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有部英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13年。

紀錄片的主角是20名來自不同階層背景的英國7歲孩子,影片記錄了他們每隔七年的生活學習狀態、未來的展望、對異性的看法、對其他成員的看法、對節目的看法等等問題。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聽說每7年人體內的細胞就會全部更新一次,那麼是不是每過七年,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新的自己呢?

假如人可以活80歲,這一生不過11個“7年”,你覺得哪一個”七年”最重要呢?

有人說是“14歲到21歲”有人說是“21歲到28歲”,在我看來,確切地說,是“18歲到25歲”。

這是人生中非常尷尬而複雜的年齡段——縱使年齡上已經成年,但卻不具備完全的獨立能力,就算脫離了青春期,也沒資格成年期。

既不能厚著臉皮以“孩子”自稱,又沒有底氣作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正在經歷著22歲的我,目前正經歷著這個“痛苦的七年”,雖然才過一半,已經感慨萬千:

18到25歲真是一個難過的年齡段,我說的這個“難過”不僅是“sad”,還有“hard”。

前一個“難過”在於沒有擁有和野心匹配的能力,不甘心作為芸芸眾生裡的某某。

後一個“難過”在於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卻被人催著做出一個又一個自己還沒有想明白就必須決定的決定。

前段時間看到有人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大概是這樣的,時間到了此刻彷彿變得混亂起來,所有的難過大概也因此而來。

我們自身的混亂,周圍同齡人的混亂:

高考結束之後,再沒有人給你倒計時,也沒有人為你部署戰略。你沒有了壓力卻也喪失了動力,脫離了依靠卻沒有新的依靠,丟掉原有的方向卻沒有新的方向。

你忽然一下子,就不知道自己要考多少分,成為什麼樣的人了。

在高考大潮裡齊頭並進的同學們步速不再整齊劃一,有的人如黑馬般衝出重圍,有的人卻好像停滯在了某個年紀,彷彿再也沒有什麼長進。

大家都變得異常地焦慮和敏感,因為變化太突然了,變化的節奏太快了。

我們完全沒有適應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眾多人生命題——學業、事業、婚戀...

後青春期的敏感更為致命,後青春期的疼痛更讓人措手不及。

心理學家keniston是這樣形容這個階段的:“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著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有人說所謂的年輕,就是18歲-23歲,可年輕有時候又像個巨大的負擔。

但這樣平凡無奇的我啊,好像配不上“青春”的盛名。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人生從18歲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一刻開始節奏忽然加快。

你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按部就班地畢業,進入大學,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剛開始還是緩步而來,不知不覺已經開始小跑,當你發現所有人都在或明或暗地較勁兒時,你已經撒開了奔跑,並疲憊的氣喘吁吁。

我們常常感到累,感到迷茫,感到挫敗和失望,都是因為人生中大部分重要的命題過於集中和濃縮,關乎一生的話題,卻需要在短短七年裡亟待解決。

在我們生命力和熱情最強盛的年紀裡,需要面對的大部分抉擇,都直指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走向。

常常有人說:“你明明這麼年輕,擁有無限的可能,為什麼總是開心不起來呢?”

你想開心啊,但你害怕眼前開心過了,之後會是漫長的失落。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矛盾的是,讓我們猶豫踟躕的恰恰就是“無限的可能性”——我到底要去哪裡?我到底要做什麼?年輕的時候只想要萬全之策,舉棋不定卻不知倒計時已開始五四三二一零。

越關乎人生的重要決定,卻給我們越短的時間去考慮。

只要是對自己的人生有期待的人,都會緊張吧。

所以大家扛不了壓,又害怕沒有壓力,比起生命中的重,我們更害怕這幾年虛度過去,會為未來增負。

在我20歲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我今年20出頭,覺得自己忙、茫、盲》,當我越往後走,發現mang並不能概括所有,還有“hun”。

二十五歲之後的生活,如果過不好,大概就是“混”、“昏”、“婚”了吧。

朝九晚五混日子、被生活攪得頭暈腦脹、甚至在家人的催促下草草結婚。

匆匆忙忙,跌跌撞撞。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這段時間在看導演賈樟柯的電影手記,其中有一篇序是陳丹青先生寫的,他提到賈樟柯在一次採訪裡說:“我在荒敗的小城裡混日子時,有很多機會淪落,有很多機會變成壞孩子,有很多機會毀了自己。”

那時候的他如果沒有無意中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如果沒有勵志做一名導演,如果沒有堅持三年考上導北電文學系。可能他會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

陳丹青先生感嘆於他的誠實,也唏噓於自己的知青歲月裡有太多淪喪和破罐破摔的機會。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總在問:“誰能救救我們?”

陳丹青回答:“永遠不要等著誰來救我們。每個人應該自己救自己。從小救自己。”

“什麼叫做自己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實於自己的感覺,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

哪怕只是寫文章時標點符號弄清楚,不要有錯別字——這就是我所謂的自己救自己。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我們需要努力?

不是我們需要努力,而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努力是有回報的,哪篇需要一些磨練和等待,也是心甘情願的。

那些內心有火焰的歲月是珍貴的,奔赴的燃料僅僅是一腔赤誠,這樣的熱血時分其實很短暫,不要因為覺得困難就輕易地放棄它,然後放任自己隨波逐流。

說18-25歲是最需要努力的年紀,因為在十八歲之前,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能力自我改變和重塑,25歲之後,又會被生活所牽制,無法做到真正地無拘束。

18-25歲這七年,是最適合你“自救”的。因為成本最低,而收效最高。

18-25歲:一生中最混亂的七年,該如何度過?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7年時間做一些準備,這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

不斷地試探並塑造自己的世界觀、逐漸完成經濟上的獨立、摸索並選定未來發展的事業。都是當下重要的事情。

韓松落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一定要亂看書,亂看電影,亂談戀愛,使勁地經歷無用的經歷。因為吃了10個大餅才飽,不能歸功於第十個大餅。”

未來人生的路真的還很長,但重要的是你現在正在選定的方向。你現在寫下的每一筆都是伏筆,走過的每一步也都算數。

“黃金七年”真的很短,希望你可以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