步枪还有机枪,都是这种需要高工时来加工的那些武器装备,虽然质量上的优势和技术上优势让德国军队在正面可以减少伤亡,但是过多的资源消耗和浪费使得你能够生产一挺机枪别人就能生产四挺五挺!每一把德国的冲锋枪和通用机枪看上去更加的像工艺品,而不是战争用来的消耗品!所以德国的武器装备给全世界军事迷的感觉就是少,但是十分的精致。

德国人针对这个情况设计出来闪电战,但是后来呢,希特勒在进攻前苏联的时候愣是将依次大规模的闪电战硬生生摆成了一场,消耗战,最后活生生被敌人消耗而死,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漩涡鸣人yy


题主所提出的“油纸包”其实就是加工纸的一种。用较韧的原纸,涂上桐油或其他干性油制成。具有耐折及防水性能,且吸水性好,不反光,也不怎么打滑。

不知道题主所提出的“油纸包”是为了讽刺当今热议有关兰州黄河铁桥和青岛下水道的故事吗?

曾有一则网帖广为流传: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三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

但经过考证这是假的,是一种“善意的夸张”!最后,如果你喜欢本人的问答,并想看更多问题的回答,以提升自己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角度,欢迎关注本人,一定不负期望,也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号“今日娱乐搞笑”每日发表一些搞笑视频和文章与君分享快乐,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