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懂但现实中一事无成?

逗呐呢


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特点

眼高手低的突出特点是:

  1. 说啥啥都懂
  2. 做啥啥不会
吹起来比政治局常委还要懂政治,谈到国家大事仿佛全世界没有他不懂的;说起来谁谁谁创业成功,他一句话:“那个太简单了,我跟你说一句话讲明白”,实际上你如果深入的问他两句话,保证接下来全是臆测和不着调的论断。

深入学习才不会眼高手低

很多人听马云、马化腾讲了几句创业的要点,就误以为自己也具备了马云、马化腾的知识储备和战略眼光,甚至误以为自己也可以化身马云、马化腾,出去叱咤风云了。

实际上,这种人不要谈半桶水乱晃了,连半瓶水都没有。因为这类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论:

  1. 不成体系
  2. 无法运用

学习每一门学科或者掌握每一种知识,都有个10000小时的理论。什么叫10000小时理论?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试想,一个对互联网领域根本外行的人,怎么可能通过听马云、马化腾讲了半小时、一小时就能精通互联网的秘密呢?

他能做的无非是重复马云、马化腾的话,然后意淫自己也站在同样的高度和视角罢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个人对某类学问很精通,他一定不会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和首肯,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知道自己是“对的”;

一个人对某类学问半通不通,才会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因为他需要别人的认可,或者是借机跟别人印证、交流和学习。

肤浅地掌握一些只鳞片爪的碎片化知识,这是很多人最后沦为空谈派的根源。

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因为完全无用!


谈者无语


我之前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

就是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他们只是比普通人多知道一点知识而已,在专业人员看来,他们其实也很水很水。

我之前读大学也是这样子,参加过一个什么鬼社团,组织过一些活动,回去宿舍的时候,就胡吹乱吹地跟舍友讲,原来策划一个活动这么难啊,不过看着活动圆满成功,我还是很兴奋,当我说完这些的时候,我很明显地看到舍友投来羡慕的眼光,眼睛里好像在说:

哇,原来你这么厉害啊!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好多好多。

像我现在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自媒体人,在外人看来,我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毕竟在自媒体界,我的粉丝和阅读量,还是可圈可点的。

但现在的我,依旧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因为大学那时候的我,虽然知道一点点,都总是拿这些所谓的知识,去跟外行人吹牛逼,就像小时候卖油翁,那个老头一样,在别人看来,确实牛逼的很,但在同专业,或者更加专业的人看到,其实真的一般般。

所以,有时候你所谓的知道很多,其实是你在跟外行人炫耀而已,你敢不敢去专业的人面前,露一两手?如果他们还是觉得你很厉害,那我觉得你完全是一个人才,只不过被命运给埋没了而已。

但如果专家看你是个傻逼,那你还真的得去反省一下自己了。

新年快乐,欢迎各位老铁留言讨论!


曾少贤


随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到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如海量般的存在,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各种新闻客户端,都能获取到大量的资讯,而有一些人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于哪方面的事情,反而专注于去获取这些信息,从而在别人面前可以大吹胡吹一通,他们觉得这样非常的骄傲,而实际上在专业人的眼中,他们只是个跳梁小丑。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虽然看起来什么都懂,但是如果有真的,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那些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们通通就没用了,他都无法利用这些所谓的知识为他解决问题。因为,他所谓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未经过滤的信息,都是无效的。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筛选真正有效的信息

我有一个人生价值观,叫做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效信息的获取程度和使用程度,因为有效信息的获取程度决定了他格局的大小,有效信息的使用程度,决定了他习惯的好坏,而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他去做什么,习惯的好坏,决定他去怎么做。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中,我们必须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明白到底哪些信息是我真正需要的,你要去筛选什么才是你真正有效的信息。

