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說法這麼流行,也快過時了吧?

“原生家庭”的說法這麼流行,也快過時了吧?

編輯按:也許因為武老師前不久上了一檔流行節目,於是“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更普及了,這特別好。

很多朋友把這個概念當作一個正在流行的談資,也有很多朋友對這個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嗯,今天我們來看李雪是怎樣談“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的概念是一門實用的工具》

文 | 李雪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在於那些你不知不覺間重複了數次的劇情模式,和那些無法言說的焦慮痛苦。

比如,當一個來訪者對諮詢師說“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對健康有焦慮” ,稍微有點心理學常識的諮詢師都會知道,要去理解來訪者這些淺表說法背後,他真正在焦慮什麼。

01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是有多大?

在一個人產生自我觀察之前,他的性格命運100%是由過去的經歷塑造的。

“原生家庭”的說法這麼流行,也快過時了吧?

產生自我觀察之後,才開始了成為自己的進程。

自我觀察的有力手段之一,是藉助精神分析心理學,通過理解跟主要養育者之間的關係,來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模式,並且在真實的關係中踐行自主選擇的模式,走向自由。

在輪迴的巨大慣性中插入覺知的楔子,真的非常難。

因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都偽裝成正常的系統程序暗箱操作,精神分析是一個有力的殺毒軟件,幫助我們識別出已經“正常”運轉幾十年的木馬程序。這條路上,我可以說是剛剛開始1%的進程。

如果有人否認原生家庭對人的巨大影響,也許是糊塗,也許是逃避。

如果有人可以跳過對原生家庭的理解分析,當下直接讓人解脫慣性,獲得自由,並且他自己已經做到了,那麼我非常渴望跟這樣的人學習。

法門千千萬萬,莫要覺得路只有一條。別人的路,就算自己走不了,多聽聽多看看,擴展意識的寬度,也是極好的。

02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

我的理解是,通過兩種方式。 重複過去的關係模式 重複過去的防禦模式。

重複過去的關係模式,比較好理解:

比如媽媽經常向你宣洩她的痛苦,你長大後會不知不覺間的在人際關係中失去界限,看見對方有痛苦就升起拯救欲,丟掉自己的界限,結果反被對方剝削。

你也會自以為幫助了對方就是為對方好,因此自以為跟對方很親近,結果對方並沒有那樣以為,結局可能雙方反目成仇。

精神分析理論可以通過理解原生家庭,來扒清劇情結構,在輪迴的慣性中切入覺知的楔子,楔子打得多了,我們就有可能停止這個慣性,學習建立有界限,有自我主體性的關係。

這個過程極為挫敗人,每一次你費盡全力認清了一個模式,以為自己修通了,結果下次又被慣性碾壓,那麼繼續修覺知。等你終於修通了一個情結,還有更多無意識的坑等著你跳。

重大情結一個個修通後,我們具備清晰的界限,有內在的主體性,能夠自由選擇,自我負責,就會成為心理上的成年人。

對於原生家庭爛透了的人來說,這個過程如同扒皮抽筋換血。

無論你的原生家庭多變態,每個劇情也都是無數人共同在經歷的,所以我開了在線課《李雪陪你重新養育自己》,來梳理我自己跳坑出坑的經驗心得,在我被坑過的地方打上路標說明坑的結構,對於走在自我覺知路上的人,我非常有信心它會很有助益。

重複過去的防禦模式,是原生家庭對人的第二層影響:

“原生家庭”的說法這麼流行,也快過時了吧?

防禦模式是過去幫助你從可怕的原生家庭中倖存的方法。防禦模式=自我,解脫這個影響,不只是扒皮抽筋換骨,而是挑戰整個自我的死亡,完全做到意味著開悟。

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各種吃人的陷阱、真假難辨的妖精迷惑,唐僧在孫悟空的保護和對佛法的堅定信仰下,保持正念,最終逃離陷阱,到達西天。

這個過程中的陷阱和迷惑好比原生家庭對人的第一層影響,我的課程是個便攜版的雲端孫悟空,陷阱妖精出沒的時候能提個醒,不是因為我智慧,而是因為我被坑太多次啦

而放下防禦模式,如同讓唐僧開除孫悟空,放下佛經,不再念佛,取不取經沒所謂。我擦,這什麼鬼,這簡直比要了唐僧的命還可怕。當一個戰士在叢林中手握利劍,正跟猛獸搏鬥,你跟他說,放下屠刀,這不開玩笑嗎?

