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财经|玩转“智慧城市” 平安打造“1+N”平台体系

十字财经|玩转“智慧城市” 平安打造“1+N”平台体系

8月21日,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深圳举行。

智博会期间,依托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四大核心技术,平安首次系统化公开展示其“1+N”智慧城市平台体系及解决方案。所谓“1+N”,即利用1套“智慧城市云”平台集成平安创新科技,支撑N个智慧城市板块,包括智慧政务、民政、财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用科技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十字财经了解到,目前各个城市在实现“智慧化”的进程中仅仅还停留于一些智慧设施的普及与智慧系统的铺设。然而,基础设施智能化只是智慧城市实现的第一步,助力政府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统筹行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才是智慧城市要解决的终极命题。此间需要大量科技力量的投入,也需要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体系化的统筹布局。

而相较于其他巨头,平安业务覆盖保险、银行、证券、信托、不动产、科技、互联网金融等多个业务领域,跨领域的经营让平安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上拥有更明显的优势,能够兼顾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实施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有第三方数据称,2017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预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21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巨额订单和高速增长规模的诱惑下,“智慧城市”正在成为包括英特尔、思科、BAT、华为、平安等国内外各路巨头争相竞逐的市场。

目前,全国已有290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有超过300个城市分别与BAT、平安、华为以及三大运营商等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一线和准一线城市正在成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试验田。

然而,尽管申报积极,但必须承认,就眼下“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申报城市远未达到“智慧”水准。

某一线城市智慧城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告诉十字财经,当下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四大误区:首先,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广铺摄像头、简单的电子政务或数据整合上。从规划上来,往往也缺乏一个体系化的顶层设计,各个职能部门一哄而上,容易成为政绩工程、口号工程,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对城市整体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有限。与此同时,目前很多参与的企业不具备足够的全面风险管理和技术管控能力,可能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该人士认为,这些误区也是多年来智慧城市更多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的重要原因。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连接整合海量信息数据,需强大的云平台支撑,并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最终将结果应用在城市治理及市民生活等各大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依然是核心,也是智慧城市的根基所在。但在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多场景和经验的支持,才能进一步体系化设计的能力。不同于任何一个传统行业,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一个贯穿城市生活各个维度的立体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与此同时又需要一个体系化的生态搭建。从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来看,科学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的运营依然是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上述研究人士表示。

据介绍,政府、实体和大众是其平安聚焦的三大服务主体:一是服务政府,通过“1+N”平台建设,帮助政府提升政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能力;二是服务实体,通过智慧城市“1+N”平台体系服务企业和实体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服务大众,同样,通过这一平台体系,落足“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等民生领域,这是平安在智慧城市布局中的愿景。其模式主要针对“城市治理”和“市民服务”,包含政府主导、整体规划、统一开发、合作共享四大要素。

平安样本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平安就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为200多个城市提供了医保、财政、房产、金融等各个层面的“智慧”服务,是为数不多的对“智慧城市”拥有十年以上的实战经验的平台型机构。而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持续升温,平安对该领域的布局也进一步提速。

据介绍,平安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基于平安各类业务场景,借助业务领域经验及技术能力,在政务、财政、医疗、房产等领域帮助政府提升城市治理及民生服务的水平;第二阶段主要是将各类独立的产品、平台云平台化,形成在某个领域相对独立的解决方案,可向不同城市政府输出;第三阶段是建立完善体系化智慧城市方案,依托“智慧、智理、智效”的建设理念,将各个领域的云平台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案,为全国各地政府提升治理与服务的能力。

相较于BAT等巨头,平安最重要的核心优势被认为是其跨界经营的能力。30年经营的积淀,平安业务已经覆盖保险、银行、证券、信托、不动产、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下设子公司逾50家。这为平安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同时也在技术落地、流程打通、项目管理等层面积累了大量的市场经验。与此同时,在实战经验中,平安对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的真实需求和工作方式都十分熟悉。这些都让平安更好地将技术与医保、财政、政务、医疗、城市治理等场景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并不亚于互联网巨头。年报数据显示,平安体系工程师及研发人员已超2.3万,与国内外众多顶尖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合作,申请专利数量5000多项,服务金融客户约1.66亿与互联网用户超过4亿,业务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

平安智慧城相关负责人在智博会上指出:“在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科技四大核心技术领域,平安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平安的生物识别(人脸、声纹、指纹)广泛应用于数千个金融机构、医疗机构、机场、地铁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同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个人大数据风控平台。同时,平安与国内外众多顶尖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申请的专利数量居国内金融业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智能技术在城市中也扮演着保障市民安全的这一角色,但人们往往会忽略智能城市系统本身的安全。由于智慧城市渗透到市政管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系统风险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但因为在金融领域的跨领域经营,平安接受一行二会的监管,需要执行金融业最高信息安全标准,同时,需要建立了严格的防火墙机制,独立存储各方数据,可随时接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检查。因此平安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层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一份来自平安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安已服务全国200多个城市,建立的市民线上服务平台可提供2,000余项服务,涵盖智慧政务、智慧财政、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城市管理及市民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目前,平安智慧城市建立的市民线上服务平台可提供2,000余项服务,智能车流监控平台实现拥堵警情下降超过90%,智慧财政项目为南宁市累计节约融资成本1.27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