学以致用太关键

找到了这些信息之后,如果你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进行思考,将它们转化成自己,确实可行的行为的话,那么这些所谓的信息对你来说依然是无效的,只有那些真正对你现在目标有效的信息,并且你将它们做了出来,那么那才真正的能体验到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给你带来的红利,你可以如此方便的获取到这么多有效的信息,甚至是免费的,如果你能切实有效的行动起来的话,那么你的成就,将会非常之高。


朱少锋


答案就在问题里呀,好像什么都懂,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懂,只是懂点皮毛。

这位提问的朋友,你怕是对自己有点误解。

你说你感觉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宇宙哲学信手拈来,但却在现实中一事无成。也就是说你学富五车,却没人赏识。

这种情况发生在古代还有可能,因为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再加上世家门阀的打压,你的才华可能无法被很多人知道。但是现代社会,网络如此发达,通讯如此便捷,出名都变得轻而易举,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微博名河森堡)都能凭借有效有趣地讲解历史,被众多网友熟知并认可,凭借你学富五车的才华,怎么可能直到现在都默默无闻?

所以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应该只是对很多领域有广泛而浅显的认识。

而这类人恰好最容易一事无成。

因为这个条件太容易满足了,遍地都是这种人,只要你能上网,多关注几个微信公众号,每天多刷刷知乎微博,不需要进行什么深入思考,也能对很多领域有粗浅的认识,偶尔和人聊到心理学,也能扯上几句弗洛伊德和荣格。

但这不叫什么都懂,甚至不叫懂。

所以,真正什么都懂的人不会一事无成,更不会跑到这里问为什么。

最后引用杨绛先生的话,回答这位提问的朋友,“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张兆杰说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什么都懂”的人?现实中究竟有没有“一事无成”的人?显然,没有。也正因为如此,你在提问中使用了一组很微妙的词:“好像”、“感觉”。“好像什么都懂”,“我感觉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你对一个事实的描述使用了模糊的词汇,那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事实的确是模糊的;第二种可能,你的观察方式是模糊的。

“什么都懂”,意味着没有什么不懂的,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你大概可以在小说或神话故事里找到这样的人,但现实中,没有。这就好比一个人可能拥有富可敌国的金钱,但不可能拥有世上所有的金钱。一个人可以非常博学,但不可能什么都懂。当你自认为“上知天文”的时候,可以跟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或者天文学家对谈一下,看看能否回答一系列更加核心的、深入的学科问题。同样,地理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也是如此。一旦面对更加专业的对手,你就会发现,所谓的“什么都懂”,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井口之外,还有星辰大海。事实上,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还太少太少。

“一事无成”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说法。你只是没有做成你想要的某些事,而不是真的一事无成。让你感觉“一事无成”的,只是那么少数几件你孜孜以求却没有达成的事情。而你把这种强烈的挫败感,移植到了对其它事情的看法中,导致了在灰暗的有色眼镜之下,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都误认为是灰暗的。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事无成”,只存在“因为没有做到关键的几件事情,而导致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这种心理错觉。

所以,事实上,既没有“什么都懂”,也没有“一事无成”。但是你却有“什么都懂”和“一事无成”的感觉和自我判断。正因为如此,你才会使用“好像”、“感觉”这样的模糊词汇。这意味着,你的观察方式是模糊的,不够清晰,不够具体。

如果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宇宙学哲学信手拈来,但我却在现实中一事无成”这是不够具体的。那什么才是具体呢?举个例子,说“我学过几年天文学,尝试过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但是没有考上,感觉一事无成。”这虽然不是最具体的,但已经比最开始的提问,向着更加具体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或者说“我在某某专业,从事某某科研项目已经多长时间,目前处在这个项目的第几个阶段,遇到了理论上或者实验条件上的瓶颈,迟迟不能突破,感觉一事无成。”这就更加具体了。又或者,说“我的知识面很宽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哲学都能讲,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发挥自己在通识方面的特长,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这样,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用普通放大镜与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真的想要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把一个问题拿出来闲聊,那么,就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改进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自己的提问,具体,具体,再具体,清晰,清晰,再清晰。当你可以足够清晰、足够具体地表述一个问题时,你会惊奇地发现,答案就在其中。


