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有何區別?

Trafalgar18051021


就解放戰爭時期來說,這三個名詞是國民黨軍隊停止敵對行為的三個層次,其中的區別在於主觀上是主動還是被動、雙方已經接火的程度、戰場態勢是事有可為還是山窮水盡。遼瀋戰役中最鮮明的戰例是“長春戰役”,被東北野戰軍圍城日久後,滇軍第60軍主動宣佈“起義”,中央軍新七軍無奈“投誠”,拒不放下武器的第一兵團司令部最後被迫“投降”。



(原滇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

怎麼個過程呢?長春守敵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任司令的第一兵團,轄新編第七軍和第60軍,以及地方武裝約10萬人。首先是曾澤生第60軍與解放軍聯繫決定“起義”,部隊開出城外接受改編,陣地由解放軍接管;由此解放軍順利入城包圍鄭洞國的第一兵團部和新七軍,在軍事壓迫下李鴻的新七軍簽定協議“投誠”,部隊放下武器;兩個主力軍不復存在後,鄭洞國給蔣介石發去決別電、放了幾槍後率兵團部警衛營舉手“投降”。

一直有文獻稱是黃埔一期的鄭洞國率部投誠,這是不準確的,以新38師為基幹建立起來的新七軍才是投誠,鄭洞國沒有隨李鴻一起簽字,是最後出來投降。



(新編第七軍軍長李鴻)

如此可以看出三個名詞所處的階段之不同,成建制部隊沒打呢就主動投向解放軍,這叫起義;包圍以後沒有出路了,但尚未決戰,被動地放下武器這叫投誠;動手以後打不過繳械,這才叫投降。

一般說來,被包圍後不成建制攜械來解放軍陣地的個別行為,也定義為投誠,比如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集團被包圍後,不少士兵餓的受不了,三三兩兩溜到我軍陣地上繳械要饅頭吃,這肯定不能算作起義。

(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

所謂“起義”就是倒戈相向的意思,軍閥混戰互相之間就叫“倒戈”了,這方面馮玉祥和護兵石友三做得比較出色,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也與粵軍將領歐震的臨陣倒戈有關。“起義”分為戰場外起義和戰場內起義兩種,戰場外起義當然最受歡迎,不過危險係數也大,因為得不到解放軍的接應。

雲南起義就是戰場外起義,在解放軍尚未進入雲南境內的情況下,盧漢通電全國宣佈起義,昆明立即遭到駐滇中央軍兩個軍的圍攻,若不是陳賡兵團急行軍趕到,李彌和餘程萬恐怕會血洗昆明,確實夠懸的。

(重建的第一兵團司令官陳明仁)

其它像遼瀋戰場滇軍潘朔端184師的海城起義,淮海戰場廖運周110師的起義,華北戰場的高樹勳起義等,都屬於在戰役開始打響後的戰場起義。起義部隊經過整編後,可以成建制加入人民解放軍隊伍,算自己人,這是最重要的待遇,而投誠和投降是不行的,最多把可用官兵拆散補充解放軍各部隊。

同樣,起義將領可以保留軍職、建國後給予授銜,比如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等人起義後仍擔任解放軍兵團司令,建國後都被授予上將軍銜;投誠將領則一般退出現役,安排閒職養老,來去自由(孫立人老部下李鴻就去了臺灣);投降的那得去戰犯或戰俘管理所改造了,因為跟被俘沒有什麼區別。傅作義將軍也計入了起義範疇,是他主動退出了軍界,1955年獲得“一級解放勳章”。

(淮海戰場起義的張克俠)

通常來說,有地下關係策反、或主動通過地下關係接洽的才被定為起義,如果軍中有地下黨員領導的則更不必說了,比如張克俠、何基灃第三綏區的“賈汪起義”,廖運周的的陣前起義等,這都是地下黨員領導的。沒有這些關係,在沒有發生嚴重戰鬥時,經過協議放下武器接受解放軍改編的,可以視為投誠;如果打得你死我活以後,只能是投降了。

