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又是中秋月圓時

中秋|又是中秋月圆时

圖源攝圖網

以中國曆法而言,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此時秋天已經過了一半,失去了春天的溫馨,一改夏日的浪漫,更無冬天的肅殺。天是那麼高、那麼藍、空氣是那麼澄潵、那麼清新。也只有此時,你才能領悟到“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一年好景君需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意趣。

據歷史學家推斷,中秋賞月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的《秋有月》傳世。而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說。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月餅。到了明清兩朝,民間的賞月活動更是花樣翻新。“其祭果餅必圓”,而且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同時還有“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又是中秋月圆时

圖源視覺中國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東京夢華錄》中有描述汴京開封玩月賞月、闔家團圓的盛景:“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千里,嬉戲連坐至曉” 。這裡的“玩月”也好,“笙歌”也罷,包括通宵達旦,一夜“嬉戲”,都反映了闔家團圓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所以不論你身在何處,貪賤富貴,只要你是炎黃子孫,中秋節就是僅次於春節的團聚日子。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小時候我們叫月亮為月奶奶。中秋的夜晚,只要天氣晴朗,就能領略到“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況味。蒼穹間皓月當空、寒星點點; 月光下微風拂面、雲影暗湧; 草叢中蟲聲唧唧、淺唱低吟。樹蔭裡薄霧如紗、若夢若幻。故鄉院裡大棗樹下,會放上一個小桌,上面擺著從自家樹上摘下來的石榴、蘋果、大棗和切好的月餅。全家人有說有笑,一邊欣賞著圓圓的月亮,一邊津津有味的吃著甜甜的月餅。吃過月餅,爺爺點上一袋煙,開給慢聲細語的給我們講嫦娥奔月、講吳剛殘桂、講玉兔搗藥,講牛郎織女,講好多傳說中關於月亮的故事。如今,這種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餅、話月圓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隨著子女的長大和老人的故去,漸漸地幻化成久遠的記憶。

中秋|又是中秋月圆时

秋天意味著收穫和成熟。中秋前後,高梁紅了,苞谷熟了,大豆該收割了。到處是豐收景象,到處是瓜果飄香。記憶中,秋收最難捱的就是“出"(刨)紅薯和掰苞谷。

家鄉商水地處豫東大平原,因為紅薯產量高、易管理,在那個“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木法活"的年代,廣裘的土地上除了高粱大豆,就是大面積的紅薯和苞谷。出紅薯要先割去秧子,長長的秧子犬牙交錯,拽不動、扯不斷,弄起來十分費勁。刨紅薯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鐵釵和抓鉤插進去,搞不好會給紅薯添幾個窟窿。

還有掰苞谷,鑽進一望無際的青紗帳裡,像洗桑拿浴,一會兒就大汗淋漓。更難耐苞穀穗子碰到皮膚奇癢無比,苞谷葉片鋒利如刀把胳膊上拉出一道道血痕。最高興的莫過於放學回家,猴似的爬上樹稍,挑紅透了的棗兒往嘴裡扔,揀裂開嘴的石榴往兜裡摘,最開心的是大人從地裡回來,用草穿起來一串串螞蚱老扁和蟈蟈,烙饃時放鏊子下面燒熟,要多好吃有多好吃,至今想起猶唇齒生香。若是再燒上幾塊紅薯和嫩苞谷棒子,縱然是神仙也會動了凡心。

中秋|又是中秋月圆时

記得去年中秋與月無緣,連著幾天的雨一直不曾消停。中秋看不見月亮,當然是一件很遺憾的事,唐人司空圖巜中秋》詩:“聞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把中秋之夜無緣見月的愁悵表達的淋漓盡致。

但願今年中秋之夜,天朗氣清、無風無雨。算起來,還是有月亮的中秋節最美。

欄目策劃:李翊

點擊下圖

一鍵瞭解「生活市集」

中秋|又是中秋月圆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