PowerofNow2018


这些人的问题就在于“什么都懂”,其实就是广博而不深刻。


每一门学问或每一项事业都非常的“深奥”,而且相关知识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更新和修正。这也就是为何现在人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每时每刻你所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知识都在发生着变化。

什么都懂一点其实很容易实现,只要去接触和了解下某些学科最精华的知识和内容即可。即使是那种需要长期训练的事情,例如舞蹈,都可以在参加一些培训班后就在外行面前装内行。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可以说兴趣非常广泛,在兴趣班还没盛行的年代,她的父母就送她去学习乐器,只是为了让她在心情不顺畅的时候有了情绪的出口(不得不说在那个时候,父母能有这样的认识真是令人羡慕),但很快她就放弃了学习。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学过日语,练习过拉丁、瑜伽等等,但时间都很短暂。所以,在她跟别人,特别是不太懂这些事情的人,谈论起这些时,她基本能够侃侃而谈,让人觉得她好像“专家”。但在真正的专家面前她很少说话。她曾经在班里里(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表演她在舞蹈班学来的舞蹈套路,同学们都认为她很专业,但这种专业感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学过的套路很快就会用完。


而想要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知道某个学科的经典理论,又知道这些理论是怎样形成,并在后来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现在的人是怎么使用,思考这些理论还能够得到怎样的灵活作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思想的复盘。如果不能深入学习,必然在该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举步维艰,难以突破瓶颈取得成绩。


不倒翁小姐


根据题主描述,你感觉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宇宙哲学信手拈来,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抱歉,我有点想不通,能懂这么多知识的,去村口摆个摊说书恐怕都能成为“网红”吧,你怎么就能把自己混这么惨——一事无成!

有句谚语这样说,“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


纵观古今,想必都没有几个大家敢夸下海口,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何况还心理学宇宙哲学信手拈来。



且不说心理学宇宙(咦,天文地理不属于宇宙范畴?)哲学本就不属于同一学科,跨学科且成为集大成者太难。

若真正能懂这么多的,怕是还用不着你来感叹一句,已经被国家博物院抓去做了活标本。


毕竟,这样的人中龙凤,历史都少见,门票肯定很好卖。当然,此时你已经有所成,题干也就不成立了。

好了,抛开题主的描述,我们再来聊一下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懂,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就像我前文提到的那句谚语,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所谓的什么都懂,就是处于“半瓶水晃荡”的阶段。



央视有档节目叫《大家》,出场的都是功勋卓著却默默无闻的学者专家。这些独踞一方多年的泰斗,说起话来都特别谦虚。

讲述的虽然都是学术上的东西,但浅显易懂,少有高高在上的说教。


他们有的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有的是某一领域的奠基人,有的堪称中国首位,可从没有一个人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不会说对哪些知识信手拈来。

所谓勤能补拙,所谓99%的汗水,所谓数年如一日的钻研,非如此种种,不可能成为所谓“大家”。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能专注于某一学科,深挖研透,就不可能一事无成。这种问题,不可能成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选错了行。

你懂得很多,可你偏偏没有在你懂的行当里发光发热,而是去了别的你所不熟悉的行业。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虽然鸡汤都建议我们走出舒适区,可走出不是离开。你明明有很好的资质可以成为一代大家,非要另辟蹊径,一事无成倒也很正常。

所以,如果你是只嘴上说得好听,其实草包一个的话,建议你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刻意学习,外加一万小时死磕,相信你终会有所成。


如果你确实学富五车,仍是怀才不遇,条条大道通罗马,建议你换种交通方式,坐个红眼航班,去纽约或者巴黎看看。


有书课堂




这让我想起了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的海报标语:“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还有一句话叫做“不去做,然并卵”。

