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比日本多幾倍,歷史和文明都比日本久遠,可日本人一再獲諾獎說明什麼?

藝術就是謊言


如果論人口,中國確實比日本多,但諾貝爾獎不完全是靠人口規模的。而且,諾貝爾獎也與儒家思想無關,你提到的“有人說日本的強大和發達與儒學和儒家有關!”我覺得這句話沒有什麼邏輯性,因為儒家是一種整體的等級觀念,其實是束縛人的思想的,而諾貝爾獎其實是需要挑戰權威,需要思想自由與創新的。

那麼,日本人一再得諾獎,大部分集中在物理領域,其秘密何在?

首先,二戰對日本的破壞。二戰中,日本被丟了原子彈,這對日本人的心理創傷是很大的。所以很多日本人尋求理論物理與科學領域的突破來尋找心靈的慰藉。其實,這可以看成是一種在純粹的冥想世界裡尋找心理支撐點。中國雖然在二戰中也有巨大的破壞,但中國是戰勝國,不像日本是戰敗國。戰敗國其實是有深刻的反思的,反思中讓他們奮發圖強,這一點很有關係。戰勝國是不會反思的。

其次,就是日本物理學建立了很好的傳統。從1919年仁科芳雄被日本派遣到哥本哈根的波爾研究所開始,仁科芳雄相當於在物理學的大本營接受了6年的思想了洗禮,隨後他回國帶出了一個理論物理的傳統。這樣的一個人,恰恰是中國缺乏的,中國當時沒有人長時間進入波爾研究所學習工作。


瀟軒


每當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總會在國人心裡引起或多或少的感嘆。

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怎麼那麼難呢?為什麼中國人就是無緣諾貝爾獎呢?這就是所謂“諾貝爾獎情結”,似乎從來都沒有解開過。

也難怪,時至今日,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頒發了585個獎項,產生923個獲獎者。

可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獲獎者卻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確實和人口的數量不成比例。

這其中除了眾所周知的政治因素以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大陸與國際頂級科學研發團隊或者實驗室合作太少。

比如縱觀整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歷程,不難發現很多獎項都是兩人甚至三人合作完成,而這些科學家至少分別來自兩個或者以上國家。

比如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來自英國法國加拿大三國的科學家們獲得;而同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則由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分享。

因此,產生了一個有趣的話題: 科學有國界嗎?優秀人才該不該出國搞科研? 如何看待那些帶著項目回國的優秀人才? 中科院該不該高薪聘請那麼多的外籍院士?

閉門造車是出不了科研成果的,缺乏國際交流只能給進一步發展設置障礙。因為有些科研項目的實驗室或者硬件中國根本就沒有。一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到中國來指導交流,竟然還有無數人詬病!

另外,中國目前的主要關注點不是拿下多少諾貝爾獎,而是脫貧致富奔小康。說到脫貧,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裡讓四億多農村人口擺脫了貧困,這難道就不值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嗎?

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要太在意諾貝爾獎。


閒看秋風999




大提琴心聲


說明他比你強,為啥不給你給人家!別說關係好,和你為啥不好!


燃亮每一天


諾貝爾獎項一定程度而言是公平的,並不說中國沒有,只是泛數可陳,太少了而已。為什麼一般都是西方國家,當然也包括我們鄰國日本。主要在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教育文化理念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看看中國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是什麼?分數!當一個國家教育以一昧的追求分數為目的,可以想象它的教育前途有多大。但反觀歐美國家包括日本,他們更多的是注重與孩子們的差異性,不同的發展方向。