滇軍第60軍起義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在戰場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漢江阻擊戰血拼美軍50天,彭總都交口稱讚。不太好接受的是濟南戰役中吳化文的起義,他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叛變成為偽軍,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收編,解放戰爭中又來個起義,按政策所部被改編為三野第35軍,居然還是第一個衝進南京佔領“偽總統府”的部隊。



(濟南戰役吳化文)

所以這個事的部隊番號一直不太宣傳,恐怕也與此有關,好說不好聽吶。

最可恨的當然是宣佈起義後再度叛變的郝鵬舉,甚至把華野派過去改造部隊的政工人員抓捕後押赴南京,大部犧牲。氣得陳毅親自率兵平叛,徹底消滅了郝鵬舉的20000人部隊,郝本人打不過又投降,但已經無法饒恕了,被俘虜後予以公開槍斃。

(雲南起義盧漢)


度度狼gg




起義、投誠和投降的區別,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是根據從一個陣營投向敵對陣營的主動性程度來判斷的。

起義是主動性最高的一種行為。比如濟南戰役中的吳化文部起義和淮海戰役中的廖運周起義。

廖運周畢業於黃埔五期,早年就加入共產黨。遵照黨的指示,他奉命長期隱蔽,只和中共北方局組織部長朱瑞單線聯繫。

解放戰爭初期,廖運周按照陳毅的指示,暫不發動起義,在自己的部隊上建立黨組織,由黨員來控制這支軍隊。

在淮海戰役中,本來黃維兵團裝備精良,可以和解放軍的任何一支部隊抗衡。雖然在雙堆集被包圍,突出包圍圈是沒有問題的。

廖運周在這個時候和淮海戰役前委取得聯繫,把第12兵團引入瞭解放軍的包圍圈,然後宣佈戰場起義。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起義是基於理想信念或某種利益的一種主動投向敵對陣營的軍事行動,和戰場形勢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



投誠比起義低了一個檔次,它是指在戰場上處於不利的形勢,沒有機會突圍出去,又不想做無謂的犧牲和抵抗,在這樣情況下的投向敵對陣營,也有一點主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被動的。

比如在遼瀋戰役中,長春守敵被圍達數月之久。東北野戰軍也攻不進去,長春守敵因為兵力過少也突圍不出來。

城中的鄭洞國將軍為節省糧食,曾打算放城裡的老百姓出城,但城外的軍隊拒絕接收這些百姓,擔心城裡的軍隊化裝突圍。

到了援兵無望,城內彈盡糧絕的時候,鄭洞國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象徵性了放了幾槍,就宣佈了投誠。

從上面可以看出,投誠是指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為了保全手下兄弟的性命,避免更多無辜傷亡的情況下的被動行為。



投降是最低的一種檔次,它是指軍隊戰到最後一刻,彈盡糧絕,喪失了戰鬥力情況下的一種選擇。

比如在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將軍指揮自己的第十軍與6倍於自己的日軍浴血奮戰,堅守孤城衡陽47天,最終在援兵無法靠攏,自己的軍隊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保全收下上萬兄弟的性命,他宣佈有條件投降。

當時軍隊彈盡糧絕,空投的物資都落到了日軍的陣地上。第十軍的大部分兄弟們都已經戰死,城中有9000多名傷兵,倖存的3000多名將士缺彈少糧。面對窮兇極惡的日軍,他們拼到了最後一刻,再也沒有辦法打下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方先覺考慮了多種情況。如果突圍,憑藉2000兄弟的掩護,應該可以衝出去。如果自殺,也是以身殉職。但這兩個選擇都會把自己上萬兄弟的性命送給日本人。

最終方先覺選擇了有條件投降,自己的軍隊不受日本人管轄獨立成軍,有日本人撥付軍費和醫療來保全還活著的上萬將士。

三個月後,在軍統的掩護下,方先覺還是逃回了重慶,被全國人民稱為孤膽英雄。



很多人都認為起義比較光榮,投誠和投降比較可恥,尤其是頭像喪失人格。

其實也不盡然,按照國際法規定,基於人道主義精神,任何一支軍隊都要優待俘虜。

美國人鼓勵英雄,但他們更尊重生命。美國人認為在戰場上戰到最後一刻,彈盡糧絕時投降不是恥辱,而是一種光榮。

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容易活著才難。一個人不負責任的死去最容易,為家人和手下的兄弟們有條件的放下武器求生,才是榮耀和負責任。



