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年輕人,做錯了什麼?


這代年輕人,做錯了什麼?



上週末,北京公積金中心發佈了兩則新政,零零總總加起來有十幾條,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你不能再隨便使用你的公積金了。

最核心的一條是,公積金貸款額度與繳存年限相關,繳一年能貸10萬,按照過去最高120萬的額度計算,想要貸滿,需要連續繳存12年。如果把這120萬的公積金貸款換成商業貸款,30年要多付30萬利息。

中國房地產報今天發表了一篇社評,說政策的推出大有深意,稱公積金“很大一部分淪為中高收入者炒房的‘幫兇’。”最多隻能貸出120萬的公積金肯定不理解,在一個每年5000億交易規模的市場,公積金貸款只佔10%,自己怎麼就成幫兇了。

因為使用公積金的是對房子價格最敏感的剛需房買家,所以有很多年輕人不得不告別自己的買房夢。

公積金使用權限的收緊,其實是打擊買房信心最有效的一招。

這一招穩,準,狠。我們內地把這類政策統稱調控,但其實香港人的表述更加生動妥帖——辣手加辣。

難怪說中文的精神在港澳。

有分析認為,政策發佈的初衷,是引導年輕人理性消費,不要一衝動就用公積金買房。

本以我對本屆年輕人的瞭解,他們一衝動,最多是割個腎換個iphone,哪有錢買房啊。

有更多評論認為,北京的公積金不夠用了。這並不是事實,截至2017年底,北京公積金總額超過1萬億,餘額也有3700多億,而且因為過去兩年發放越來越嚴格,餘額處在上漲趨勢。

2017年北京公積金的發放比2016年少了50%,2018年至少會比2017年少10%。

更何況,公積金不給年輕人用,收益越多。

僅北京去年沉澱的公積金,帶來的增值收益,就高達59億之多。這59億既有公積金中心在存取之間的利差,也有購買國債得到的收益。

何謂公積——天下為公,月累日積。但更重要的是,繳納者的支取自由需要得到保障。

從誕生之初,公積金定義其實就是“民間互助基金”,所有公司老闆和員工全部出血,在商業貸款以外打造一個低利息的資金池。

但是這筆公益資金,天然就有很多bug。

從管理上來看,公積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這筆錢卻一直掛靠在政府部門的事業單位裡,而且是多頭管理。雖然不屬於財政預算資金,但普通人卻絕難插手。

公積金到底是“公”還是“私”,這個問題從當年上海發起試點之後就一直爭論,學界曾呼籲“修法”,要求取締公積金,以防成為某些利益團體的後還原,不過十多年來而毫無進展。

2009年,9000億的保障性住房投資中,住建部允許各地閒置住房公積金用於保障房建設,全國各地非常踴躍,大概400億公積金直接以貸款形式投入到“試點”中。

那時,大家才看懂誰是這筆錢的主人翁。

另一方面,從實際使用上來看,公積金的本質其實已經變成“買不起房子的那部分人幫助能買得起房的那部分人。

極端點說,如果大多數人像李健和高曉松一樣一輩子不買房,繳公積金就是純粹為人民服務了。一些有頭腦的人,想盡各種方式把公積金提出來。

已經置業的群體,不要以為新政和自己沒有關係。

一旦剛需客喪失信心,整個房地產交易鏈條上的第一環就被破壞了。如果沒有人買300萬的房子,300萬房子的房主就沒法置換,就沒法去買400萬的房子,500萬,600萬,1000萬……

上船時分前後次序,上船後面臨的是同樣的驚濤駭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