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给陆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元221年7月至222年8月进行的吴蜀彝陵战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关于这次战役的情况,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在这次战役中,刘备的"七百里连营"被吴国年青统帅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遭到军史界的一致批评,认为这是刘备在本次战役中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连营七百里,导致兵力分散。那么问题来了,刘备真的是犯了基本常识性错误而连营七百里吗?想要解答此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当时蜀军的实际部署情况。

火烧“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给陆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元222年2月,刘备大军一路向东推进至夷陵、夷道一线,被陆逊大军阻击,陆逊军坚壁不出,双方僵持不下。此时由于蜀军已经进入吴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险要关口需要派兵把守,用于掩护后方的运输线,所以分兵守卫是在所难免的,也是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刘备在近700里的整个狭长作战地区共有多少营垒呢?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蜀军分居险地,前后五十余营",《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为:"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为:"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由此可见,刘备的兵营总数为50多个。而在前线彝陵地区有多少呢?《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由此可知,刘备在前线有40余营,在后面的600多里运输线上有10个左右的营垒。而且,根据对后来双方交战的记载来看,蜀军大部分的统兵大将均在彝陵地区,这说明一个问题:其实刘备并没有犯所谓的分散兵力的错误,其主力80%以上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战一线,700里的运输线上大约有10个兵营(每隔60~70里左右设兵营守备重要关口),每个营约五百到一千人守备(由于没有大将,故兵力不多,平均每营700人,合计约7000人)。蜀军投入整个战役作战的总兵力共计6、7万人,这些在700里沿线的军营中的防守兵力仅占10%左右。可见兵力分散说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火烧“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给陆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平心而论,刘备的军事水平确实并不算出众,不要说比诸葛亮等一流谋士相差甚远,就是与曹操相比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但就事论事,他在彝陵之战中惨遭失利的真正原因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其违反军事常识。我们来看一下此次战役中与刘备直接对敌的陆逊是怎么样分析的:"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它变。""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陆逊部将也认为:"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见陆逊传)实际上,陆逊认为蜀军的三大弱点为:

1、 放弃水军,单以陆军沿江前进,孤军深入险境;

2、 进攻时间过久,人马疲乏,思想松懈,容易被偷袭;

3、 营垒分布各处已经固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利于部署攻击。

而占据各地险要,本来应该是蜀军的优势,只是后来,兵败如山倒,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罢了。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刘备虽然连营七百里,并最终遭遇惨败,其真实的原因是:

1、 没有水陆并进,反而将水军留在后面,而以陆军单独进军,缺少必要的支援。

这才是刘备最大的错误。在地面,由于刘备已经在各险要扎营布寨,陆逊要想迂回切断蜀军,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刘备将水军留在后方,陆逊就可以发挥水军的作用,以战船沿长江把部队偷偷运送到蜀军后方登陆,而后切断蜀军。蜀军的前军就是这样被包围消灭的。刘备的前军被消灭后,基本上已经决定了本次战役的结果,以后的作战,只是刘备能否逃回的问题。

2、 思想上麻痹大意,警惕性不够,造成被敌人袭击得手。

由于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没有交战,部队的警惕性已经完全松懈了,在敌军的突然打击时全线崩溃。

3、 深入敌国,应速战速决,却拖延时日,部队士气低落。

远征之军,利在速战,而彝陵战役历时一年有余,部队后勤供应压力很大,再加上士兵多为川兵,离乡日久,士气低落,不利于战事。

火烧“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给陆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综上所述:刘备搞七百里连营是真的,但说其犯分散兵力的错误这个锅他不能背。刘备的军事部署基本没大毛病。唯一的毛病是:沿江作战,没有水陆并进,孤军犯险,并有轻视对手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