我們簡單的不能站在道德高地上,單方面的去對戰場上的將軍們的行為作出任何評判。設身處地去想,換位思考,也許我們更能理解他們。

在二戰中間,由於斯大林的錯誤指揮,導致上百萬的蘇聯軍隊被德軍包圍俘虜。在經過集中營的摧殘之後,大部分人在戰後都回到了蘇聯。斯大林宣佈他們是叛徒,全體送到西伯利亞去勞動改造,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死在德國人手上,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人生無常,珍惜就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在不違背大義的情況下相互尊重就好。


新知傳習閣


筆者舉例說明吧。解放戰爭時期的大西南戰役,解放軍首先向佈防在重慶正面的國民黨軍宋希濂集團所屬第14、15、20兵團發動進攻,同時策動駐防成都、昆明的劉文輝部第24軍、鄧錫侯第95軍、盧漢部第93軍起義。

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打垮了宋希濂部,殲滅敵14兵團全部,第15、20兵團遭到毀滅性打擊,殘部在兵團司令羅廣文、陳克非率領下逃竄至成都附近。

在解放軍向成都進攻之前,劉文輝、鄧錫侯率所部起義並控制川康大道,切斷了駐防成都的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的退路。盧漢也率部在昆明起義,並向國民黨軍第8、26軍發動進攻,遲滯了其向國境線的逃竄速度,為解放軍主力趕到贏得了時間。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起義指的就是指一支建制完整的軍隊自動背離並調轉槍口對準原統治集團、配合曾經的敵方勢力消滅之的一個過程。戰事結束後,起義部隊按照對方軍隊的體制進行改編。與投降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是否放下武器!

再說投誠。

解放軍兵臨成都城下後,尚未發動軍事行動,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就因為劉文輝、鄧錫侯所部起義以及解放軍強大的政治攻勢下開始瓦解,數以十萬計的部隊在各級指揮官的率領下宣佈起義。三四十萬大軍一槍未放就有一半人向解放軍倒戈,只有李文指揮的第五兵團所部7個軍10餘萬人準備頑抗到底。

戰役發起後,李文這些驚弓之鳥的烏合之眾如何抵擋縱橫千里、所向披靡的解放軍?仗打了不到三天李文所部就被解放軍殲滅大半,殘部五萬餘人也被團團包圍。走投無路、不識時務的李文開始與解放軍接洽企圖以起義的方式體面的結束戰事,遭到解放軍拒絕。但是為了儘快結束戰鬥,解放軍還是盡最大的可能保留李文的顏面,將李文部的停止抵抗說成投降。顧名思義,也就是誠心誠意的投降,不是權宜之計。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投誠實際上就是一支軍隊在徹底喪失戰鬥力向對方投降,對方給予的一種比較體面的說法。實際上和投降沒太大的區別,反正都是放下武器。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投降是認輸放下武器,聽候對方發落。生死由對方決定。一般是指被迫的,戰敗的。

投誠是主動放下武器,可以加入對方。一般是承諾不殺的。發生在對峙狀態,沒有被打敗。

起義政治上的褒獎意義比較大,實際上和投誠類似。

在中國的解放戰爭中,起義一般是地下黨策動的,投誠是自發的。

比如淮海戰役中,第三綏靖區西北軍賈汪起義,西北軍孫良誠的叫投誠。

東北長春的60軍叫起義,鄭洞國叫投降。

華北綏遠孫嵐峰叫起義,傅作義不叫起義,但也不是投降。其實是介於起義和投降之間。名義上是雙方停戰,追求和平。傅作義本想保留軍隊。開始是保留了一段時間,後來就拆散了。


