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如何上位的?唐太宗爲什麼重用他?

袁小莯


“魏徵是靠罵唐太宗李世民而名垂青史”的說法不妥。我們說,魏徵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輔君之臣,一生開的都是人品和智慧。

我簡單說魏徵的上位以及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

魏徵因為給李密獻策被看好,而他提出的解困瓦崗軍的謀略不被使用,魏徵一走進隋末的亂世就坐的是冷板凳。618年大唐立國之後,亂象環生,四處戰事不斷。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幹掉了李密的隊伍,李密投靠了李淵,魏徵跟著一起歸順了唐軍。而黎陽一戰,魏徵卻成了竇建德的階下囚。世事有時候反著轉,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援助王世充的竇建德,魏徵二度歸唐。聽說過魏徵的宏才,太子李建成被魏徵收入自己的麾下,並且還給了不錯的待遇——太子洗馬。這時候起,魏徵一心輔佐太子弄事。看到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間的縫隙,為了讓太子能夠打出一些戰功,魏徵力諫太子平定劉黑闥之亂,增加了太子集團的權重。

而改變大唐歷史細節的玄武門之變(626年)中,秦王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後,質問太子身邊的重要人物魏徵,“聽說你經常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為什麼?”這時候的魏徵直言快語:“如果太子能夠聽進去我的話,恐怕就沒有現在的災難了。”看到了魏徵的耿直,李世民赦免了他,並給了詹事主簿的差事。

我們說,李世民是一個很有些胸懷的皇帝。在上位之後,就讓魏徵當了尚書左丞。他多次私下召見魏徵徵詢意見,每遇到這種情況,魏徵便實話實說,坦陳看法。他前後建議的二百多項事務,太宗李世民悉數接受。特別是在李世民處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舊部的問題上,魏徵為李世民贏得了人心。貞觀三年(629年),做了秘書監的魏徵步入了人生的輝煌期——參預朝政。在長樂公主的婚嫁上,魏徵堅守禮制;在處理貞觀積案上,魏徵唯實秉公;在處理陝縣丞毀謗皇帝一事上,魏徵以古喻今,打動了李世民等。

李世民曾經說過:在貞觀對我盡心盡力、直言獻策、利民安國的人就是魏徵了。他甚至把自己的佩刀賜給了魏徵和房玄齡。

特別是魏徵梳理了貞觀以來的弊端,在貞觀十三年,給李世民上奏《十漸不克終疏》,指出了貞觀一朝的疏漏和皇帝的驕縱,提醒李世民堅守初心。李世民看完奏章,心悅誠服,表示“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

643年,魏徵病故,李世民廢朝五日。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就是他和魏徵君臣關係的寫照。

所以,魏徵是以直諫、忠義、盡言而名垂青史。


文蹤旅跡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李建成元吉一黨死的死降的降,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一見魏徵假裝非常生氣地責問 “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為魏徵擔憂。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回答說: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


魏徵原在隋朝官員元寶藏帳下為官,後投奔瓦崗,619年隨李密歸順李唐,李建成用他為太子洗馬,曾建議建成瓦解李世民實力和平定山東,李世民見魏徵直言不諱,欣賞他的率直,便赦免他,登基後,封他為尚書左丞,經常在臥榻邊召見他詢問政事得失。李世民重用魏徵,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時建成元吉尚有不少死忠流散在外,需要姿態收買人心,河北是李建成平定劉黑闥之地,有不少將士追隨他,李建成死後,李世民便派魏徵前往河北進行安撫。魏徵釋放了被押往京城的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仍舊任命官職,見到魏徵,河北太子原舊屬才相信李世民是真的既往不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魏徵有治國大才,性格又剛直不阿,經常犯顏直諫,以能不能兼聽作為明君昏君的判斷標準,對一些皇帝樂意做而傷民的事據理力爭,搞得太宗一想到他就犯怵,有一次,李世民看天所晴好,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準備好了,突然想到魏徵於是沒去。後來魏徵問他不是要打獵嗎為什麼沒有出去,太宗說“我原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

君臣雖有小摩擦,還算相得益彰,太宗慶幸自己得到了一位賢才,魏徵也欣幸遇到了一位識才的君主,貞觀三年,魏徵升為“秘書監”、“參預朝政”,居宰相之職,貞觀七年,魏徵任侍中又加封鄭國公。(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一次魏徵重病要求辭去宰相職務任散官,太宗對他說,你看到我不對的地方,從來沒有不勸諫,我也納諫如流。黃金埋沒在礦裡,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匠把它鍛鍊成器物,就會被人們當作寶貝。因此我把你當做高明的冶煉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不衰老,怎能就想辭職呢?魏徵聽了,只好作罷。


643年,魏徵病逝,李世民非常悲傷地說,貞觀之前,跟我平定天下,轉戰於艱險危難之間,房玄齡的功勞之大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貞觀來,對我竭盡心力,進獻忠直之言,安定國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業,被天下人所稱道的人,就只能推魏徵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過如此。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


南方鵬


魏徵是直諫太宗十思疏的大臣。他每一句話都是關乎大唐的長遠前途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為親身經歷了農民軍起義,和平息了諸侯戰亂,很懂得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因此他能聽得進去逆耳忠言。正因為有如此聖君賢臣,才有了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重用魏徵,就是尊賢用賢的最好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