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写圣教序有哪些体会?

薪火之路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初学者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上佳范本之一。全篇1900余字,收集了王羲之不同时期、不同作品里的不同字体、不同笔法等经典单字,为学习临摹者提供了很宽的研究余地。

很多初学者往往在临摹时不大清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即临什么、怎么临,大多都是通篇抄写,看似很辛苦却事倍功半。

在临习之前,先要明确《圣教序》是集字而来,尽管怀仁和尚费时24年,把每个单字集结成文,工程浩大,功不可没,但毕竟不是一气呵成的书写墨迹,上下气韵不可能一气贯通。包括很多单字第一笔的露锋、尖锋起笔都是从原帖中摘取过来的,不尽符合单字独立存在的起笔规律等。所以,临摹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挑选单字解读。因为它不是墨迹本,不具书写性,所以没必要通临或者照抄,应先把具有代表性的字单独挑选出来,如偏旁部首的不同位置和不同写法;单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基本字形和特殊架构等,把它们分门别类,抓住特征,找出规律,举一反三。

其次,逐个分析笔势。通过对每一个单字中每个笔画的不同方向、长度、距离、位置等的分析解读,可以发现每个字势及结构的变化是随着不同笔势的变化而变化。

最后,看不同笔法的运用。《圣教序》虽然是刻帖,但好的印刷品,如二玄社本等比较清晰的版本,可以把范本中的刀法与王羲之其他手札墨迹中的笔法联系起来,同时解读王羲之的笔法运用,如其横、竖、撇多以侧锋起笔随即转入中锋行笔过程;笔画中段的力度源于中锋运行瞬间的提按以及笔速快慢的书写节奏等。

通过以上解读,在对王羲之的结字特征和用笔规律有了基本认知的同时,加大训练量,实现质的变化,过好扎实的单字关,然后再更深更宽地延伸。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真楷极其完备与繁荣的时期。但在这一背景下却有一个有趣现象:许多名碑却是以行书铭刻的,也开创了以行书入碑铭的先河。


如唐太宗写的《温泉铭》、《晋祠铭》,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李邕的《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法华寺碑》等等……。其中《圣教序》、《兴福寺碑》及《金刚经碑》是以集王羲之行书入碑铭的。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铭刻,可说是一个国家工程。从贞观廿二年至高宗咸亨三年方完成,历时二十四年。碑共有30行,每行83~87字不等,总计1900余字,有“铢积寸累,累年方就之说,唐太宗亲自撰写此序予以表彰,唐高宗李治也撰《述三藏圣教序记》,此碑将《序》和《记》、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和玄奘所译《心经》同刻于石。


在《圣教序》中有许多字是取材于我们熟悉的《兰亭序》、《奉桔帖》、《孔侍中帖》等墨迹,业镌刻精致,神韵依然,实际上《圣教序》已成了王羲之行书的总汇。历代很多人学王字或行书就是从《圣教序》入手的。

个人临习《圣教序》始于年少时,只是浅尝辄止。当时临《圣教序》只爱其字体欹侧拙趣,由于是碑刻,且泐裂严重,许多字画变细,所以对于笔法还没到“透过刀锋看笔锋”的理解程度,只觉其笔画瘦硬单薄、顿挫刻板,临久了难于找到新意,以至兴趣顿减。而恰巧昨夜临习智永《千文》时,突察《千文》中笔法的丰腴与《圣教》有暗合处,故翻出《圣教帖》用《千文》笔法临《圣教》,甚有所悟!









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书承家源,其中点画实与《圣教序》笔法相同,可以想像如《圣教》为墨书时的风彩。这也算是多年后对《圣教序》帖的重新认识和体会吧!


临池管窥


久病成医,走了太多的弯路。

我临写《圣教序》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常常会面临新的问题,但是在思考和学习后又能有所收获,但是也很曲折。体会真的很深刻……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受

1.刚开始临写《怀仁集圣教序》时只觉得很漂亮,但临帖的时候感觉易学难精,初临觉得自己临的还不错。

2.后来发现自己临帖的时候没怎么动脑子,临帖只是一味的照抄,现阶段没有考虑神韵,还只想达到形似。所以我在这个阶段用了3个方法:死记硬背记住字形结构;学习行书的用笔特点、结构特点和谋篇布局的规律去对应;使用各种用笔技巧。但是最后发现进步并不大。





