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秋傳承文藝精神 致力傳播「劉三姐」文化

上世紀60年代,電影《劉三姐》問世。這部集合了廣西自然風光、山歌文化、充滿真善美的作品一經問世,就在國內引發轟動效應。

黃婉秋:一家三代“劉三姐”

《劉三姐》劇照(資料圖)

“劉三姐”的故事早在宋人筆記裡就出現了,她是廣西一帶民間傳說中的一個美麗多情的女子,因擅長編唱山歌而被奉為“歌仙”。“劉三姐”的故事先後被編成山歌、彩調戲、桂劇等。196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赴廣西拍攝了電影《劉三姐》,這部電影由蘇里導演、喬羽編劇、雷振邦作曲。

《劉三姐》劇組在廣西遴選演員時,17歲的黃婉秋被選中,最初飾演“小舟妹”一角。由於“劉三姐”一角至為關鍵,上級部門和劇組經過慎重考慮,幾經調整,最終決定由黃婉秋扮演“劉三姐”。1961年電影上映後黃婉秋清新脫俗的形象、活靈活現的表演一下子擊中了人們的心,二者契合度如此之高,以至於人們認為,“劉三姐”就是黃婉秋,黃婉秋即是“劉三姐”。

近日,黃婉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她家一家三代如今都在從事和“劉三姐”有關的工作。

拍吃雞腿 劇組只有一隻雞

電影開拍的1960年,正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物質短缺、條件艱苦。黃婉秋記得,電影中有地主“莫老爺”啃雞肉的橋段,劇組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農民,買了只雞殺了做道具。扮演“莫老爺”的演員夏宗學,試拍時拿著雞肉放在嘴邊裝作吃得很香的樣子。結果導演說,吃啊幹嗎不吃?夏宗學說,只有這一隻雞,吃沒了還怎麼拍?導演說,那也不能假惺惺地做嘛,你放開了吃!“夏宗學破釜沉舟,沒想到鏡頭很到位,一次就過了,但這隻雞也快被吃完了,我們在旁邊看得口水直流。”

看過《劉三姐》的觀眾如果細心留意,就能發現在電影中,不少演員的前後鏡頭效果不一樣,扮演“莫老爺”的夏宗學,幾場戲下來變得越來越瘦。因為缺吃的,大家總是捱餓,有些工作人員把茄子蒸熟了當主食,後來吃得直反胃。

辭職副局長傳播“劉三姐”文化

回到桂林,黃婉秋被重新分配到桂林市彩調劇團繼續演出舞臺劇。先後主演了《白毛女》《迎春花》《農奴戟》《收租院》《江姐》《洪湖赤衛隊》《楊開慧》《不準出生的人》,這些劇目既有歌劇,又有桂劇。因為忙,黃婉秋幾乎吃住在團裡。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我逐漸把傳承‘劉三姐’文化作為工作重心。”為讓“劉三姐”文化薪火相傳,1999年黃婉秋主動辭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職務,參與投資建設了一座“劉三姐景觀園”,用於展示“劉三姐”文化及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文化。只要在桂林,黃婉秋幾乎每天到景觀園表演,有時還攜全家上陣,共同為觀眾獻歌。後來,黃婉秋和團隊又將場地搬到桂林文物劇場藝術館,這是抗戰時期夏衍、田漢等文化名人曾經演出的劇場,黃婉秋在那裡繼續演繹“劉三姐”的傳奇。

培養女兒和外孫女一家三代“劉三姐”

近年來,黃婉秋更是傾注大量心血發現培養“劉三姐”接班人。她的女兒何雁雲,自2002年起一直擔任歌舞劇《歌仙劉三姐》主演;她的外孫女黎玥杉,是上海戲劇學院舞蹈附中學生,多年來和外祖母、母親一起在國內外傳播劉三姐文化。

“我們家現在是祖孫三代‘劉三姐’,我女兒、外孫女都參與演出。今年我們還代表廣西去新加坡演出,4歲的小外孫女一出場,下面掌聲就起來了,外孫女的嗓音基礎和舞臺感覺都不錯,她稚嫩的‘劉三姐’形象,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為何把女兒和外孫女培養成“劉三姐”接班人呢?“文化要傳承,得有人,我以前培養了幾十個舞臺演員,也挖掘了好幾個‘劉三姐’接班人的苗子,但結果不是很理想,有的演員並不用心,學了一點之後就走掉了,有的吃不了苦。後來我認定,還是自己人牢靠點,起碼不會輕易撂挑子。大約2001年的時候,我做通了女兒的思想工作,讓她辭掉電視臺工作做‘劉三姐’接班人。現在,我的兩個外孫女也加入進來,‘劉三姐’後繼有人了。”

記者 劉偉 王軍偉 吳小康 唐榮桂

原標題:黃婉秋傳承文藝精神 致力傳播“劉三姐”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