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企業醫院改制最後衝刺 國有資本何以「兜底」?

作為建國以來最大體量的國有醫療資源放諸市場,企業醫院最後一次剝離浪潮備受關注。根據健康界在7月份的統計,按照國資委的最後時限要求,剩餘2000多家企業醫療機構需要在年底前完成改革方案。據此估算,在餘下不足200天內,央企醫院剝離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有可能每天都會有十餘家醫院“出嫁”。

“國資委指定的六家平臺估計要發揮很大作用。”中國醫院協會企業醫院分會會長金永成告訴健康界。金永成提及的“六家平臺”,指的是華潤集團、國藥集團、中國誠通、中國通用、中國國投、中國國新共六家“國字號”企業。

健康界從業內廣泛瞭解到,國有資本正在承擔此次企業醫院改制中的最大“託底”。

實力“兜底”

待承接的改制企業醫院數量多,而且組織形態及其治理結構錯綜複雜。“所以必須非常耐心,有負責任的態度,央企對央企坐下來認真溝通,確保國有資產不能流失,確保職工的穩定,確保醫院持續發展。”華潤健康集團總經理韓躍偉告訴健康界。

據健康界瞭解,這六家央企都在緊鑼密鼓地與企業醫院的上級單位溝通。華潤集團為此組建了專門的委員會作為承接企業醫院改制的工作班子,歸屬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直接領導。

“這六家平臺被寄望憑藉專業化管理、資金和國企三大優勢,以打包方式整合現有企業醫院資源,高調進入醫療衛生領域,使分散在其他行業的資金得以資源整合方式轉移至醫療衛生行業,同時實現‘兜底’。”中國衛生集團有限公司總院長王景明如是說。

六家央企平臺各具特色,特別是華潤、國藥和通用這三家央企在醫療健康領域都有實質性投資運營的醫院項目,並且都有參與企業醫院改革的案例和經驗。顯然,無論是從專業實力、企業體量還是高層態度上,以華潤等為代表的央企具備“接收醫院”的能力。

國資醫療集團將成為社會資本辦醫重要力量

根據2018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截止2017年末,全國共有醫院3萬家,其中公立醫院1.2萬,民營醫院1.8萬。而2000多家企業醫院改制,佔據全國醫院數目近十分之一。《求是》2018年第16期刊發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的署名文章《以改革創新開放鍛造國企競爭力》,其中提到“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堅定不移聚焦實業、突出主業,圍繞主業制定戰略發展目標,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向主業集中。”根據這一思路,原企業在剝離醫院後,將聚焦各自的主業,不再發展醫療健康產業。華潤等六家央企已經得到國資委批准以醫療健康為主業之一,在承接其他央企醫院後,將把醫療健康服務作為主業繼續發展。

健康界多方接觸業內觀察者,普遍認為“(經歷企業醫院重組後)實際上會形成由國有資本主導的多個醫療集團,”未來的醫療組織形態當中,類似華潤、國藥這樣以國有資本主導的醫療集團,將成為社會資本辦醫重要力量。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副司長莊寧曾表示,國企醫院改制,應注意與現有公立醫院的差別化發展,醫療機構的發展模式亟待轉型,急需能夠提供預防、醫療、康復、醫養、護理等連續、無縫銜接服務模式的醫療機構或醫聯體。

根據健康界的梳理,國有資本主導的醫療集團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重要補充,數千家不同類型的企業醫院基本上都是醫保定點服務機構,據統計每年的門診總量上億人次,服務對象大多數是企業職工及家屬、離退休人群、醫院周邊的居民。毫無疑問的是企業醫院為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是對公立醫院的龐大體系產生競爭作用。民營醫院無論是從床位數、門診數還是收入都遠不及公立醫院,無法形成和公立體系競爭的力量,如果沒有第三股力量,那麼勢必造成公立體系一家獨大,缺乏競爭。而國有資本主導的醫療集團,既是社會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還有可能成為公立體系的競爭者,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是對於來源複雜的社會資本投資起到引領價值觀和對行業風氣正本清源的作用。社會辦醫是必然趨勢,而社會資本投資醫療的價值觀需要正向引導,央企的社會責任決定了國有資本主導的醫院能夠起到社會資本辦醫的標杆作用。

第四則是起到承擔醫療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責任。《健康中國2020規劃》中提到,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規模將達到8萬億,接近屆時中國GDP的10%,將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經濟支柱。而醫療健康產業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醫療服務。公立醫院屬於事業單位,並不屬於醫療服務產業,發展醫療健康產業的責任對於擅長產業化發展的央企來說可謂首當其衝。

國資醫療集團面臨哪些挑戰

首先是企業醫院的專業技術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優秀的醫療人才主要聚集在公立醫院體系中,企業醫院中除了一部分級別較高規模較大的醫院具有較好的醫療技術水平,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醫院技術力量薄弱,發展狀況弱於公立醫院。醫療界人士普遍認為引入人才、打造特色技術學科是醫療集團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方向。

其次是產業發展如何回報?目前隨著國家醫改的不斷深入,醫院收入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醫保政策的限制以及取消藥品加成等政策都給企業醫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華潤醫療黨委書記、總裁成立兵表示企業醫院具有公益服務的特點,在做好醫療保障服務的同時,還要通過投入資金改善醫療設備和服務設施,並持續推進精細化管理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逐漸實現醫院的良性運行;健康界還了解到華潤集團構建大健康產業的思路是實現全產業鏈的覆蓋,包括綜合醫療服務、醫療教育、醫療培訓、社區全科醫療、醫生集團、+互聯網、養老服務等方面,通過產業鏈的協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三是企業醫院重組後還需要持續融合。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文化,如何確保融合成功,是企業醫院獲得新發展的基礎。從既往發展歷史來看,華潤等央企都有較多的重組併購案例,在重組後這些央企都不遺餘力積極融合優秀人才,以實現企業的持續壯大發展。據公開渠道瞭解,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專門為華潤醫療健康板塊提出了“仁心仁術,康澤天下”的文化理念,這種具有高度格局和核心社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必將有助於融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國企醫院。

後記

可以預見到,這一輪重組之後,完成階段性歷史使命的企業醫院必將以全新身份和姿態,作為醫療供給側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融入醫療健康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眾多國有資本醫療集團將在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中承擔重要的歷史使命,並實現自我飛躍。這類以央企為代表的醫療集團能否為中國醫療產業格局帶來新的氣象,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