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刘中民:关于中东安全与发展研究的六组关系

会议发言|刘中民:关于中东安全与发展研究的六组关系

2018年9月15日至16日,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中东学会和英国牛津大学中东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和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西亚研究中心协办。

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瑞士、埃及、伊拉克、阿尔及利亚、阿联酋、苏丹、土耳其、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菲律宾等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外交官、商界和媒体界人士共160余人出席论坛。

9月16日上午的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孙德刚研究员主持,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博士先后作闭幕致辞。

会议发言|刘中民:关于中东安全与发展研究的六组关系

刘中民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归纳和总结了有关中东地区安全与发展这一议题仍需深入研究的六组关系,即自主与依附的矛盾关系、改革与革命的关系、中道与极端的关系、对话与对抗的关系、团结与分裂的关系、威权与民主的关系。

刘中民教授:关于中东安全与发展研究的六组关系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即将在富有成果的收获中闭幕,我也没有系统的成文的总结,现在的总结主要是在大会上通过听主旨演讲和刚才6位报告人的精彩汇报产生的感想。

首先我主要谈一下对这次会议的感想,以及围绕中东安全和发展问题我们未来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我自己从事中东研究到目前已经20多年了,从事中东研究是一件苦事情,越研究面临的困惑、挑战也越多,正如在我们这次研讨会上涉及到的许多复杂的问题。关于中东的安全与发展,我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结为六组关系。

1. 自主与依附的矛盾关系

这对矛盾关系一直在困扰着中东的安全和发展,不久前大家都知道埃及的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刚刚离世。我们在怀念他的同时,也感到尽管他一生从事依附理论的研究,但是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中东的依附性依然没有解决。

中东地区也在不断探索独立自主,尤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的民族国家体系到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形成,这是争取政治独立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但是伴随着冷战的爆发,中东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相继依附于两大阵营这对中东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冷战后,苏联解体使部分中东国家失去依附的对象,又纷纷转向对西方的依附,进而也带来了中东地区的动荡和混乱。正像有的专家提出中东国家存在“安全靠美国、发展靠能源”的问题,尽管这样的概括很难全面概括中东,但确实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另外一些国家高度依赖于外部援助,包括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中国的倡议本身也有差距。“一带一路”的核心原则是市场运作,但是部分中东国家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援助。因此,未来中东在安全发展方面面临的严峻课题就是自主性的问题,更具体一点说它们要通过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这是未来中东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中东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的革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族革命,很多国家都是在革命中获得独立。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中东国家从民族革命到“阿拉伯之春”的历史嬗变,可以发现很多当年的革命者由于政治上的老人政治,或者说专制,以及经济发展凋敝,逐渐失去了当年革命时期的合法性,进而在“阿拉伯之春”的过程中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在中东历史上,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尽管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但是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很多至今没有解决的困难,如在国际体系中的合法性的问题、伊朗和西方关系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革命,也付出了非常多的代价,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更多地是靠渐进性改革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要对中东过于失望,今天的中东正处于改革和转型之中,无论是海湾国家提出的发展构想,还是土耳其、埃及这些国家提出的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构想,都是在向着追求发展、寻求安全的目标前进,未来改革也将成为中东的主题。

3. 中道与极端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中道的宗教,和平、中正、温和是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上伊斯兰文明的辉煌也得益于这些价值观,同时也体现出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但是自近代伊斯兰文明陷入危机以来,伊斯兰文明至今一直没有解决好文明重建的问题,中东的各种思潮,无论是民族主义,还是伊斯兰改革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伊斯兰主义(政治伊斯兰),这些思潮都有它的合理成分,都在探寻如何重建伊斯兰文明。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非常不幸地看到了极端现象的出现,尤其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因此,在伊斯兰文明重建的过程中,如何消除极端主义,如何进行去极端化的工作,都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目前沙特正在推进伊斯兰教温和化改革,其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中已经把去极端化作为重要的合作领域。因此,如何重塑伊斯兰教中道、和平的价值观,重塑伊斯兰文明,是中东面临的重要课题。

4. 对话与对抗的关系

中东有太多的冲突,有民族冲突、宗教冲突、教派冲突、地缘政治对抗,尤其是目前沙特和伊朗日趋陷入僵局的结构性对抗,都使我们追问中东怎样摆脱对抗的思维,来寻求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包括巴以问题,前几天是奥斯陆协议的纪念日,但是奥斯陆协议已经死亡了。巴以和平曾经有望通过对话解决,但现在巴以问题又出现了重大的历史倒退。因此,中东国家如何放弃对抗性的思维,寻求对话,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5. 团结与分裂的关系

中东地区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地区,在这个地区有各种民族、族裔、教派的存在,加上外来的干涉,使这个地区存在严重的安全缺失和发展赤字,这很大程度上和地区的碎片化有关。我们看一下世界,便能发现中东地区目前是地区主义最为缺失的一个地区。

在历史上,中东地区也曾经出现过泛阿拉伯主义,强调阿拉伯民族意识,追求阿拉伯统一,但却遭遇失败。另外也有泛伊斯兰主义,强调用宗教的纽带进行团结,但是也没有解决中东地区面临的分裂的问题。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来自欧洲的专家,还有来自英国牛津中心的各位专家,在我看来欧洲的经验很值得中东学习,中东如何超越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来塑造自己的地区意识和地区认同,进而培育出地区主义,也是中东面临的问题。

6. 威权和民主的关系

在西方看来,中东地区存在着“阿拉伯例外论”和“伊斯兰例外论”,认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很难与现代性尤其是和民主相融。例如,有人说“阿拉伯之春”后埃及又回到了“没有穆巴拉克的穆巴拉克时代”。对于这个地区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威权也需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国别、不同环境来判断其优劣,而不是简单地把威权一棍子打死。

这是我的一点感想和大家分享。最后,我再次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几家合作单位,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作为主办方之一的牛津大学中东中心组团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上外付出辛勤劳动的会务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根据论坛总结发言整理)

会议发言|刘中民:关于中东安全与发展研究的六组关系

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

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