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赵佗墓之谜,传说葬于四个地方!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即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吕后七年(前181年)秋,吕后临朝,发布了禁止和南越交界的地区对南越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攻占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馀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4代南越王至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赵佗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统治岭南81年。当时的南越国面积已经不小,北至南岭,西至现在的广西,东至现在的福建。

南越国共有5主93年,第一代王赵佗在位长达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胡是赵佗之孙,其墓便是今天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所在地。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胡之子,其墓于1983年在广州西村被发现。第四代王婴齐之子赵兴与第五代亡国之主赵建德前后仅三年多,应没有豪华的墓葬。这南越国最重要的赵佗墓,如今却成了千古之谜。

这一切,都源于赵佗的安排。

赵佗能从一个副将成为雄踞一方的帝王,确有非凡之处。当时汉朝越来越强大,他预计到自己死后,南越国或将灭亡,担心自己死后被盗墓而抛尸荒野,所以他在生前对自己的墓葬做了周密的安排。

这个狡猾的老头,对自己的后事布下了重重烟幕。据史料记载,安葬赵佗遗体时,多置疑冢,发葬的灵车从番禺都城(即今广州越秀区一带)四个城门同时而出,四具棺柩一模一样,下葬时又棺棚无定处。除丞相吕嘉和赵胡等少数几人,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赵佗棺柩的下葬之处,赵佗的真正葬所遂成为千古之谜。

送别赵佗亡灵之后,吕嘉向着赵佗长眠的城外山岗悄然跪下,抚胸顿足大呼道:“天邪!圣王一去,从此南越国将不复存在矣!”

赵佗确有先见之明,因为据说赵佗以及他之后的几代南越王的墓葬里都金银珠宝无数,所以后世不少人想要寻找和挖掘赵佗墓。

比如,在三国时期,番禹是吴国的领土,当时的孙权听说赵佗墓有宝藏后,就派人带着几千士兵,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大张旗鼓地寻找赵佗墓。他们可谓挖地三尺,附近可以埋人的山岗几乎都被他们翻了个遍,可还是只挖到了第三代南越王的陵墓。

赵佗墓的千古之谜,成了众多史书与学者探讨推测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关于赵佗墓的位置,有四个主流的说法。

1、葬于越秀山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代南越王、赵佗之孙的陵墓被考古发现,并的确从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根据这一陵墓以及其他已经发现的南越国时期的墓葬分析,考古和历史学家们推测出赵佗墓最有可能是在广州的越秀山。

越秀山是广州最早的风景名胜地,据地方史志载,南越王赵佗当年就在此山大宴群臣,并和汉朝派来的使者陆贾同游此山,山上还有越王台旧址,因此越秀山也称为越王山。在隶属于越秀山的象岗,发现赵胡陵墓,表明越秀山不仅是赵氏王朝佳口游宴之地,也是南越国王陵所在地。

专家认为,从氏族宗法制度来看,赵佗墓在越秀山是符合制度的。从理论上说,南越国以赵佗的陵墓为祖位,居中,第二代南越王为穆位,居右。从考古发现看,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的墓在象岗,位于越秀山之右,刚好是穆位。因此,推测赵佗墓在越秀山,是有一定根据的。从对越秀山各岗的调查分析推测来看,赵佗陵墓很可能就在越秀山的主峰越井岗—带即今中山纪念碑附近的岗腹深处。

2、葬于白云山

赵佗陵墓在“白云山之说”,其所依据的史料较少。广州考古队曾调查过白云山,但至今还未发现过西汉前期的遗址和墓葬。第二代南越王墓在象岗,离当年南越国都城仅二三公里,从南越国已发现的坟墓一般都是合族而葬来看,赵佗陵墓不应离象岗太远。因此,赵佗墓是否会远离都城而在白云山上,值得怀疑。

3、葬于西得胜岗、花果山、飞鹅岭一带

西得胜岗、花果山、飞鹅岭,也即今广州电视台、广州市科技中心、广州大学一带。这几个岗都是风化花岗岩山石,近几年来,这里大规模动土,几个山岗都被推削了几米至十几米。基建期间,考古工作者都前往调查发掘。期间发现了数座东西汉古墓,但非赵佗之墓。这几座山岗比较高大,可以隐藏比较大型的古墓,但近年来基建挖土都很深,考古人员却未能在此找到南越王陵的线索。

4、葬于鸡笼岗

此岗在今燕塘附近,清代属鹿步司。这一带虽然岗峦起伏,但都很低矮,目前广州市区向此发展,许多小岗已被基建削平,这里很少发现汉代墓葬,更没有西汉前期大墓的迹象。从地形分析,很难想象出叱咤风云的赵佗会葬于此。因为赵佗之墓,一定会深藏地下十余米至二十米以下,才能不露痕迹。而广州地区天气潮湿,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小岗挖地不到十米,便碰到地下水,所以小岗是不会被赵佗用作陵墓所在地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事实上后世的记载亦不可信。而至今,许多专家确信,赵佗墓应该在越秀山上。但这一切都只是推定,而无确切的实证。赵佗之墓的千古之谜,仍有待后人揭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