天明遙遙山海關


為什麼要制定《向人民解放軍投降起義條例》?這是因為在未來人民解放軍的戰鬥中,確實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敵軍的指揮官,一個軍艦的艦長,一個航母編隊的司令,認為有必要起義,或者向人民解放軍投降。那麼,敵軍指揮官有這種想法是很好的,問題是,怎樣實施?比如說,怎樣讓人民解放軍知道這一點呢?因此人民解放軍應當有一個條例,專門指出,有哪些無線電頻道,有哪些網站,有哪些衛星頻道,可以專門向解放軍發送投降信息,和起義信息,投降和起義信息具體怎樣發,是什麼樣的信息格式,在收到人民解放軍的受降信息之後,將怎樣聽人民解放軍的指揮怎樣交出武器,等等。這些都要在《條例》中講清楚。而且,為什麼要在和平時期就要讓外軍官兵學習呢?因為和平時期做好了準備,則戰爭時期投降起來也就得心應手。

而人民解放軍自己要熟讀《受降條例》,也是為的在戰時突然遇到敵人起義投誠的情況,具體的處理措施,不能夠人家要求投降,反而我們這邊缺少精神準備,手忙腳亂,結果錯失良機。條例中首先就是要保證起義投誠的軍隊的生命安全,防止他們被敵人殲滅,而在事後要給所有的起義投誠人員以鉅額獎勵,並讓他們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他們回國有可能會受到迫害時,能夠讓他們在中國境內避難。要想辦法把起義投誠人員的家人接來中國。所有這些,人民解放軍必須有成熟的做法。

起義與投降不同在於,投降只是簡單地放下武器,不再和人民解放軍作戰。而起義則是表示可以反戈一擊,加入到人民解放軍中和人民解放軍一起作戰。因此,起義部隊就要經過適應的改編,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部。

這裡的投降起義甚至也包括美國中情局和國外各情報機關的特務,在人民解放軍的正義感召之下的起義投誠,人民解放軍必須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關於這一點美國人是經常這麼做的,就是鼓勵蘇聯的特務向美國投誠。也應當向全世界宣傳一個情報機關的人,具體向人民解放軍投誠起義的辦法。如果起義後犧牲,他的家人也享受烈士待遇,這些都要事先講好。也許那些投誠者在他的家鄉不名譽,但是在中國一定是名譽的,他的墓碑每年都有少先隊員前往獻花。


鐵男春秋


起義是成建制人也比較多有規模的,這種功勞最大;投誠可能是敵人一部分人過來, 並不是大部;投降就不用說了,是被打的不行才放下武器,待遇最低。

想起義並不是簡單的事,比如後來我軍的上將陳明仁的起義久頗費周折。(四戰四平,陳明仁及其守軍給我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起義後待遇很好)

從1948年7月起,國軍將領黃傑先後身兼長沙綏靖公署中將副主任、第三訓練處處長、國防部中將次長、陸軍第五編練司令官,實際在衡陽負責編訓第十四、第二十三和第一0二等新軍。 程潛、陳明仁將軍準備在長沙起義時,黃傑和國防部政工局長鄧文儀受國民黨政府之託,帶著槍械彈藥和蔣介石的信,乘飛機抵達長沙,企圖離間程潛和陳明仁的關係,破壞起義。但是最終起義仍然成功,陳明仁來到我軍的懷抱,一直到1969年去世。


李三萬的三萬裡


1、起義。起義就是敵對的雙方中,想投靠對方,加入對方部隊,有起義想法的一方先就和對方有聯繫,然後根據對方的要求,讓對方派人對軍隊進行改制。和對方商定好,什麼日子起義,什麼地點起義,什麼時間起義,以求達到最佳的起義效果,震懾起義部隊原來的陣營的行為。

2、投誠。投誠就是敵對雙方進行對峙,準備進行交戰,但是還未交戰的雙方中,處於弱勢的一方被包圍,或者自己感覺沒有勝算,為了減少部隊的傷亡,不做無謂的犧牲。向強勢的一方交出部隊,讓對方進行改編。把弱勢一方的部隊分散編入強勢一方的部隊,和平解決問題,化解戰爭風險的行為。

3、投降。投降就是敵對雙方已經進行了戰爭,處於弱勢的一方被對方打的無還手之力,士兵普遍不願意再打下去了,被逼無奈,向對方交出武器,豎起白旗,任由對方處置的行為。


西凌詩社


區別還是不小的的吧!比如說投誠是出於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種自願的行為;而起義和投降則是一種被動的選擇,尤其是投降,簡直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一個一個說!


