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个皇帝,手下如果能有三十个帮,那是及其幸福的事情。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个“小伙伴”成群的“幸福”皇帝。唐宋八大家的名字耳熟能详,而其中有六家都是北宋的,包括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而这六人又都在仁宗时期活跃过。不只是他们,包拯、范仲淹等等一批有本事的人,都围绕在赵祯为核心的周围。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宋仁宗—赵祯】

而这些“小伙伴”们,同赵祯亦臣、亦师、亦友,尊敬而又无间的合作着。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Ⅰ.包拯

如果举一个铁面无私的人,那包拯的出镜率,不说第一也是第二。

当年在开封府尹任上时,让皇亲、贵戚闻风丧胆,老百姓甚至把包拯的笑脸比作黄河变清——百年难得一见。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包孝肃公拯】

皇祐二年的时候,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包拯三次上书,要求弹劾一个叫张尧佐的人的职务,而这个人可不一般,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

当时,张尧佐担任三司使,主管全国的财政工作,而包拯认为张尧佐才能平庸,不能担任这个职位。作为爱妃的亲人,赵祯自然不想让自己的美人儿不高兴,但是又知道老包同志的性子实在不好拗,于是不情愿的和包拯商量,想让张尧佐到外地担任节度使,节度使在宋朝已经是一个虚职,并且远离京城,这总可以了吧。

但是包拯丝毫不肯让步,带着手下七名言官和仁宗据理力争,再好脾气的人总有生气的时候,赵祯实在气不过,气呼呼的对包拯说:“节度使就是一粗官,争什么争!”

没想到包拯却不依不饶,反而说:“节度使怎么会粗,太祖、太宗当年可都做过这个官职!”言辞激动之间,包拯离仁宗越来越近,最后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了。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包青天—影视形象】

实在没办法的仁宗只能依了包拯的意思,虽然有些生气,但一点都没有想要怪罪包拯,只不过回到后宫之后,无奈的对张贵妃说:“你只知给你伯父要节度使、宣徽使,你知不知道包拯可是御史!”

民间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而就是这样一个怼这怼那的包“怼怼”人格,才让赵祯不得不但又放心大胆地信任他。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Ⅱ.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同样也是个心怀天下,又行事直接得让仁宗“心脏疼”的臣子。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十一月初九,这天是冬至节。冬至节在彼时是不亚于春节的大节,因而礼仪和庆祝的规模都非常盛大。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范文正公仲淹】

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为太后上寿。刘太后虽为养母,但仁宗对刘太后极为尊敬,所以就带着文武百官到会庆殿,以臣子的方式,和官员们一起向北给太后行礼。结束后,才又摆驾去了天安殿,坐北面南,用自己皇帝该享受的礼制接受群臣的朝拜。

当时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的职位,相当于赵祯的文字秘书。范仲淹上书说到:“天子有侍奉母亲的道义,但没有做臣子的礼数。假如皇上是在后宫以儿子对母亲行礼的身份,那么向北奉亲是可以的;但是今天皇上却是和百官站在一起对太后行礼,这是折损帝王的尊严的事情,不能让后世学去。”

收到奏疏的仁宗知道这话要是让太后听见,范仲淹绝对吃不了兜着走,因而无论上多少封奏折,仁宗看完后就搁下了,也不回应。可范仲淹是个“铁脑袋”,竟然又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皇帝,这个篓子捅的比前面那个还要大,仁宗看了也无奈苦笑。

范仲淹看到自己的谏言得不到回应,竟然直接上书请求去外地做官,惹不起还躲不起么,仁宗知道范仲淹的性格,再让他待在京城,还不知道会跟太后上什么折子,还是保护保护他吧。不久仁宗给老范同志下了调令,让他出任河中府同判。

虽然这次在仁宗的保护下,不得不外放做官,但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老范同志终究会“杀”回来,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改革。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踌躇满志的范仲淹大刀阔斧的开始了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措施。只不过“空中楼阁”的改革终究逃不了操之过急的问题,其中一个例子便是:改革期间,范仲淹罢免许多官员,手里的待审查官员名单,只要认为不合格,范仲淹就毫不留情一笔勾销,同是改革派的富弼对那些被罢斥的官吏感到同情,便说:“范公只是一笔画掉他们的名字,却不曾想他们一家老小都在哭泣?”,范仲淹却说:“一家哭,也比一路(路,宋时的一级行政区划,如同现今的省)哭好。”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范仲淹】

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的范仲淹,改革最终不得不破产。但是仁宗却知道,老范同志的本意只是为了天下富强,因而在朝野的压力下,尽最大努力保下了范仲淹,只是将他贬黜,外放知州。

下场悲惨的改革者,历朝皆有,而范仲淹最后基本上全身而退,总归还是要感谢仁宗。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包拯与范仲淹只是当时这类大臣的一个缩影,仁宗时的每个正直大臣,都敢“直戳心脏”般向仁宗进谏,丝毫没有顾忌,着实略微有些心疼赵祯。但也因为赵祯虚心纳谏,从不因言治罪,只要是好的建议,他都乐呵呵的采纳,又让人特别的替赵祯感到庆幸。

仁宗的宽容,带来了宋朝,乃至史上言论最自由的帝国时代,也让赵祯时时身边都伴随着忠诚勇敢的“小伙伴”。哪怕是“奉旨填词”的柳永,纵使仁宗没给他官做,他却依然感激仁宗,“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因为是仁宗让他有了安心填词的世道。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盛况,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小记|宋仁宗和他的“小伙伴”们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