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不管多么繁忙 每年都要当一天农民 网友:超出常识

大家好,这里是:小哥和你谈历史。

清朝初期,当雍正皇帝仍是一名亲王时,曾命宫殿画师精心绘制了一套《耕织图》,送给父亲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终身注重农耕,雍亲王此举自然是投其所好。

在这套由46张画作组成的《耕织图》里,雍亲王亲身出马充任“模特”,将自己打扮成辛苦劳动的农民,出现在每一张画里。妻子儿女也纷纷登场,参加耕织。不仅如此,雍亲王还亲笔题写了46首五言律诗,并钤上“雍亲王宝”“破尘居士”二印。雍亲王经过《耕织图》,含蓄地向父亲表达自己寄情田园、恬淡无为,一起又注视农桑、心系苍生。

为什么清朝皇帝不管多么繁忙 每年都要当一天农民 网友:超出常识

康熙皇帝见了,公然龙颜大悦。雍亲王最终变成了雍正皇帝。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清朝尽管兴起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属于游牧民族。但他们入主中原后,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采取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在近300年时间里,农业都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很注重农业生产。每年阴历二月亥日,皇帝不论多么繁忙,都要亲身带领文武百官来从深宫大院里走出来,经过正阳门来到先农坛。首要,是宰杀家畜,祭祀先农神。随后,皇帝就要到具服殿,脱下礼衣,换上亲耕服。干什么?当然是亲身播种啊。

在先农坛周围,有一块小小的农田,面积不大,刚好是“一亩三分”,叫“演耕田”。只见换好衣服的皇帝下到“演耕田”里,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往复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礼毕,收队。皇帝随即登上“观耕台”,兴致勃勃地观看王公大臣们持续播种。

为什么清朝皇帝不管多么繁忙 每年都要当一天农民 网友:超出常识

清朝皇帝下田当农民,始于顺治皇帝。1654年阴历二月,顺治皇帝第一次到田里亲身播种。康熙皇帝则把皇帝亲耕变成一种准则固化下来,每年春天都会身体力行地进行亲耕,带领一帮王公大臣扶犁犁地。

当然,经过多年的变迁,皇帝下田当农民现已典礼化了,并没有实质性用途。皇帝经过这种播种典礼,标明皇帝心系稼樯,尊重农耕,在全国农民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为了给皇帝预备这套播种典礼,内务府和地方官员得提早预备一个月,从衣食住行方面考虑得八面玲珑,不容一点点闪失。

雍正皇帝亲耕时,除了自己一手扶犁,一手举鞭外,身边还有6名大臣扶着犁头;别的,还有24个60岁以上的晚年农民,也穿戴蓑衣,扶犁而行。这24个晚年农民,便是请来协助雍正皇帝扶犁。为此,要提早从各地选取晚年农民,再对他们进行礼仪训练,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礼。

为什么清朝皇帝不管多么繁忙 每年都要当一天农民 网友:超出常识

“演耕田”里的泥土,其实是事前打碎、挑选的细土,以便皇帝播种起来愈加轻松。

不过,尽管千算万算、谋划周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会发作这样那样的问题。

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初一,嘉庆皇帝前来先农坛播种时,就出了漏子。他所运用的耕牛底子就不合作嘉庆皇帝的作业,死活不愿犁地。没办法,只好换一条耕牛,可换回来的耕牛仍然不听话。最终,大臣、侍卫齐齐上场,硬拽着这条耕牛在田里走了3圈,总算完成了播种使命。

脱离“演耕田”,嘉庆皇帝悻悻然走上“观耕台”,持续观看王公大臣们播种。无法,耕牛仍然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们。嘉庆皇帝耕田时,有人协助他;现在没人协助王公大臣们,使得他们在田里不知所措。有的耕牛乃至还四处奔逃。好端端的一场播种典礼,变成了一场闹剧。

为什么清朝皇帝不管多么繁忙 每年都要当一天农民 网友:超出常识

嘉庆皇帝回到皇宫,越想越气。他在当天就发出上谕,称:“耕耤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常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著将专司供办之大兴县知县沈守恒、宛平县知县张洽俱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府尹费锡章系专辖之员,著交部严加议处……所有此次悉数例赏,概行停给。”

你看,本来是自己和耕牛的问题,嘉庆皇帝却将责任悉数推给地方政府,处罚了一批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官员。

与嘉庆皇帝比较,光绪皇帝就聪明多了。光绪皇帝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他每次到先农坛播种之前,都会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内操练犁地,将播种的程序弄熟后,才不至于弄出一场闹剧。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颗粮食都值得咱们珍惜,你饿了吗,要不要我给你煮一碗米饭?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历史秘闻吗?关注小编,每日更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