所以知道很多道理和做成很多事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虽然说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在不同的人那里会出现截然迥异的结果。

面对今天的知识爆炸,有人选择了浅尝则止,而有人选择了深耕某个领域,踏实践行。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说一个人了解的知识如果一个搜索引擎就能搞定的,那么这个所谓的什么都知道,也就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这个什么都懂,那个都了解,如果不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指导你的行为,升级你的思维模式,无异于自嗨。

并且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厉害,理性的做法是看实际的产出,而不是沉迷于数字、沉溺于量的积累。所以是否真正厉害,不是读了多少本书,不是写了多少字,而是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带来的实际的意义,创造的价值,产生的影响。

如果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既便看起来再厉害,时间长了,也会陷入无助的迷茫,甚至是焦虑。

你的周围有这样看起来什么都知道却一事无成的人吗?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许悠然


最近世界杯了,正好用来比喻:

一个足球评论员,无论怎么懂得足球知识、技术、运动原理,都不可能比得上任何一个世界杯场上的球员。

因为「懂得足球」和「能踢足球」之间有巨大的鸿沟,这个距离要用无数实践、经验、时间、血泪,甚至天赋去填满!

更进一步,「什么都懂」和「一事无成」之间有六个原因

简称……

三有三没有!


  1. 有误会——你懂的知识和信息,其实并不是你实现目标需要的。一种是,大炮打不死蚊子。擅长科研的博士生,未必能够当好一个餐厅服务生或厨师。另一种是,没有关键信息。你以为要成功需要的是知识和技能,但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有价值的小道消息」。

  2. 有错觉——你以为懂得,其实你不懂得。无知导致的「什么都懂」的错觉。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知识。能够提出新问题,更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比如,法拉第的故事——他看到「电线通电的时候,附近的磁铁会移动」,然后他就问自己「如果把磁铁固定,是不是电线惠东?那如果让磁铁移动,是不是可能会产生电流?」法拉第就是这么发明电动机,还有发现电磁感应的。一个人脑子里没有任何问题,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只能说明他其实没有提问题的能力。你学了高中知识,觉得自己懂了很多。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大学的知识,甚至你不知道目前最新研究着什么的问题。

  3. 有竞争——你懂得、你会的别人都懂,甚至可能比你厉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是你不行,是对手更厉害。

    尤其是你的目标定得高的时候,对手越是厉害啊。

  4. 没练习——就算你真的懂得了,不去实践、练习,知识也不会转化为技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你看了一大堆健身知识,却不去健身,那你不会长肌肉的。或者是你上课听讲,但是你不做作业习题,你是不会懂得做题的。

  5. 没条件——心理因素和缺乏资源。有些孩子很聪明成绩很好,但是家里没钱交学费;有些人计划和能力很好,但是没有机遇和资金。有些人则是心理素质不好,经常发挥失常。

  6. 没目标——其实你没有一个强烈而具体的目标,也就没有具体计划和尝试。很多人说自己一事无成,但是如果你具体问他想做什么,他回答是含糊的。比如「想富有」。但问题是:你想通过做什么富有呢?


下面我更详细地挑两个最重要的说说——


「知易行难」——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我们前面举例了,看了再多健身知识,不去运动,你不可能有八块腹肌!这是最极端的情况。

一般更常见的是——你学习一套动作,比如广播体操吧。你看别人做了一遍,哪怕再简单的动作,你也不可能一次就完全标准的记下来、复制出来。

知识和技能的区别,在运动有关的技能上,特别明显。

因为人「看到动作」是用大脑的认知功能去理解的,而人做出动作却需要小脑的参与。也就是说,你的大脑的「看懂了动作」,并不代表你的小脑「熟悉了动作」,更不代表你的身体肌肉习惯那些动作!


