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上市背後的「心機老闆」:如何讓手下玩命幹活?

點擊題目下方泰山管理學院 訂閱小而美管理雜誌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心机老板”:如何让手下玩命干活?

來源 犀牛問答(ID:xiniurike)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心机老板”:如何让手下玩命干活?

01 理念上,用“服務”思維面對員工

“隨時隨地想顧客所想,才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海底撈員工對顧客的體貼用心並非空穴來風,這背後是一整套“人情管理”、“親情管理”,給員工的好心情持續“發電”。

海底撈的服務員很多都是經人介紹過來的,老鄉、朋友、親戚甚至是家人……在他們看來,這種招聘方式更能建立情感連接和價值認同。

員工宿舍都是正式住宅區的兩、三居室,步行到工作地不超過20分鐘,有專人負責保潔、拆洗床單,配備電腦空調,夫妻員工甚至能分配到單獨房間。

據說光員工住宿費,一家門店一年就要花掉50萬。

為了激勵員工積極性,海底撈每個月還給優秀員工、大堂經理、店長以上幹部的父母寄幾百塊錢,員工或直系親屬患重大疾病,可以從每年100萬的海底撈專項基金中獲得補助。

這樣,員工家人無形中也會站到公司一邊,支持他們在海底撈好好幹。

海底撈的“家”文化一直被質疑不夠現代不夠制度化,但對於服務業來說,這也是培養員工隨時隨地想顧客所想的習慣,這才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心机老板”:如何让手下玩命干活?

02 人員考核上,用“神秘人”代替“KPI”

“每一個KPI指標背後,都有一個復仇的女神在某個地方等著你。”

在強調個性化服務的餐飲行業裡,如何設定KPI?

最初,海底撈給每一項細化服務打分,結果發現這套規則根本不適用。

比如,規定客人杯子裡的水不能低於多少,客人戴眼鏡一定要給眼鏡布,否則扣0.05分,結果當客人說豆漿不喝的時候,服務員一定要加上,只要有客人來,都會收到一塊眼鏡布。

規則推翻之後,考評標準調整為翻檯率,因為“翻檯率高能從側面證明服務好,也能賺錢。”

結果很快他們就發現,很多預訂位子的人搶不到位子。原來,為了保證翻檯率,服務員發現預訂的位置還沒來的話,就會直接轉給其他客人。

這時他們意識到,在餐飲行業裡,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KPI硬指標,而是許多具體的柔性指標,這些元素不能去硬衡量,只能被感知。

最終,海底撈砍掉了所有KPI,而是通過一個副總組織一堆“神秘人”定期暗訪,現場“感知考核”。

考核之後,所有的門店都會收到ABC三級評價:A級要表彰;B級“你就在這兒待著”;C級要輔導,超過輔導期依然幹不好,店長就要被淘汰。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心机老板”:如何让手下玩命干活?

03 管理上,讓每個員工看到上升空間

在海底撈,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擁有超過一般餐飲店員工所能得到的權力——200萬以下的開支,副總能簽字;100萬以下的開支,大區經理能審批;而30萬元以下的開支,各分店店長就能做主。

就連一線員工也有一定權限——要不要給顧客提供免費菜品、如何根據客人口味提供建議、甚至贈送指甲油這樣的細節都由員工自己決定。如果客人提出不滿,員工還可以直接打折,甚至免單。

之所以放權,是想讓員工覺得自己並不是在打工,自己也可以做主。更何況,比起決策層,一線員工更能切身明白消費者需要什麼。

除此之外,每個剛加入海底撈拿計件工資的新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長路徑:一旦入職,他會被分配一名資深員工進行輔導,如一切順利,會很快升為中級員工,再升到高級員工,這時就有給客戶免單的權利。

之後歷經考試、輪崗、培訓、考核等7個步驟,大約4年後便可以升為店長。

成為店長後,他們就可以對外橫向“開疆拓土”,參與新店的建設,並從新店的利潤中獲得返利。

在整個員工成長路徑的設計上,海底撈既給底層員工自發往上走的通道,又給成長到一定階段的老員工新機會,讓他們可以積極傳幫帶,深度參與門店擴張,並獲得返利。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心机老板”:如何让手下玩命干活?

1.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口述 《21世紀商業評論》

2. “10位專家熱議:學不會的海底撈管理到底是如何練成的?”作者吳夢涵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心机老板”:如何让手下玩命干活?

海底撈上市背後的“心機老闆”:如何讓手下玩命幹活?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

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更適合民營企業老闆和高管學習的

不是總裁班,而是實戰MBA

因為實戰MBA是系統學習+實用落地

海底撈上市背後的“心機老闆”:如何讓手下玩命幹活?

實戰MBA摒棄紙上談兵,聚焦民營企業實際經營管理問題,即學即用,邊學邊練,現場生成落地改進方案。讓學生課上學,課後用;今天學,明天用!

課程試聽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