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以抗日闻名的小村,曾经有个迷人的神话

玉林店镇小宅村,位于镇驻地北,沁水河西岸。村里现有居民242户,631人。其中80岁以上的43人,90岁以上的有6人。

村里居民以于、姜两姓为多。其中于姓祖先来自姜格庄街道办事处的上庄村。于姓先祖起初自上庄迁到牟平城里,住在于家巷,后迁到城南嵎峡河,后来有个叫于桂的又从嵎峡河迁到小宅,至今已经19代。姜姓来自埠后。

据《牟平区志》记载,清初张姓来此建村。当时有一地主,为贬低长工,将村北自己的住处称为大宅,长工住处称为小宅,因此得名。大宅现为该村的自然村。

村子西依岿山,东临沁水河,土地922亩,山岚2591亩。

村西山上旧有围子墙,为清时抗击捻军时所建。当时村中为避乱,全迁到村西围子墙内躲避。按《千年古县——牟平》一书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六日,捻军首领李成、张闵刑率军攻宁海城不克,初十日撤。以此推断,小宅建围子墙,时间应为1861年。

捻军退去,后二年,村民在围子墙一带建一小庙,用来求雨。传说乞雨甚灵,多有人未至家而雨已下的事。

西山一带旧时常有神奇的传说。小宅于姓家谱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曾有祖先叫于乃德。于乃德有个叔父,在一年正月十五后上村西山上搂草。出门时带着干粮,但直到中午未回家。众人寻思他可能在山上干活忘记了时光,也没当回事。但是到了晚上,他仍未回家。家里人开始着急,村中人一起上山寻找,但是毫无踪迹。第二天,村人继续上山寻找,仍未找到。第三天,有村人在村西冷夼的戏台顶下发现了于乃德叔父的柴扒子和包,但是却没见到人。家里人自是认为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也就断了念头。但是没想到的是,过了二十天左右,有一天,于乃德的叔父忽然回到了家中。母亲惊奇地问儿子到哪儿去了,儿子说,自己上山找了个媳妇,住在媳妇家里,正幸福地过日子呢。母亲吓坏了,认为儿子被什么动物迷住了,怕儿子再丢失,自此严密看守,寸步不离。过了三天,儿子早晨起来告诉母亲说,自己要走了,媳妇在门外等着呢。母亲坚决不答应,看守更紧。到了晚上,母亲做好了晚饭,吃饭前,儿子说要上趟厕所,就出了门。结果一去不回,从此再也没人发现他的踪迹。

抗日战争时期,小宅村发生一场著名的战斗。据牟平县志记载:“1943 年(民国32 年)12 月23 日,东海军分区司令员于得水率司令部炮排和东海独立团二营四连,在九区区中队和民兵配合下,于茶棚以北小宅附近设伏,准备伏击牟平增援尺坎之日伪军。日伪军发觉,遂纠合200 余人,分乘2l辆汽车至十六里头,下车后, 又分3 路向独立团等发起攻击。独立团被包围,在小宅村东莹地与日伪军展开白刃格斗。傍晚,独立团、区中队和民兵撤出战斗,牺牲43人,负伤数十人。击毙日伪军各30 余名。”据村民讲,那场战斗十分激烈,村中的不少建筑上至今留有当年战斗留下的弹痕。

(杨明政 王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