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並非石磐陀,而是一代高僧

悟空禪師(731—812),俗名車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雲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雲陽鎮一帶)人,是北魏拓跋氏貴族,鮮卑人,有《悟空入竺記》廣為流傳。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並非石磐陀,而是一代高僧

七世紀中葉以後,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實行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史稱“大食”)興起於西亞,並逐漸向外擴張,到八世紀中葉,其影響已達到古印度西北部一些信奉佛教的國家。這時的唐王朝正值開元天寶之盛世,也在經略西域。處於東西方交通樞紐上且信奉佛教的罽賓國,在權衡各種利害之後,於天寶九載(750)由大首領薩婆達干與本國三藏舍利越摩,赴唐朝獻款內附,請求唐朝派遣使臣按巡其地。在當時的形勢下,信奉佛教的罽賓自然希望獲得佛教盛行的唐王朝的庇護,而唐王朝也視此為加強對西域諸國影響的大好時機。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並非石磐陀,而是一代高僧

因此在次年,即天寶十年(751年)唐玄宗派張韜光率四十餘人出使罽賓。車奉朝此時被授左衛涇州四門府別將員外置同正員,隨同使臣出行。一行人取道安西都護府,經過疏勒國,翻越蔥嶺,到達揚興嶺及播蜜川和五赤匿國,又經過護蜜國、拘緯國、葛藍國、藍婆國、孽和國、烏仗那國、茫勃國及高頭城、摩但國和信度城,在天寶十二年(753年)到達罽賓國的東都城犍陀羅。然而在犍陀羅時,車奉朝身染重病,以致使團歸國時,他已不能同行,只好留在當地養病。他在佛祖前發願,如果能夠病癒就皈依佛門。他果然病癒,於是車奉朝留在了犍陀羅,在當地拜三藏法師舍利越摩為師,落髮披緇。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車奉朝27歲這年,他正式出家,被賜法號法界。

三藏舍利越摩,即前面談到的罽賓國使,他曾訪問過中國。他很瞭解車奉朝的情況,舍利越摩賜予車奉朝法號達摩馱都,漢語意為法界。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並非石磐陀,而是一代高僧

兩年後,法界禮請文殊矢涅地(正智)為親教師、鄔不羼提軌範師、馱裡魏地為教授師,於迦溼彌羅國(罽賓國夏都城,或譯箇失密。),三師七證,受具足戒,正式成為僧人。於天竺佛地請三師七證,如法受戒的東土高僧,見之於僧傳者,唯法界一人耳。

法界29歲的時候,在迦溼彌羅國進受近圓戒,之後在迦溼彌羅國巡禮,兼習梵語,經遊四年。從迦溼彌羅進入乾陀羅城巡禮二年,並參拜佛頂骨舍利。此後南遊中天竺,親觀八塔。法界曾在那爛陀寺中住經三年,並遍尋聖蹟,親自證實了《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

冬去春來,不知不覺匆匆過了三十多年。車奉朝進入暮年了,或許是葉落歸根的思想,或許是離開故國太久了,他特別的想念家鄉。法界出家前是一名武官,並且自幼深受儒家教育薰陶,忠孝之念已經深植於心。法界思戀故國和父母,有歸國之念,遂向三藏法師問詢。舍利越摩起初不同意法界的想法。法界以理懇請多次,最終舍利越摩同意了請求,並手授梵本《十地經》及《迴向輪經》和《十力經》,還賜予了他釋迦摩尼的佛牙舍利,作為信物奉獻皇帝,希望他能在中國繼續傳播佛法。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並非石磐陀,而是一代高僧

法界於貞元六年(790年)回到長安,悟空自離開長安到返回長安,已年逾六旬,前後共計40年。他進奉了佛牙和經文,唐德宗將他安置在章敬寺,並賜名悟空。僧人悟空回到家中時,雙親已逝,兄弟子侄空無一人。離家之時正是開天盛世,回來時已經是滿目凋零。吐蕃佔領隴右之後,多次進攻關中,雲陽也在所難免。那種盛衰的對比對於悟空來說應該更為強烈。元和七年(812年)悟空圓寂,葬在了葬於家鄉的嵯峨山上。

貞元十六年高僧圓照編撰《貞元釋教錄》時將《十力經》收入,不久圓照訪問悟空,將悟空在西域、印度的所見所聞寫成《悟空入竺記》。《悟空入竺記》隨被收進《貞元釋教錄》,併成為《十力經》的序言。於是悟空在印度、西域的經歷和蓮花精進的事蹟方被記入史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