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書法家 張長勇

張長勇

字知方,1951年生於天津。出生書香門弟,幼承家學,五六歲時就喜好動筆寫字、畫畫。十二贈時秉承祖訓,拜津門大儒、書法家龔望先生學習書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先臨習漢隸《夏承碑》,繼而《張遷碑》、《華山碑》等漢碑。楷書臨習《龍門二十品》、唐顏真卿《大麻姑先壇記》、《大唐中興頌》等。篆書臨習《石鼓文》、《天發神讖碑》等。行草臨《蘭亭序》、《大唐三藏聖教序》、王鐸、傅山等。近十幾年,對清及民國的書法加以研習,尤其對清中期揚州八怪金農的漆書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深感中國書法史上金農漆書這一藝術奇葩應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淡泊散逸,不求聞達,少涉賽事。作品曾發表在《今晚報》、《中國書畫報》上。《今晚報週刊》和《渤海早報》等報刊也做過整版的報導,鳳凰天津衛視也做過視頻採訪報導。張長勇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特聘書法家,軍事交通學院客座教授,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藝術協會理事,天津知方書畫院院長。

書法家張長勇12歲拜津門大儒龔望為師,龔望以《論語》中“有勇知方”給他取字知方。從此,開啟了張長勇半個世紀書法的藝術苦旅。“知方”就是說懂得道義教義,僅僅有勇不完備。老師的苦心希冀在“知方”二字上。凡事體悟其中的道理,參透箇中的玄機,然後再踐行。尤其老師的一句話似刻刀,鏤在張長勇的心底,讓他至今受益。龔望先生借弘一法師語錄說——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不讓古人讓今人,不讓古人,即以古賢為楷模,不是要比肩前賢,而是要傾心竭力去學習去仿效:“不讓今人是謂無量”,與今人爭名與今人爭強,是謂沒有氣量和肚量。張長勇以此為做人做藝之圭皋,五十多年來潛心書藝,學正統書,做正直人,以自身的風骨成為當今書壇一位獨行俠。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一、 以純正館閣體昭示書示審美價值

館閣體自清末以降飽受攻訐,以為中國的書法被這黑、大、圓、亮的恭楷字束縛了藝術個性。尤其進入20世紀後,這種聲音在書法界甚囂塵上。許多書法家以正楷的端方平正為恥,以風行的醜怪歪亂為榮。正像前些年一句顛覆性的口號:“有多少城市可以重來”。書法界擬可寫上這一句:有多少書體可以胡來。在這種大背景下,張長勇淡定自若,仍以中國書法的正統楷書的主幹,長出自己的大樹參天。

張長勇出生書香門第,其祖輩父輩都寫得一筆好字。中國書法自唐以後有一不變的傳統,就是以唐楷開蒙。然而龔望先生卻讓當年12歲的張長勇以漢隸《夏承碑》入手,在遍臨西漢諸碑後,張長勇在龔望指導下臨習顏真卿《大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和魏碑《龍門二十品》等。

為什麼先入手漢隸?龔望恪守的原則是,不能寫近人之書,近人書如無源之水。意思是學書法必須遠接古人,正所謂“取法乎上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從漢隸到唐楷這個路徑看似是枝逸旁出,確是漢字藝術的一脈承襲。張長勇在書法踐行中體悟到,漢隸是漢字一個由篆至楷的重要轉捩點,唐楷自身的許多高古之氣來自於漢隸。臨習過漢隸更能捕捉出唐楷的俊逸氣韻,更能抓住魏碑中補拙氣象,漢隸恰恰是四能八達的樞紐。

唐楷的臨帖需要指導需要選擇。在唐楷中以顏體最具莊嚴正大之氣概,然《多寶塔碑》為顏真卿早年作品尚未成熟,而《顏勤禮碑》中的橫太細豎太粗且頓筆較多。《麻姑壇》應是臨習顏體的首選。張長勇對這通碑研習,常常通宵達旦幾近廢寢忘食。

