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單于向著趙國境內步步深入,引誘匈奴上鉤的趙軍步步退縮,李牧坐鎮在今天的山西省寧武縣,密切關注著匈奴的一舉一動。十年來,李牧建立的情報系統,現在都發揮了作用,匈奴每到一地,探馬就用各種方式報告匈奴所在的位置和匈奴的兵力情況。有的使用消息樹,有的則採用飛鴿傳書,有的採用烽火臺。 消息樹就是在高高的山峰上,樹立一棵假樹,當匈奴出現在視線內時,立即放倒假樹,後面的人就知道了匈奴距離此處還有多遠。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飛鴿傳書是一種古老的通信工具,鴿子對路途有著極強的記憶力,即使飛出去幾千裡,也能夠認識來時的路途,所以,古代人們常常用飛鴿傳書。但是,又因為鴿子這一路上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例如狂風、冰雪、暴雨、強氣流,甚至天敵老鷹、大雕,都會讓鴿子喪命,後世的人們又培訓鷹隼來送信。鷹隼對抗自然的能力遠在鴿子之上,鷹隼的記憶力也是超強的。 山西北部崇山峻嶺,匈奴的駿馬跑得再快,也跑不過消息樹、飛鴿和烽火。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所以,在匈奴越過趙長城,出現在現在的山西境內時,李牧已經做好了迎擊的準備。 聰明的將領,善於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愚蠢的將領,才會拿自己的短處和對方的長處對抗。李牧是聰明的,他家世代生活在趙國邊境的荒蠻地帶,他了解匈奴的習性和特點,就像瞭解自己的手指頭一樣。匈奴戰馬很厲害,野戰也很厲害,但是我不和你比賽奔跑,也不和你比賽野戰,我和你比賽計謀。我把你引誘到山西北部。山西北部層巒疊嶂,山高路險,你們很能跑,現在就讓你們跑啊,看看你們能跑多快,能跑多遠。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李牧還擔心匈奴不上鉤,擔心匈奴知難而退,一路上不斷派出小部隊騷擾匈奴,然後一打就撤;不斷丟下牛羊群送給匈奴,匈奴像一條貪吃的大鯊魚一樣,在不斷地吞吃魚餌中一步步走進了陷阱。 終於,戰國史上最大的一場殲滅匈奴的戰役打響了。 這次,是單于帶著匈奴大軍傾巢出動,最少也有二十萬。趙軍能有多少兵力?估計不會超過二十萬,因為當年趙國正在南面邊境和秦國激戰。李牧能夠使用的兵力,只有他的邊防軍,也就是上面說過的戰車一千三百輛,騎兵一萬三千人,步兵五萬人,弓箭手十萬人。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 任何一個稍有軍事常識的人,走進了山西北部的崇山峻嶺中,都會想到對方會不會佈置埋伏,但是匈奴單于沒有想到。因為匈奴太輕敵了,因為此前李牧十年不敢接戰,讓單于認為,他可以將李牧和趙軍一直追趕到趙國的都城邯鄲。此前十年,李牧一直不敢和他正面交戰,而現在,他終於抓住了十載難逢的機會,所以他一定會珍惜這個機會。 山西寧武北部上空戰雲密佈,可是一路上都在埋頭趕路的單于沒有看到。 李牧在寧武排兵佈陣。 他將五萬步兵佈置在匈奴的正面,五萬步兵的後面是李牧精心打造的戰車部隊。要依靠五萬步兵和戰車部隊抗擊二十萬匈奴,顯然還不夠,李牧把十萬弓箭手埋伏在後面的兩道山峰上。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騎兵部隊,則埋伏在更遠處的山峰後。 李牧精心設計的是一個口袋陣。 現在,可以看清楚了李牧的排兵佈陣,他要先用步兵阻擋匈奴,然後再用戰車衝擊,接著,把匈奴引誘到兩面山峰對峙的河谷地帶,用弓箭射殺。 那麼,騎兵幹什麼用呢?騎兵為什麼要埋伏在弓箭部隊的後面? 還有一點不明白,用戰車衝擊匈奴部隊的目的,是為了引誘匈奴進入伏擊圈。可是在山高路險的河谷地帶,戰車行動的阻力遠遠大於騎兵,又怎麼能夠引誘呢?又如何能夠擺脫匈奴的追擊呢? 中國古代最強悍的步兵是魏武卒,此時的李牧排兵佈陣伏擊匈奴,距離被龐涓折騰殆盡的魏武卒最後的榮光,已經過了兩百多年。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魏武卒只留下了一段傳奇,但魏武卒的戰法一直流傳了下來。 此時李牧正運用了魏武卒的戰法。魏武卒能夠用步兵戰勝騎兵,竅門在盾牌上。在沒有魏武卒之前,騎兵對步兵會成為一場輕鬆的殺戮,而魏武卒用盾牌搭起牆壁,就能夠抵擋騎兵的衝擊。 所以,當匈奴的先頭部隊怒氣衝衝地來到寧武以北時,最先遇到的是李牧的五萬步兵。五萬步兵早就精通了對騎兵的戰術,他們把五萬面盾牌搭起來,搭成了一道道銅牆鐵壁,盾牌的後面還是盾牌,士兵的後面還是士兵,五萬面盾牌和五萬名士兵變成了一個整體,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 五萬名士兵是一個整體,而匈奴的先頭部隊卻不是一個整體,因為他們無法把馬匹連接起來,然後一起發起衝鋒。所以,當匈奴一個個士兵揮舞著彎刀和長矛衝向趙軍的盾牌方陣時,就好像一顆顆雞蛋砸向了石頭一樣,再多的雞蛋也不能砸爛石頭。

殲滅匈奴戰之李牧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魏武卒的戰法運用得當!

匈奴是單兵作戰,而趙軍是協同作戰。協同作戰的威力,肯定要遠遠大於單兵作戰。單個的螞蟻,構不成任何威脅,任何動物都能夠將它一腳踩死,可是,成千上萬,成萬上億隻螞蟻組織在一起,它們就可以在非洲和南美叢林中所向無敵,所到之處,草木無存,動物只留下骨骸。 這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道理。 匈奴先頭部隊接連發動了好多次攻擊,都被趙軍五萬步兵的盾牌陣擋了回去,匈奴洩氣了。打仗,靠的是一股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洩氣了的匈奴情緒低落,爭強好勝的心碎成一片一片。 趙軍開始發起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