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国演义》中被弱化的人有哪些?

一加九加一


位居四大名著之列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它塑造了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非正史、加上原作者罗贯中有着明确的“尊刘贬曹”思想,因此对它的内容不可尽信。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

《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士大夫作故事用者矣。故衍义之属,虽无当于著述之论,然流俗耳目渐染,实有益于劝惩,但须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错杂如《三国》之淆入耳。”《三国演义》中被弱化的人物也为数不少,尤以曹魏和孙吴势力为甚。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仅举几位弱化程度较高的人物进行介绍。


1、东吴首任大都督周瑜(175-210年)。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刻意将周瑜描写成一位心胸狭窄、毫无器量的人物,造出了“三气周瑜”的戏码,“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台词更是误导性极强,赤壁之战中周瑜的战功也被诸葛亮抢走,这真是对周瑜的极大丑化。事实上,周瑜和诸葛亮在历史上并无冲突,他更是宽宏大量、性格谦和之人。连素与周瑜不和的东吴老将程普都深为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感慨称“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有这般雅量的人岂会与诸葛亮斤斤计较?更重要的是,周瑜是指挥孙刘联军赢得赤壁之战的主帅和首功之臣,并提出著名的“天下二分”之计。

由此观之,周瑜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被弱化最为严重的人物。

2、曹魏大将军、大司马曹真(?-231年)。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为了树立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手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仅将曹真描写成一位屡败于诸葛亮之手的庸才、将他的战功全部转移到司马懿头上,还给曹大司马安排了一个与周瑜相同的死法:被诸葛亮气死,简直窝囊至极。事实上,曹真是曹丕的托孤重臣、虎豹骑的统帅,也是当时镇守魏国西线的最高统帅、司马懿只是他的部下,诸葛亮在与曹真的正面对抗中更是无功而返。历史上,曹真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在他的指挥下,诸葛亮的前两次北伐都被击败。由于正确地判断了蜀军的主攻方向,曹真不仅让诸葛亮无功而返,还收复了此前被蜀汉夺取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231年3月,曹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因病于洛阳逝世,所谓气死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3、东吴第二代大都督鲁肃(172-217年)。和周瑜一样,鲁肃也成为衬托诸葛亮智谋的牺牲品。《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只是一位忠厚的老好人、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中被愚弄的对象,他的军事外交才能被完全忽略,“单刀赴会”的事迹也被归到关羽头上。事实上,鲁肃本人性情豪爽、胆识过人,有着出色的内政和外交才能,力主促成孙刘联盟、使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的决策正是鲁肃做出的,“单刀赴会”时,鲁肃更是为维护东吴利益怒斥关羽、成功完成使命。其胆略和见识,显然不止是一个“老好人”所能具备的。

4、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234年)。即使是“尊刘贬曹”的罗贯中,在书中也有贬低的蜀汉人物,魏延就堪称蜀汉阵营中最大的受害者。《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一位“脑后有反骨”的不祥之人,初次登场就差点被诸葛亮斩首,后来又被塑造成骄横跋扈之士、落得被马岱斩首的结局,三声“谁敢杀我”更使他沦为小人的经典形象。事实上,魏延并非“脑后有反骨”之辈,他深得刘备信任、忠心耿耿地镇守汉中近十年,其“重门之计”有效阻挡了曹魏的进攻,他也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帅才,刘禅在位期间授予假节的第一人正是魏延,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遗憾的是,魏延本人的结局并不好,诸葛亮死后他因陷入与杨仪的内斗而被后者所杀,《三国演义》又给他扣上一个“注定反叛”的帽子,真是悲催至极。

5、曹魏大司马曹仁(168-223年)。《三国演义》中的曹仁堪称孙吴和蜀汉刷战功的经验宝宝:早年事迹寥寥;徐庶一出马,就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诸葛亮又在新野将他水淹火烧;守南郡时被周瑜夺走,守樊城时又被关羽猛揍。事实上,曹仁堪称曹氏宗族中最有帅才者,徐庶和诸葛亮击败他的事迹纯属子虚乌有,除了弃守南郡和濡须口败于吴将朱桓之外,曹仁一生鲜有败绩,马超和关羽都曾败于他手。曹操在世时,曹仁长年负责据守荆州前线、与刘备孙权对峙;曹丕即位后,更是加封他为车骑将军和大司马,负责荆州、扬州和益州的军事事务。从统帅能力来看,曹仁绝对是曹氏宗族中最为出色的一位(胜于夏侯渊、夏侯惇、曹洪),他常年独当一面带兵作战、深得曹操信赖,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所写的窝囊废。

6、长沙太守孙坚(155-192年)。《三国演义》中的孙坚虽然号称“江东猛虎”,但表现实在与这个称号不符——讨伐董卓时被华雄击败、又折损大将祖茂,最终在征讨刘表时中伏而死,只给人留下一个莽夫形象。事实上,孙坚战功赫赫,绝对无愧于“江东猛虎”之名,他曾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和区星之乱,在讨伐董卓时作战最为勇猛、战果最为显著,两次击败吕布、并斩杀董卓部下猛将华雄。董卓因畏惧孙坚,甚至还请求与他和亲。虽然孙坚在征讨刘表时英年早逝,但从正史中的战功看来,《三国演义》显然有意将他弱化,将杀死华雄的战功记在关羽头上便是明证。

7、原会稽太守、曹魏司徒王朗(?-228年)。这位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士也成为衬托诸葛亮智谋的牺牲品,罗贯中还安排了一个“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桥段,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这个场景也变成了各类恶搞视频的常用素材,王司徒在历史上的其他重要贡献更是被一笔抹去。事实上,王朗是极有雅量之人,他早年治理会稽期间就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戴。王朗也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博学多才,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作品,还有文集三十四卷传世,《周易传》还被魏国立为研究易学者的必考内容。此外,他的儿子王肃、孙女王元姬、孙子王恺也都是魏晋时代的著名人物。至于这个著名的“骂死王朗”桥段则纯属子虚乌有,王朗一辈子都未曾与诸葛亮对阵、也从未担任过曹真的军师,而且诸葛亮北征时王朗已经逝世,两人根本不可能碰面。即使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载来看,王朗也堪称文武全才——文能舌战诸葛亮,武能单挑太史慈,绝对是三国时代的人生赢家了。

8、蜀汉征西将军陈到(生卒不详)。为了突出赵云的英勇形象,罗贯中刻意隐去了当时与他齐名的陈到、导致许多人对后者毫无了解。事实上,陈到是刘备的亲卫队统帅,著名的“白耳兵”正是由他率领,其忠勇并不亚于赵云,并深得刘备信任,曾辅助托孤大臣李严镇守白帝城。蜀汉大臣杨戏曾将陈到与赵云相提并论:“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如此重臣,居然在演义中连名都没露,未免说不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