一部帖,將近千字,正方形紙用黑線打格,對摺好,然後裝訂成冊,縫成線裝書,把整通碑臨習一遍,這樣的本子張長勇不知寫了多少。此後又旁及魏碑等。可以這樣說,張長勇的書法入徑和路徑沒走任何彎路也沒有任何斜道,是館閣體頗為正統的路子,所以他的字有清人的正大氣象,也有民國書家書法的韻致,沒有的恰恰是現代人的浮躁和膚淺。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書法和市場經濟規律一樣,缺者為珍,稀者為貴。有清至民國,凡讀書人必有一筆工楷館閣,由此康有為尊碑之說創新之體在當時成為熱捧;現在大家皆追荒誕離奇之字,以醜為美,以怪為耀,盡廢靜心臨池之功,於是館閣體反為書壇之鳳毛麟角。2014年,天津的“華世奎書法展”本來展期15天,觀者強烈要求延期。展覽延期不說,幾乎天天爆棚。說明什麼?說明館閣體依然是人們心中的真書、正字,是移不走的一座山,在當前“創新”喧囂的聲浪中,館閣書法審美價值屹立不倒。

不讓古人讓今人,張長勇以紮實厚重的傳統功底思接千載不讓古人。在時代的潮流面前他“讓”過潮頭浪峰,但張長勇一筆亂真的“翰林字”館閣體,似“孤帆遠影”成為特立獨行的風景。張長勇的書法藝術理念和書法足以為後世後學者觀。

二 、漆書,在冷門中尋找個性

創新已成為書畫界的熱詞,書法不創新就不足以驚世,書法的成就似乎就體現在這兩個字上。於是那麼多的人靠臆想靠拼湊,甚至靠膽大包天的胡來招搖過市。張大千在一次與臺灣新聞記者談話時道出一個秘密,可惜許多人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他說——“我近年的畫,因為目力的關係,在表現上似乎變了。但並不是我發明了什麼新畫法,也是古人用過的畫法,只是後來大家都不用了,我再用出來而已。”

張大千的畫在人們眼中的“新”,竟是在炒古人畫家的冷飯,正像用典不能杜撰一樣,皆有出處來歷的。

藝術有被熱捧的冷門,也有被遺忘的冷門,張大千的畫法借鑑被忽略被遺忘的冷門,而張長勇的“漆書”卻是書畫界捧而不追熱而不寫的冷門。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漆書創始人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他創新出一種運筆扁方、豎輕橫直別有奇趣的新書體漆書。他這樣說:“餘近得《國山》、《天發神讖》兩碑,字法奇古,截取毫端,作擘窠大字。”實際上金農的漆書受到以上兩人個碑的啟發,把這兩碑的字體“毫端”(起落筆)截取下來成為方筆,所以說,金農漆書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在兩古碑基礎上加以變化而成。

然而漆書傳世二三百年來所學讚美者多,而臨習書者稀,究其原因,一是這種字純方筆寫成,運筆 必拉出飛白,橫畫粗豎畫細,鉤似鼠尾,需要很高的書法技巧,一些人知難而退。二是這種漆書沒有深厚的隸書功底根本不法完成,沒有老辣、蒼勁之韻,沒有高古、靈動之氣,就像美術字一樣。所以,一些人臨陣而逃。而張長勇吟詩明志:“吾愛金農心,漆書奇且珍。欲承八怪面,後斷有來人。”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張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張長勇很強的隸書功底,紮實魏碑功夫,在漆書的探索上如魚得水,他的漆書作品,被譽為“第一漆書”。

漆書是絕對的冷門書體,張長勇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他的漆書墨色如金,厚實凝練,在潑墨中穿插渴筆飛白。他的漆書無論擘窠大字,還是扇面斗方,皆用筆以方,行筆遲澀,厚重沉實,結體頎長,使筆富於變化,在漆書上堪稱國手。張長勇在新世紀給冷寂的漆書平添活力,給冷門書法賦予了新時代的生命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是,自漆書“截取毫端”一說出現,認為是剪去毛筆之鋒再寫。長期的實踐摸索,和金農墨跡反覆比照,張長勇發現“截取毫端”不是指毛筆,更不是把毛筆剪成刷子樣,張長勇用長鋒羊毫寫了如刀砍斧劈般勁拙的漆書,還原了金農書體,也是填補了漆書書寫的實踐空白。

龔望先生曾為張長勇取字,並集成一副聯語:“既富乃教”(劉向《說苑》);有勇知方(《論語·先進》)。張長勇未辜負老師期望,在書藝上勇猛前行,在做人為藝上遵循傳統,變法遵古法,師古不泥古。有此情此心,何患將來不巍然大家矣。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書法之力 乃文化之力 書法家——張長勇的藝術之旅

張長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