說到起義,可能很多人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農民起義,其實起義分很多種,就中國歷史來說,最早的起義可能就是武王伐紂時,商紂王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臨陣倒戈,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起義。

起義無所謂忠誠,主要就是在於起義者為了生存計,所謂有奶便是娘是也,“起義”做為一種手段,搞不好會兩頭不討好,落得個階下囚身死名滅的下場;搞得好可以是再登榮華的天梯!

為什麼這樣說呢?抗日戰爭時期產生了大批漢奸,很多人可以說還是鐵桿漢奸,尤其是那些掌握偽軍部隊的漢奸,更是讓人恨得牙癢癢!


但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卻是不是所有的漢奸都得到了懲罰,幾百萬偽軍,除了一些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漢奸,受到懲處的比例,可以說屈指可數。

其中有一個叫吳化文的,起初是日寇鐵蹄下最鐵桿的漢奸,在冀東一帶製造了大規模的無人區,屠殺了無數平民百姓,按說像吳化文一類的漢奸,抗日戰爭一結束,必死無疑。

可吳化文雞賊的地方在於先投靠了戴笠,又在淮海戰役臨陣倒戈,率兩萬人起義,搖身一變成了開國功臣。

再晚點就成了投降階下囚,那待遇就天壤之別了,就沒有大米白麵可吃,而是要吃糠了,這就是差別!


歷史三日談


一,起義:

起義,是指進步的革命的公開武裝行動,或革命群眾為反抗反動統治而進行的暴動;還有反動集團的部分武裝力量或個別軍人背叛所屬集團投奔革命隊伍。下面我例舉兩大革命起義:


1,“八一南昌起義”,是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從此誕生了由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


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起義隊伍在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向南昌守敵發動猛烈進攻,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8月3日後,起義部隊按原計劃離開南昌,南下廣東,10月初,起義部隊在湯坑與敵激戰失利,一部轉戰海陸豐,堅持革命鬥爭;一部由朱德、陳毅率領下轉入湖南,參加了湘南暴動,1928年4月走上井崗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匯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受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後來,起義部隊經過“三灣改編”。並於10月3日開往井崗山,1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崗山的茨坪,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二,投誠:

投誠是指,敵人在強大的正義的力量逼迫下,對方覺得你是真義的,主動提出來向你示好,並且擁護你,歸附,歸順你。

三,投降:

投降,是指軍人在自願,或長官的命令下,停止對敵人的戰鬥併成為戰俘的形為,戰鬥人員都會高舉白旗,或高舉、張開雙手進行投降。

國家、政權、或政府亦可能選擇投降以停止戰爭,或軍事衝突。這些投降的手續包括簽訂停火令、和約和降書。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的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的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依次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代表日本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正式向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欣呈交投降書;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標誌。

起義、投誠、投降區別很大,歷史上實例很多,不能一一例舉,今天我就講到這裡了,錯誤之處請大家指正。


老蛇正宗


簡單回答,一目瞭然!

起義就是脫離原來的陣營,改換門庭,掉轉槍口,改與原來的陣營為敵,來到原來敵方的陣營。這也是在對方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通過不斷的做了起義部隊上層決策人員的工作之後,率部戰場易旗。在解放戰爭時期,有很多國民黨的部隊都是起義部隊!

投誠也是在對方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知道對抗也是滅亡,所以也是有條件的與對方談判後放下武器的,對投誠人員,也是很寬鬆的,可以回家,回家給路費,可以參加對方的部隊。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軍隊也有很多投誠的!

投降就是在戰場上,被圍困打擊之後繳械舉手了,不投降就是死亡,投降了可以保住生命,投降的就是俘虜了,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有大量的國民黨部隊是在戰場失敗了繳械投降的。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獨家觀點,解惑釋疑。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頭條問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