西遊記結尾,佛主給了唐僧空白經書,就是想棒喝下唐僧,幫他放下取經這個大執念,放下“我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這個終極自我認同,立地成佛。

可惜西遊記中唐僧未悟,佛主只好送了製作精良的經書,授予取經團隊榮譽勳章,Good-Bye!

原生家庭對我的第一層影響,我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終於修煉成心理學暢銷書作家,第一本書《當我遇見一個人》還獲得了中宣部最佳市場表現獎。

這要歸功於我的戰鬥精神,我的終極防禦武器:邏輯清晰,試圖釐清一切的頭腦。

這個頭腦幫助我保持自我觀察,從比原始叢林還殘酷的原生家庭中倖存下來,自救救人。沒有這個頭腦,我妥妥成為精神分裂症,死在某個路邊的無名屍體。

“原生家庭”的說法這麼流行,也快過時了吧?

所以問題就來了,要我放下這個頭腦,這比自殺還可怕。

頭腦對我的佔據,已經“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就像我無法控制自己一天呼吸了多少次、眨了幾次眼一樣,我極難覺察到頭腦滲透到每一個神經細胞記憶的綁架。

走出劇情輪迴好比開荒種地讓世界更美好,而放下防禦模式等於要自己給自己扔顆原子彈。

所以老子說“復歸於嬰兒”。這條路,開戰吧!

03
說回親子關係——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

舉個例子,我常說給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天然內在的靈性自然會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有時候就會收到類似這樣的評論:你的觀點和其他人留言說的方法都沒用,我兒子就是調皮/膽小/不知足…還給自由?給了自由豈不是更了不得了…

可以看到,有的人是真心來學習的,會思考別人的做法,嘗試新的方式。有的人只是來自說自話,沉浸在自己劇情裡:我兒子跟你們兒子都不一樣,就是不講理,你們的方法沒用的。

通過這種自我催眠,一遍遍的鞏固自己的內在劇情:我是非常講理、非常付出的好媽媽,無奈攤上一個天生不講理的壞兒子。

“原生家庭”的說法這麼流行,也快過時了吧?

可以想象,這種催眠持續下去,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以突破禁忌打破規則為樂,甚至不惜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地。因為這個關係裡,孩子承接了母親投射出來的“不講道理、無法無天的混球”角色。

母親為什麼要投射給孩子這樣的角色呢。我的推測是,母親在生活中是一個謹小慎微,縮手縮腳的人,所以他把內在對“為所欲為”的渴望投射給了孩子。

有可能,母親的原生家庭,有個弟弟是這樣的人,弟弟受到家裡人的寵愛,讓姐姐羨慕嫉妒恨。

孩子不顧危險,什麼都要摸,什麼規則都要打破,這個時候母親嘴上說著:這個孩子太不講理,這樣不行。可心裡卻隱隱有一種得意和爽感,所以兒子會受到鼓勵,繼續膽大妄為。

而能夠看見孩子的父母,不會去簡單粗暴的禁止孩子做什麼,也不會把孩子置於危險而不理,而是耐心的陪伴孩子認識危險事物,讓孩子學習和認知到如何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探索。

最後說一句,有些人評論,李雪我就是按照你的方式給以孩子愛和自由,可是孩子怎麼沒有像你們說的那麼好,比如不講理、一點不滿足都不行、出門膽小等等。

孩子就是大人的鏡子,你是看見了真實的孩子,滿足了真實的孩子,還是陷在自己的某個劇情裡,讓孩子承接了你的投射?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

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噹噹網與亞馬遜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插圖 | 美劇《無恥家庭》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