隨著教育的發展,中國人做文化似乎更是為了如何賺錢,如何去追求更高的權利,而並非真正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內立志有一番作為。其次,中國人一般都很容易自我滿足,或者自我設限,如此一來,雖然剛開始小有成就,但也僅僅侷限於自己熟悉的層面,很難再向更高的領域發起挑戰。在數理化方面,歐美國家的人原本就要比中國出色。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從小的數學確實要比歐美國家強,但很可惜諾貝爾老婆跟數學家跑了,所以沒設數學這個獎項,否則中國人一定不在於少數。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但也確實如此,好多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中國數學家一般都可以解決,畢竟,從小中國孩子的數學成績就要比歐美國家孩子強。但更大的原因依然在於教育體制的缺失上面。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評估理念的不同。

我覺得中美之間的高等教育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就是寬進嚴出的高教體制,在歐美的高等教育中,大學就是做學問的地方,但是中國很多的大學生卻喜歡專注於研究怎麼賺錢,怎麼去追求權力,培養出很多精緻利己主義者,完全不像一個做學術的地方,反而如今的中國大學,官僚主義盛行!而且到了大學很容易混,畢業要求很低,所以很多學生到了大學之後就徹底的放鬆了,其實是到了大學才更應該努力學習,反觀歐美的高等教育,就說教職工,他們的薪水待遇升降獎懲機制與授課質量 學術成果轉換率等等動態進行掛鉤,有著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因而歐美高校師資力量大都學術嚴謹 作風優良!學生們畢業要求更高,所以說學術氛圍要好於中國大學。

還有就是歐美教育敢於質疑的環境,西方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認真探討研究已有的思想觀點理論學術研究成功,但又不迷信權威,甚至敢於挑戰質疑權威,但是中國大學的環境就完全不同,敢質疑導師除非是不想混了,這點我想大家都明白吧,好多學生都死在了導師這一關,不服從權威你必然失敗。而且還廣泛缺乏科研精神,想要獲得諾貝爾獎,不僅僅需要從體制上 機制上去完善大學教育制度,還需要持之以恆的探求欲和工匠精神!

世間競爭法則就是如此殘酷,不公平並不只能怪別人,而要從自己身上來找問題。自身教育體系的失敗,是別人幫不了你的。唯有教育體制的相對公平,才能培養出更出色的人才。世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因此,中國千里馬常常死於槽櫟之間而不為人所知也。但這又能怪誰呢?



鳳凰涅槃宋晨聲


這個問題……諾貝爾本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獎啊!就和奧斯卡啊什麼的一樣,只是工具,排華


手機用戶70895290638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成果獎項,對人類人文社科各方面的進步有突出貢獻。中國作家莫言和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多位華人華裔科學家等,都得過此獎。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步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科技製造業發達,科學技術成果也對世界頗有貢獻。中國自近代以來,國力積弱,直至鄧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也才達到人均一萬美元水平,科技水平和國民經濟國民生活等整體還在發展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經濟文化,我們應正確看待差距。我們的優勢是中國人勤勞肯幹,只要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埋頭苦幹加實幹,相信爭取再有幾十年,努力把國力再提高一個層次,是有很大希望的。希望國家堅定改革開放,不折騰,一定會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為發達國家。


樂虎樂趣


過去的輝煌文化.是祖宗的豐功偉績.當下社會早已把祖宗的光芒揮霍掉了.日本人的科學技術文化源源流長.認慫吧.全民炒房l炒地吧.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吧.瘋狂吧.扭曲的社會.燥狂的浮躁的社會.金錢至上沒有人搞科學技術研發.,


春天的故事167795615


說明了所謂的“諾獎”評選活動正在不斷的從嚴肅的科學獎項變成一個笑話,不過是發達國家“過家家”玩的遊戲罷了,實質內容就是個“秀”而已,對結果沒必要認真,你認真了你就成“笑話”了……


hqhqhqhq2000


不能說明什麼。無非只是看個人想要知道什麼樣的答案。這個答案很多人估計是捧日貶中。這種人的心態簡直是有問題的,看不見祖國的進步,一味崇洋媚外,諾貝爾獎能算什麼?能不能關注下我們的國家科技進步獎?難道是我們的獎含金量不如國外?荒謬之極!還是多愛愛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