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致命錯誤,誰犯誰敗,項羽和太平軍都曾中招很有警示意義

歷史往往很奇怪,看似無敵的人,沒過多久就慫了,看似無能的人,沒過多久就猛了,正應了那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英雄蓋世的項羽如此,天下無敵的太平軍也是如此,他們的對手劉邦和湘軍則更是詮釋了由慫到猛的逆襲。其實仔細分析,歷史有其鐵律,違背鐵律,犯下致命錯誤,再強大的勢力、再無敵的人,都會落敗,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警示意義。

一個致命錯誤,誰犯誰敗,項羽和太平軍都曾中招很有警示意義

劉邦和項羽

劉邦與項羽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不久,天下大亂,最終形成楚漢之爭。中國封建時代走入窮途末路的時候,又爆發太平天國運動。這兩場戰爭相隔近2000年,但是卻又很多相似之處,王朝腐朽,導致項羽和太平天國新興勢力興起,開始的幾年時間,發展勢如破竹,打得對手落荒而逃,好像天下無敵。但是天下無敵的項羽和太平天國只用幾年時間迅速衰亡,被原本不起眼、吊著打的劉邦和湘軍打敗。正應了那句古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背後實際是歷史鐵律在起作用,這條鐵律就是事業成功取決於順應民意和正確戰略,很不幸,一開始順應這個鐵律的項羽還有天平天國,後面又違背鐵律,犯下大錯,終至滅亡。

項羽起於反抗秦朝暴政的大起義之中,他和叔叔項梁代表楚國勢力起兵,順應民意,勢力迅速壯大。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主帥,因為項羽打仗厲害,得以整合各方勢力,和秦軍主力決戰,項羽採取正確戰略,破釜沉舟,殲滅王離和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後面迫使劉邦讓出關中地區,這個時候,項羽在順應民意和戰略佈局上選擇正確,成為反秦的主角,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後面,項羽就開始走昏招了,自己佔領關中,沒有好好經營,而是敵視這個地方,燒殺搶掠一番,民心盡失,然後放棄這個易守難攻的戰略上最重要的地方,回到楚國,楚國處在眾多諸侯王之間,易攻難守,佔了下風。自己分封天下諸侯,也多根據自己好惡,埋下隱患,說到底,作為楚國貴族的項羽,善於攻城略地,卻因年輕,政治權略不夠,在爭取民心和戰略佈局上犯下大錯。後面,分封的諸侯國動亂不斷,項羽被迫不停的打仗,可是打下來守不住,像攻打齊國,同樣搶掠一番,沒有樹立威德,最後被齊地民眾反抗被迫撤出。靠著自己勇武,不斷打著勝仗,但沒有長遠規劃,戰略上一點點被動,被諸侯聯軍特別是劉邦消耗實力,最後被眾人打敗。

而劉邦則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他勢力不強,但是會做人,在關中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自己會用人,蕭何、張良、韓信各司其職,屢戰屢敗還能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捲土重來,而且善於運用權略,變被動為主動,鴻門宴收買項伯順利逃脫,被封到偏遠蜀地就定下用心經營,暗度陳倉,攻佔關中,聯合諸侯,與楚爭霸的戰略,結果證明這個決策十分正確,要不是項羽太能打,西楚霸王早就被滅掉了。

一個致命錯誤,誰犯誰敗,項羽和太平軍都曾中招很有警示意義

楚漢相爭

楚漢戰爭

再看太平天國,發展路數和項羽十分相似,一開始,清朝鴉片戰爭戰敗,鉅額賠款,把廣西老百姓逼上絕路,傳教的洪秀全趁機揭竿而起。因太平軍口號很有吸引力,大批窮苦百姓跟隨,勢力發展很快,清朝承平日久,軍備廢弛,太平軍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很快從兩廣發展到長江流域,後面攻下重鎮軍事武昌,再沿江而下,佔領南京,勢力達到全盛。這個過程中,太平軍建立自己根據地,佔領富庶的江浙地區,財源有了保障,相對來說是正確的。但是也有不足,佔領武昌後,沒有經營,輕易放棄,後面花大力氣重新攻取,特別是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層迅速腐化,戰略上沒有遠圖,除了象徵性北伐外,就是保護既得利益而四處征戰,使得清政府有了喘息的機會,反倒是自身內部矛盾提前激化,引發天京變亂,勢力大大削弱。

而更重要的是,它所力圖建立的新秩序,不合時宜,不僅反清,對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全盤否定,得不到民意支持,太平天國同樣在民心向背和戰略遠圖這個歷史鐵律上犯下大錯,滅亡是必然,只是靠著自己強大的戰鬥力在苦撐,不過清軍也太不給力,被太平軍吊著打。農民武裝出身的曾國藩,十分注重贏得民心,他用儒家思想和宗族觀念維繫湘軍,雖然一開始沒有經驗、戰鬥力不強,屢戰屢敗,但他們韌性強,在戰火中一步步壯大,而是穩紮穩打,一步步看準太平軍耗不起的特點,一點點蠶食太平天國地盤,對其進行包圍後再決戰。太平軍能征善戰的將士卻在毫無戰略遠圖的鬥爭中一點點被消耗,彼消此長之下,太平天國走向窮途末路理所當然。

一個致命錯誤,誰犯誰敗,項羽和太平軍都曾中招很有警示意義

歷史的滄桑

戰役

順應民意加正確戰略是讓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民心向背決定歷史走向,順應民意,那麼就會獲得無盡的支持,擁有足夠實力由弱變強、由小變大、由敗轉勝。而戰略佈局對於取勝至關重要,戰略重要性遠遠高於具體的戰術更高於更具體的戰役,戰略佈局不當,錯過關鍵節點,就處於被動,戰術再高明、戰役贏得再多,都改變不了覆滅的結局。項羽和太平天國經歷充分證明這一點,違背歷史鐵律,犯下錯誤,讓他們“其亡也忽焉”。我們在行事過程中應該以此為戒,聚人和、有遠圖,才能蹄疾步穩,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