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出兵攻打孙权,两军在濡须口对峙。第二年,孙权突然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定,派出都尉徐详找曹操“请降”。曹操当即“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一个以孙权“请降”为前提的各自为用的临时同盟,戏剧性地结成了。敌人与盟友之间完成了一次对换。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近2000年前,孙权已经这么做了。

刘备入川后,地跨荆州、益州,实力大增,诸葛亮的“隆中战略”已经初步形成。刘备集团在西北地区取得了连续胜利,占据汉中,迫使曹操后撤长安。随后又接连占领了房陵和上庸,营造东进之势,与在荆州的关羽遥相呼应,给曹操在南方的重要据点襄阳以重大威胁。这时不仅曹操已经感到了刘备的压迫感,孙权感到刘备、关羽的威胁已经超过了曹操。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的曹仁,并且留下兵防备东吴的吕蒙。不知地利的于禁和庞德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围困,让关羽大获全胜。关羽和孙权关系不好,扬言说,攻下樊城后接下来就要收拾孙权。如关羽获胜,蜀对吴造成的压力当更大。起初孙权想乘机攻取曹魏的徐州,但遭到吕蒙的反对,他劝孙权说不如趁机干掉关羽,削弱已经日渐做大的刘备势力。

吕蒙的主张显然更符合东吴的利益。孙权改变主意,采取与曹魏联合,达成夹击关羽的密谋。关羽在吕蒙的偷袭下,一败涂地,荆州全部丢失。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从本质上说,曹、刘、孙三大集团是零和关系的博弈。即一方所得,既是另一方所失,不存在多方共赢的局面。所以各自的出发点,均在于权衡三方关系,进而考虑自己的利益所在。在这样一个三角结构中,对任何一方来说,其他两方都是自己的敌人或潜在的敌人,所谓朋友只是一时的。联合一方对抗另一方,都于己是有利的。

三国之中本不存在永恒的朋友或者敌人。孙权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曹、刘皆可为敌或为友,只是不同情况下的选择。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但由于曹刘双方都有鲜明而敌对的政治立场,一方自称皇族后裔,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谓“汉贼不两立”,这就导致曹、刘双方只能在这个三角游戏中选择互为敌人的固定角色。反倒是没有任何政治旗号、没有立场的孙权,获得了较大的空间。他可以在魏蜀两大集团中游刃有余,充分利用两者的矛盾,削弱对方保存自己。

关羽丢了荆州,也丢了脑袋。孙权还耍了个小聪明,把关羽头颅献给曹操,以期望制造假象,把刘备复仇的矛头引向曹操。这自然被老谋深算的曹操识破。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斩杀关羽后,孙权虽然遣使到刘备处求和,但他已深知,东吴与刘备之间必有一战,而且是大战。此时他必须与曹操走得更近一些。第二年,他给曹操写了一封充满阿谀之辞的信,“上书称臣,称说天命”,让曹操顺应天意当皇帝,自己愿意向曹氏称臣。

十余年前,孙权斩断桌子决心与曹操一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现在为了夺回荆州,他不惜放下身段,不仅向曹操称臣,还建议曹操称帝。我们面前仿佛是两个孙权,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孙权的一生志向就是纵横天下,保持自身独立,不然的话,20岁时曹操要他送儿子做人质,他早就送了。此时他不仅希望和曹操集团的外交关系能够巩固和升级,在与刘备战争时不至于腹背受敌。而更深的想法是,让曹操成为众矢之的。曹操称帝自然触及了刘备的政治底线,复仇矛头就可能从东吴转向曹魏。

曹操虽然被孙权说中了心事,但还是很冷静。他把信拿出来给群臣看,并说,这孩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一年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并取代汉朝称帝,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的群臣们认为,不应该接受魏国的封号,而应当称上将军九州伯。孙权说,自古以来从来没听说过九州伯,从先汉高祖也被项羽封为汉王,这不过是形势所迫,那又有什么损失呢?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实际上,孙权一向对这些面子上的事看得很淡。在攻击关羽前,为了试探军情,他还打算自降级别,与关羽联姻结为亲家。

后来为了巩固和曹丕的关系,孙权多次向其进贡。有些东西还是曹丕点名要的“珍玩之物”,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斗鸭等等。大臣们面子上过不去,孙权还出来做工作。但是对于魏国几次要求他送儿子为人质的要求,他都找各种理由拒绝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孙权说,“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将其比作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

曹丕果然被孙权所麻痹。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自负颇有文采,认为孙权不过是一介武夫。曹丕曾不屑地问孙权的使者赵咨:你们吴王有什么学问么?赵咨巧妙地回击说,吴王国务繁忙,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胸怀大志,有点时间就看一些历史经典,不像有些书生就喜欢寻章摘句罢了。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与孙权相比,曹丕对于三国鼎立的形势一直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处理吴、蜀关系上都多次出现错误,要么错失战机,要么构恶关系。孙权则利用了曹丕自大、虚荣的弱点,外卑而内亢,一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有用时为友,无用时为敌。

在后来孙刘之间的夷陵之战中,曹丕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趁机进攻东吴,丧失了绝佳的战机。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挥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他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了赞叹。曹操和孙坚同岁,是孙权的父辈。他也有25个儿子,若论诗词歌赋,都比孙权强,但是论忍辱负重、纵横捭阖,却都难比孙权。

三国时期,其实孙权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是一个胜利者

孙权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又重新与蜀国结为联盟,共同对抗曹魏,双方还协议划分了魏国的领土。直到魏、蜀称帝后8年,孙权才建号称帝,至252年去世。在他登上政治舞台的50多年间,对手已经换了好几茬,从刘备到刘禅,从曹操到曹丕、曹睿、司马氏家族。江东这面大旗没有在他手里倒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