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題總出錯是孩子粗心、不認真?真相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江湖早有傳言: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相信輔導過孩子寫數學作業的家長們,對這句話都有自己的切身體會。這其中,最讓家長們苦惱的事情,就是孩子粗心大意不認真,經歷一番磨難好不容易取得真經(讓孩子做完),結果發現是本假真經(錯誤多)!

做題總出錯是孩子粗心、不認真?真相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提起孩子的數學作業,很多家長都會一臉無奈。明明是孩子做了很多遍的題,再做卻總是犯相同的錯誤,自己發了一堆脾氣,娃這粗心大意的毛病卻還是沒改過來,唉。

在精銳數學老師看來,家長說孩子學習上“粗心大意”,這其實是個很不精確的描述,基本上就跟去醫院告訴醫生“我不舒服”差不多。家長說孩子粗心這種情況,往往需要從下面這三個角度著手分析。

做題總出錯是孩子粗心、不認真?真相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1、分析整理孩子的常錯題型

這一角度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孩子出現錯誤的地方,是不是同一類型的題目,進一步還可以分析一下同一題型是不是錯在同樣的步驟上。如果確實存在這種集中出錯的情況,那就說明這個孩子在這種題型涉及的知識點上沒有學明白,而並不是家長以為的“粗心大意”。

一方面家長會因為孩子犯錯的知識點難度不大,進而想當然地以為孩子是粗心;另一方面家長輔導作業的時候,與孩子的溝通不夠順暢,比如有的家長簡單的問“這道題你是不會還是粗心”這樣的問題,孩子察言觀色之下自然會選擇粗心這個相對更優的選項。

正確的問法也很簡蛋,只需要讓孩子講講他做題每一步驟的含義就可以了。孩子說不出來,或者說不清楚,甚至乾脆瞎說一氣,基本就是沒學明白。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能幫助孩子把沒掌握的知識補紮實,往往就會出現明顯的改變。

做題總出錯是孩子粗心、不認真?真相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2、瞭解孩子其他科目的作業情況

粗心,絕對不會僅僅是在數學這一門課程上粗心,這個問題往往同樣會體現在孩子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如果您家的孩子,單單是在數學這一門課程上“粗心”,而其他科目沒有類似的問題,那就可能不是真正的粗心,而是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孩子對數學這門課程出現了特殊的感受,比如興趣下降、覺得枯燥甚至畏懼心理等等。

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好好與孩子溝通,發現孩子內心的想法,然後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來改善,比如加強趣味教學、適度減負等等。

做題總出錯是孩子粗心、不認真?真相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3、注意孩子寫作業時的狀態

這一點需要關注的,其實是孩子在學習上的自控力,或者說是專注力。如果孩子做作業 的時候,靜不下心來,經常分神好動,比如要喝水、要吃零食水果、要看電視、要上廁所等等,這些都是自控力不足的表現,這種情況才是家長們嘴裡說的“粗心”。

想要增強孩子的自控能力,其實是這幾點裡面最難的。首先最難的,就是家長自身需要有較好的自控力,以身作則才能給孩子正面的影響,不對自己高要求,光去要求孩子是沒有說服力的;其次是減少環境干擾,既然要學習,就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喝水吃東西上廁所,都需要提前做好,學習過程這必須專注;最後就是為作業訂立獎懲機制,激勵、督促孩子的學習。

這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規則一旦訂立,就必須不折不扣的執行,不給孩子心存僥倖的機會。按規執行幾次下來,孩子的僥倖偷懶心理都會有較好的改善,一旦心軟打了折扣,孩子就容易得寸進尺,進而規矩也就名存實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