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美國,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抱怨星巴克的體驗越來越不好。比如在曼哈頓高人流量地區的星巴克,原本 2 - 5 分鐘應該拿到的咖啡,因為手機下單的單量上升,店內顧客需要等 10 分鐘以上。在中國,接入第三方外賣平臺帶來的流量增長比例恐怕會比美國的自有應用更多,想來這對星巴克未來的經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中高端餐飲廣義上已經脫離了低端餐飲,比如小吃店、小飯館、粥鋪等餐飲形式的範疇,走向了高質量的服務和美食並重或者高質量的服務比美食更重要的範疇。

還記得汪小菲的俏江南在經營狀況不佳時開展過外賣業務,有客戶點了外賣後這麼評價:

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而堂食卻是好評如潮:

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原因很多,總結一下大致有三點:

一、外賣一般比較便宜,走量為主,賺不到太多錢,我想大家都有過體會,一旦工作薪水比較低或一單生意賺不了太多錢,服務或態度往往不上心。

二、外賣其實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在實體店消費者本人能切實的感受到商家的服務,但外賣消費者是通過騎手和外賣產品感受到商家服務!

誰都有疏忽或者犯錯的時候,假如堂食,商家犯了點小錯馬上可以體貼細緻的服務及時彌補過失,但外賣業務,無論是騎手超時或外賣產品達不到要求沒有彌補的機會。

三、餐飲行業人員流動性高是公認的,小餐飲做外賣質量不穩定雖然是常事,但勝在價格便宜,消費者也不會太過介意,但中高端餐飲假如外賣質量不穩定,只會是災難。

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個人認為之所以海底撈的外賣比較出彩,人員穩定流動性不高、員工對企業有歸屬感是關鍵。

餐飲行業的大部分商家其實很難做到這點,那隻能在標準化產品上下功夫。

但能不能做好還要拭目以待,畢竟餐飲品牌有兩層含義:服務和產品,但服務實際上已經被外賣服務替換。

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國內一個小小的奶茶店加上外賣點單節假日都可以排成長隊,何況是類似星巴克這種知名的餐飲品牌,增加的人力資源成本、外賣費用上升、堂食外賣服務的不匹配和外賣業務的壯大發展幾者之間怎麼平衡很考驗頂層設計者的思維。

開展外賣業務對中高端餐飲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就拿我來說,我點個必勝客外賣在家吃和在必勝客店裡吃,感覺就是不同,總感覺點的外賣不是店裡的味道。

一個原因是新烤好的披薩當然是現吃味道最好,送到家都已經涼了一半。

另一個原因是必勝客的環境和店員良好的服務天然給美食加分,假如必勝客單單做外賣,它的披薩肯定賣不上價。

中高端餐飲價格不便宜,在外送服務中,美食的質感和口感都會有變化,再加上服務還是一個變量,個人表示前景並不樂觀。

當然,低端餐飲隨意,價格是首要考慮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