在非动作技能方面,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上学时候「知道一道题目怎么做」和「真的会做一道题目」的区别。

很可能别人看给你整个解题过程,你觉得自己能理解。

但是同类型的题目,你再碰见,你发现自己还是不会。也就是说,之前你以为你理解了。其实你还没掌握,甚至你不知道自己其实还没掌握。

这不仅仅是记忆的问题。

你能不能在看似不同的题目里,找到共同的规律,是需要经验的。

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现代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一直在研究这个。简单来说,我们「看懂、旁观」时候动用的脑区,和我们「实践、练习」时候动用的脑区,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必然要先「看懂」,然后接着「练习」,才能让脑区之间的联系增加,让有关的脑神经元有了生长(这需要时间)。


「目标」要具体、踏实,不能空泛

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强烈的理想或志向。

真的。

很多人实际上只是想「幸福」「过得开心自在」——甚至连这个也不是太强烈。

很多人实际上想的是「避免痛苦」——包括短期的痛苦。这就导致,他们不可能刻苦耐劳,不可能实现长期目标,因为长期目标需要克服很多短期痛苦!


真正的理想或志向,是非常具体的,而且会考虑到实现过程中的代价、痛苦。

有人可以做到「士为知己者死」「舍身取义」——这是非常强烈的执着。


如果你真的确定过一个具体的目标,你会发现你要面临非常多的困难的具体问题。

那时候你会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懂得太少」「能力不足」,深刻地痛苦!


比如说,你想创立一家公司,你想成为年收入五百万的公司老板。

好,问题来了

  1. 请问创立一家公司,你需要走什么法律程序?你知道吗?

  2. 你打算创立的公司,是什么行业的呢?你为什么选择它?

  3. 你创立的公司,和其他公司有什么不同,竞争力在哪里?

  4. 你创立的公司,需要哪些人才,你知道去哪里找人才吗?

  5. 你知道这个公司,可能面临什么问题吗?

  6. 公司肯定会遇见很多你之前想都没想过的问题,你临场应变能力怎么样,你抗压能力怎么样?如果不好,你怎么提升?

  7. …………

还可以列很多。


再比如说,你想追求梦中情人。

好,问题来了

  1. 你喜欢的人,他喜欢什么呢?

  2. 怎么跟他多接触呢?

  3. 他性格和三观怎么样?你怎么获得这些信息?

  4. 如果他表现得冷淡,你承受得住吗?

  5. 如果你心情因为追求中的困难而低落,你还能坚持下去吗?

  6. 如果他不喜欢你的追求方法,你能换多少其他方法,你有几个备选方案?

  7. 如果就是烦你,你怎么办?

  8. 最直接现实的——你此刻,怎么跟他联系上,怎么聊得愉快一些,怎么能顺利得约他见面?

…………


看完这些问题,你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吗?

你能不能马上回答我:拓扑学是什么意思,研究什么,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你能不能马上回答我:开公司需要交纳什么税务,不同行业有不同吗?

你能不能马上回答我:如果写一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最好示范一下。

或者,难度低一些,你写一篇获得1万赞的悟空问答、10万阅读的微信文章,怎么写?


看完这些问题,你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吗?









照见


感觉自己知道的特别多,就是一事无成,自己的学识和成就仿佛不能成正比。这种恼人的体验,可能源自你的自我认知差异。

想要做到什么都懂,一定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种博学的懂得本身就不易。可是个人成就并不是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相关的,就像许多早年没有读过太多书的人,白手起家也能成就一番事业,许多高等学历甚至留学归来的人也一事无成或碌碌无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和机遇、准备都有很大关系,倘若你的博学正好没有涵盖如何创业,如何赚钱,如何管理等等方面,那么就存在盲区,也就有了漏洞,拿自己的劣势和他人的优势比较,就会先显得自己很没用。

另,博学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不专,泛而不专,也是很难在某一领域突破自己极限的机会。所以题主的感觉自己懂很多,却一事无成的感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以上均为每日谈心·心理咨询师四四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