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薦一百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第58天《馬詩》

人民日報推薦一百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第58天《馬詩》

>> 註釋 <

(1)大漠:廣大的沙漠。

(2)燕山:在河北省。一說為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鉤:古代兵器。

(3)何當:什麼時候。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4)踏:走,跑。此處有“奔馳”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 譯文 <

平沙覆蓋著大漠,有如無邊的積雪,月亮高懸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彎鉤。什麼時候我能給它帶上金絡頭,飛快奔馳著,踏遍這清爽秋日時的原野!

>> 作者 <<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賞析 <

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奔馳,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 故事 <

李賀天才早熟,他在七歲時便寫得一手好詩文,而且當即就名動京城。那個時候擔任吏部員外郎的大文豪韓愈及侍郎皇甫湜聽說有這種奇事後,開始還不大相信,說:“要是古人,那還罷了;而今天居然有這樣的奇人,那我們怎麼能失之交臂呢?”說罷,二人便商量著要去探訪個究竟了。

見到李賀還是個小不點兒的孩子時,兩位大人當即遂出題讓他寫作,以便驗證李賀到底有無真才實學。這李賀卻也並不驚慌,向兩位大人深施一禮,然後便援筆寫了一首在文學史足以流傳的名作《高軒過》。

韓愈他們見李賀詩中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自信和淵博,謙虛和恭敬,是他們很久都沒有見到過的,當即便驚喜萬分地對之誇讚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虛傳哪!”從此,李賀的詩名傳遍天下。!”在離開時,他們還熱忱地邀請李賀到他們府第中作客。經過這次來訪,李賀的詩名遂越發大了。

但是,許多嫉妒李賀的人說他父親名字叫“李晉肅”,其中的“晉”跟進士的“進”同音,那是“家諱”,是不能去參加進士考試的;這害得大文豪韓愈寫了一篇著名的《諱辨》來為之辨解。然而,李賀此後的仕途竟因這些小人的惡意中傷,終究沒能去參加進士考試,從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貧困的因子。

但李賀的寫作狀態卻是使人感慨以至於讚歎的。他寫詩不急著立題,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發現題材,挖掘題材。他經常騎著一匹瘦馬,帶著家中的小童子,邊走邊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來了靈感,他便把所想到的靈感火花急速記錄下來,並把它們投進小童子所揹負著的小錦囊裡。

一到家裡,他連飯也來不及吃,就從小錦囊裡拿出他白天所投進去的斷章零句,當即進行整理,並把它們寫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詩作。他母親看到這種情況,既心疼又欣慰地說道:“唉,看來我這寶貝孩子寫作時非要嘔出心吐出血來,才肯罷休的呀!你怎麼竟連飯也要忘記了去吃呢?”

事實上,正是李賀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所以他所創作的大量詩作都成為後人一再讚歎的對象,正如我們 今天學的這首《馬詩》。

>> 思考 <

【上期參考答案】: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5、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本期要求】:李賀母親心疼李賀而說的那句話,我們可以總結出哪兩個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