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評論:「高考事件」三問

儘管高考的硝煙於我已散去多年,每每想起,仍能回味當年奮鬥過的日子和對高考的期待與敬畏。因此當“河南”、“高考舞弊”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時,總能最大振幅地挑動神經。持續關注的事件來龍去脈,隨著官方正式的公告而真相大白,至此,一錘定雜音,各路紛紛擾擾的聲音可休矣。

基層評論:“高考事件”三問

但事畢,不禁在內心打了幾個問號。

一問考生與家長。四位考生作為本次事件親身經歷的主人公,對成績的真實性最為了解。是否是所謂的“600”分水準,考成了攔腰截斷“300”分,考生本身自然是心知肚明。最終的鑑定結果,也確認了每一分都是其本人所寫下的,那為何就有了最初的一口咬定呢?反觀孩子家長,望子心切,放在每一個父母身上都可以理解。但僅憑孩子幾句話,在未真正調查之前,便大肆發動輿論,炮轟相關部門,是否過於武斷?公職人員的身份,不應該是煽動輿論的催化劑,有此身份,難道不更應該從更加理性、法制的思維去考量整個事情?

二問部分輿論(自)媒體。不得不感慨,在本次事件發酵的短短几天內,各種驚爆眼球的文章標題層出不窮,一次次地吸引著更多的人的關注。部分(自)媒體本著看熱鬧不限事大的態度,捕風捉影地對事件中的可能性進行論述,可以說在官方發聲之前,很大程度上引導著事件的輿論導向。當然,也不乏一些內部人士從自身出發,對高考制度的理性分析,如止沸劑般暫時壓一壓沸騰的輿論大鍋。不由令人深思,為何每次熱點事件的背後,總有一批又一批的(自)媒體,罔顧事實、混淆視聽、擴大事端,而不是正確引導人們理性、客觀去看待或者去等待真實的聲音?

三問相關部門。

本次事件中,可以說相關部門及時地關注到了輿情,並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回應,並第一時間針對疑問展開調查,公告最終調查結果。但在本次事件中,或許我們也應該思考,為什麼事情初發,大眾思維就迅速被引導向對立面?家長除了發動輿論之外,有沒有及時、有效的途徑來得到如此迅速、有力的回應?我們的高考制度,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固若金湯,讓群眾十分的放心認可,即便遇到此類輿情,只會當成一場鬧劇,而非是在前期一致的口伐筆誅?

高考承載著每一個有考生家庭的希望,更關係整個社會的公正。作為全國高考大省,替考事件剛剛過去幾年,有關高考的負面事件,已然成為全省的不可承受之重。茲事已明,願警鐘長響在高考戰線上的每一個人耳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