3.前段时间练习单字、写大字,目的是发现其中的问题,放大了我所犯的错误。这个方法令我收获很多,我开始思考每个字的每一笔画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且自己总结了交点记忆法。怎么才能写出字帖上字的效果?思考后再去临写,基本上做到胸有成竹,再去反复练习已经能够写的比较自然流畅,字形很接近字帖。但是又发现有时眼高手低,思考的答案时对时错,心手不应。



4.我又思考了笔画顺序对字形的影响。发现正确的笔画顺序可以临帖更自然,字形更准确。但是缺点在于有时候自己思考的不正确,会有弯路。



(笔画顺序错了,写得太刻意)

5.现在经过在西瓜视频中的学习后发现笔意和形似并不冲突。正确的笔画顺序、正确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钩挑牵丝还有单字的临写可以使临写时更加神似,需要记忆的要素更少,显得唯美、流畅和轻松。

(这是在西瓜视频上老师的临贴)




(这是自己新临的)

感觉还是有点进步。

你们还有什么切身感受吗?欢迎大家评论留言,互相学习。求关注!


方圆行书


我学习圣教序的体会就是一个字难,圣教序太难了,我第一次书写就感觉到了它的难度,根本就写不了,平时画画还无所谓,但是越想去努力的表达它,越感觉到它的难度。

入门难

本来王羲之的行书就比较难写了,加上《圣教序》又不是墨迹,是一本刻帖,它的笔迹和行书的路线没有墨迹清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由于它是一篇书法集字作品,所以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大,即使练习了圣教序,行书的章法还需要重新再学习。

所以我一直建议初学者不要学习圣教序了,如果非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可以先从他的尺牍开始学习,他的尺牍作品虽然都是后市的临摹作品,但毕竟是墨迹,比较好理解,同时还能学习王羲之的章法。实在不行还可以改学赵孟頫或者米芾的书法都可以。

创作难

用王羲之的圣教序创作还是比较难的,尤其是想要写出一点自己的风格是很困难的,现在大部分学习圣教序的人其实都是在集字创作阶段,以为王羲之字的造型非常的独特,没有很好的天赋和长时间的训练,一般的人理解不了,更很难运用到日常的书写中去。

建议

所以我的老师给我说不要把圣教序当成主帖,而要把它当成字典,当成一个训练自己行书笔法和结构的工具书,写别的帖可以融入圣教序的东西,遇到解决不了问题去圣教序里寻找。



不二斋


圣教序是学行书必经之路,而且要深深深进入,然后再出来,赵孟頫,王铎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入手,启功说,从刻字看笔法。借赵孟頫和王铎的笔法,写圣教序。几年之后旁及二王,应该是可以的。









墨江书院








写完圣教序写的尺牍!



初学者写的不好书友们多多批评!谢谢


墨宝


可以看出经过初唐短期的真书后,人们还是回到了行书,这样的情况反复不停,由此可知,行书是长久不衰的也是笔法和笔意的均衡体现,而真书重在技法,它之所以可以偶尔占据主位是因为人们对书法的热潮起伏。书法热潮来时人们都想学,学就从丫丫学步的楷书开始,就像当下一样,已经把楷书吹上了天,更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只知道欧楷,而古人是遍临众家,我个人认为多宝塔胜九成宫百倍,很多人认为勤礼碑超过多宝塔,我不敢苟同,一个人盛年时的作品怎会不如暮年?有人认为书法越老越有经验,可是人越老越是故难免会迎合世俗而忘却初心,况且也会因成名而想创新的往往有弯路。言归正传,当热潮初期的学书者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觉得没啥意思,因为真书毕竟是技巧,就像开车,等变成老司机了就懒得开车,这时又开始学行书,如此周而复始。


汉瓦书法



.会提高结字及运笔能力。好处多多,自临自知。希望动笔而不是感叹。


冬日夏云吗


个人体会,想临怀仁集王字《圣教序》a.汉隶须有相当基础.

b.魏碑也须深有涉猎。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当勤加研习。

若《圣教序》研习有所得,有所成就,则书法江湖自有汝之立足之地!

有《圣教序》作基础,则可得陇望蜀,进入草书的研习!书艺之精进指日可待!提升自身的书法水平,就不在是铁杵磨成针的古老传说!


彭世军狂草书法


《圣教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褚遂良曾书,称《雁塔圣教序》。后又有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法刻制的《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余不通书法,《圣教序》临摹,须蓄清气,持之以恒,方会有好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