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劉三姐》:替勞動人民吐露心聲,促進了中國女性思潮的崛起

一張中國女性的臉,充滿不屑、鄙夷的神情,又流露出女性的乖巧和昂揚;而在這張臉上,矛與盾、美與醜都能看到。

這張臉是1960由蘇里執導,黃婉秋主演的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臉。處於歷史思潮中的關於劉三姐故事中的民間傳說形態,逐漸讓步於社會文化形態,使得劉三姐這個傳說中的人物更加虛幻,彷彿一個文化符號。

據電影主角黃婉秋回憶,《劉三姐》只有結尾有不同版本,故事大同小異,上臺先後順序難以抉擇。因此,我們後來看到的《劉三姐》是集體創作的結果。

而這部集眾人之思想的影片在當時為何會風靡大江南北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1960年,距離推翻皇權統治45年,新中國成立11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4年。彼時,大量人民內部矛盾逐步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矛盾。對於政治思想領域的人民內部矛盾,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堅持說服教育、討論的方法。而《劉三姐》這一部集百家之言的電影無疑起到了一個將這種思想漸入式、緩緩浸入眾人頭腦中的鋪墊作用。可見,《劉三姐》順應了政治上的需求,符合了當時的歷史環境,滿足了民眾心中的所有幻想。

淺析《劉三姐》:替勞動人民吐露心聲,促進了中國女性思潮的崛起

天時、地利、人和的具備,是《劉三姐》成功的原因。

環顧當時大環境,西方文化不斷入侵,社會化運動如火如荼。人們的思想已不似從前的迂腐,矇昧,人權在他們的心中默默播下一粒種,靜待時機,破土勃發。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對女性的需要讓他們意識到,女性已不再是一件懵懂無知的附屬品,她們將要獨立出來,以往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男性掌握主導權的社會已一去不復返。《劉三姐》的出現好像一記悶雷,在人們的腦中轟然響起。女性從劉三姐的身上肯定了自己所具有的價值,更加具有自信。與此同時,社會對這種思潮的默默接受使得女性地位迅速大幅提升,獲得了相應的社會尊重。

在電影中,劉三姐儼然成為了農民階級鬥爭領袖,領導農民群眾與地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她由一個愛唱山歌的劉三姐成長為了人民擁護的胸膛挺直的女英雄。劉三姐不似普通的女孩一樣只唱陶先生所知的“雞狗花草,野語村言”,她妙語連珠、揭露事實,具有平等意識與反叛精神。

這便是鄉親們口中所說的“好山歌”的最重要的創作條件。不懼壓迫,勇於反抗的劉三姐稱莫懷仁是人間“強盜頭”。被莫懷仁忌憚地稱為“高山紅辣椒”,對劉三姐使出了各種卑鄙手段。

淺析《劉三姐》:替勞動人民吐露心聲,促進了中國女性思潮的崛起

更加荒謬的是,莫懷仁對劉三姐有別樣的想法;而劉三姐鄙視相對,嗤之以鼻。

六十年代的中國,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如果說莫懷仁地主的形象尚且符合我們心中的想象,那知識分子的塑造令我們大吃一驚。他們不但在外貌上齜牙咧嘴,其貌不揚,思想上更是醜陋不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美好品德在他們身上完全沒有顯現,反而沉浸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代皇權統治思想中,幻想著“顏如玉”、“黃金屋”的到來。為位高權重者搖頭擺尾,實在是“白面書生假斯文”!

知識分子和地主在農民眼中看來無異,都是不勞而獲,以大欺小的無恥之徒。相反,劉三姐為民發聲,在那尚未完全開化的年代,會給屏幕前的觀眾一種“還不如一個女人”的想法。六十年代,勞動是國家的主旋律,相應而來的是,勞動人民的重要性。而劉三姐成為了勞動人民吐露心聲的代表,賦予她如此重任,側面證明了女性的力量的崛起。

在愛情之路上,劉三姐可謂是膽大。現在依然存有女性為附屬品的思想,況且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尚未完全退化的年代。劉三姐的織繡球的舉動以及

“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樹生藤死纏到死,樹死藤生纏又生”的大膽言論好似一個現代女性,一切都很超前。劉三姐直接明瞭地表達出深埋內心許久的愛慕之情,好像當時萬萬個女性的內心所向。

《劉三姐》履行了電影應有的責任,代替並且引領了在那淳樸社會中女性的愛情行動,讓女性真正意識到並去追逐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在處於被動地位。

淺析《劉三姐》:替勞動人民吐露心聲,促進了中國女性思潮的崛起

雖說有許多作家在之前就寫過有關女性力量的作品,例如,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時候》。但這種具有女性力量啟蒙的讀物,在教育並沒有普及的情況下,文字的閱讀、學術性的話語,戰爭等難題使觀看群體侷限於一個小範圍。而《劉三姐》這部電影因其所具有的通俗性、趣味性引起了集體式的狂歡,是一場全國性的思想教育。她的傳唱展示的不僅僅是歌謠文化的魅力,更是一部女性反抗強權、爭取戀愛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努力實現男女和諧共生的女性主義奮鬥史。是女性在多個方面找到她們的不同點,明確自己生存點的指路明燈。

創作者通過電影的拍攝技巧,結合現實情況,將他們腦中的想法通過電影創作表現出來。在此途中,將特定歷史中的農民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清晰而又殘忍地進行了剖析。通過創作補償給予內心一些安慰與渴望,將那個時代的思潮帶給他們的精神上的影響,即女性力量的崛起與身為勞動人民的光榮,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一種平衡。

在這個過程中,

民眾產生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從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加深,政府達到了深層次的思想統治的目的,也就促成了民眾的“團結”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