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我市精準扶貧工作

人民日报点赞我市精准扶贫工作

人民日报点赞我市精准扶贫工作
人民日报点赞我市精准扶贫工作人民日报点赞我市精准扶贫工作

江西樟樹中洲鄉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

一壟壟瓜苗長勢喜人,一片片辣椒青紅相間,一株株火龍果樹整齊排列……金秋時節,走進江西樟樹市中洲鄉荷陂村扶貧項目基地,只見村民們正在大棚裡忙著施肥、澆水、採摘、裝車,四處呈現出一派濃濃的豐收氣息。

“以前守著兩畝責任田,一年到頭沒多少收入。現在政府把扶貧項目建到了村門口,我們脫貧致富的底氣更足了。”荷陂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付太毛說,自己由於身體原因幹不了重活,外出打工難,只能靠吃低保度日。自從村裡建起了扶貧項目基地,他常在基地打零工,一年下來也能賺個幾千塊。

荷陂村有村民2300餘人,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水稻、花生和外出務工,村內有貧困戶40餘戶,多半是因病、因殘致貧,外出務工不現實。怎樣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村支書付小洪說,必須在村裡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帶動家門口就業。去年,在上級部門扶持下,荷陂村爭取到5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建起一個集瓜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於一體的扶貧基地。

產業要有能人帶。荷陂村邀請能人付金平回鄉,“他在外闖蕩多年,一直從事果蔬種植,有頭腦又懂技術,手頭上還有銷路,請他回來錯不了。”付小洪說。從整地、購苗、搭棚到最後栽種,付金平全程把關,還手把手向貧困戶傳授剪枝、除草、打藥等技能,果蔬成熟時節又忙著跑銷路、拉訂單。今年基地剛見效,貧困戶就領到了第一筆分紅,以後基地的收益會越來越多,貧困戶的分紅款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產業是脫貧的源頭活水,這些年我們通過向上爭取、多方籌措和引入民間資本,不斷加大投入,引導村組根據實際,穩妥發展風險小、有保障的脫貧產業。”中洲鄉黨委書記宋安福說,全鄉投入400餘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創辦了10個產業扶貧基地,吸納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上千人,貧困戶不僅有務工收入,還有產業分紅收益,全鄉235戶貧困戶脫了貧。

“產業選得準,扶貧路子才能走得穩。”宋安福表示,西塘村把平菇作為脫貧產業,不是拍腦袋定下來的。“村裡的水土適合平菇種植,市場前景也不錯,還得到宜春食用菌研究所的技術支持。”2016年,鄉里籌措40萬元資金,在西塘村建起了12個大棚,帶動全村20戶貧困戶參與種植,年均增收3000多元。

政府投入撬動民間資本。目前,一名湖南客商打算在西塘村投資建廠,平菇年產量有望從10萬袋擴大到50萬袋。“有了大公司的進駐,今後老百姓種平菇不僅不愁銷路,還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西塘村村幹部說。

樟樹市圍繞“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目標,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出臺優惠措施,大力發展中藥材、油茶、無公害蔬菜等產業扶貧項目,把基地建到貧困戶的家門口,不斷提升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目前,全市建立產業扶貧基地112個,6832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人民日报点赞我市精准扶贫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