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投10億美元在美擴廠,與美國去工業化40年有關係嗎?你怎麼看?

王君藍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建廠、擴長,當然與美國去工業化有關。不過,在商言商,曹德旺的初衷不過是企業自身的發展。

具體地說,曹德旺這一行動這樣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美國去工業化多年引發了一些社會、經濟問題後調整,從而重振製造業、並給予比較大的政策扶持。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奧巴馬還在任時,就開始極力推動“製造業迴歸美國”,川普上任後更是減稅優惠,想重振製造業。再看看德國,也推出工業4.0的計劃。

製造業是一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不僅影響著國民經濟各部分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一國的引進吸引能力與輸出擴張能力。然而,通常來說,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後期,第三產業將超過第二產業,是一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標誌。

從上個世紀後半葉開始,西方等發展國家先後“去工業化”,美國首當其衝。

作為世界領先的製造大國,美國在20世紀初就實現了工業化,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1950年代高達28%,製造來增加值佔世界總和近40%。此後,美國經濟重心有所轉移,從製造來轉向第三產業,製造業逐步遷至其它國家,包括中國。1980年,金融、地產等產業之各首次製造業,開始突飛猛進,製造業開始萎縮。



其他國家也出現類似情況,如日本。

2008年的金融危機,很多人認為,金融業的過度膨脹和製造業的空洞化,是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之後,美國的失業率一度飆升至10%,GDP減速運4%,經濟發展極不穩定。

(2011年自駕遊,路過底特律,看到一幢幢半廢棄的大樓和工業區,我和家人還在說,這就是汽車製造業空洞化的結果。)



這時,人們才想起了“再工業化”,於是2009看,奧巴馬就指出:美國經濟要從過去維繫在金融信貸上的高消費模式,轉向推動和製造業推動的成長模式。

具體措施包括強化貿易保護、用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回美、加大高科技創新投入等。

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曹德旺去美國建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